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存在危机的内涵、根源与应对策略
作者: 许利芳
摘 要 大学生自我意识处于由分化、矛盾向自我统一转变的特殊时期,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当客观世界与存在意义发生冲突时,个体常产生无助、迷茫、失落和孤独等负面情绪,导致价值弱化感,引发存在危机。存在危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之一便是与大学生的价值观紧密相关。因此,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建立自我同一性,重塑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等或是帮助其理性应对存在危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价值观教育;存在危机;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许利芳,山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许翠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由分化、矛盾向自我统一转变的特殊时期,思维能力渐趋成熟,主体意识日益凸显,同时承受着来自学业、恋爱、人际交往、人格成长及社会化过程中的种种压力,当这些压力超过自身的应对能力时,极容易产生存在危机,主要表现为压力危机、就业危机、社交危机、成长危机及健康危机等。尤其在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受人生目的、意义、价值、责任等影响因素而产生的存在危机,使其陷入对未来的不安、对命运的迷茫及对人生的困惑之中。因此,调和化解存在危机成为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1]
一、存在危机:个体存在意义与客观世界的冲突
存在危机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倾向于被解释为,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因人生中一些重大且根本的问题(比如人生目的、价值、意义和责任等)引起人们内心冲突和焦虑造成的心理不适感。存在危机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如果缺乏充分的应对和解决机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例如心理健康问题、身体健康问题、犯罪、暴力行为等。大学生对“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等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当个体存在意义与客观世界出现冲突时,常引发各种矛盾。
(一)自我认知与客观存在的矛盾
人们的自我认知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评价,结合其现有的价值观,形成的对事物是否有意义的主观判断。当客观存在与自己的主观认识无法达到一致时,个体容易产生崩溃情绪,自我认知产生混乱,形成人生或生活上的无意义感,导致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无法对其人生进行“导航”,陷入存在危机。比如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过高的预期,认识不够客观,导致在遇到挫折时会过度贬低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大学生也很容易面临情感问题,如失恋、焦虑等,导致其对自己的情感状态产生过度评价或否定,影响其生活适应性。
(二)自我意志与客观困境的矛盾
意志是个体在面对困境和冲突时,自觉确定目的并据此来支配和调节自身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2]自我意志会影响个体面对客观困境时的心境、应对危机的能动性及应对策略。当自我意志足够强大时,就会促使个体产生迎接并战胜挫折的勇气,增强主体自主解决困境的底气,提升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反之,则弱化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失去克服困境的动力,对外部压力产生消极情绪。而自我意志的形成往往与其价值观呈正相关。当个体遇到困境时,往往会在价值观引领下对客观事物进行评判,进而调动自我意志以相当程度的能动性来克服困难。
(三)情感体验与现实客体之间的矛盾
客体指一切能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现实的客体和对象指在人类认识和实践范围内,同主体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那部分事物。个体对纷繁复杂的外界事物的认识建立在价值观的基础上,并在价值观引领下进行鉴别和取舍,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当个体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时,则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导致不能准确认知事物,进而产生过于消极的情绪体验。例如,大学生生活中,家庭是重要的情感支持和感受认同的来源,但是一些大学生在与家庭成员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矛盾和不适应,产生不良的情感体验。
二、价值观困境:大学生存在危机的
产生根源
(一)价值观的迷失
当大学生走出家长的视线,走进自主性更强的大学校园时,对人生的意义以及“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有了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思考。在这个时期,大学生们触及各种人生观、思想价值观,尝试着从中选取一些,看是否适合自己。大学校园相当于一个小的社会圈子,是链接学生时代与成年时期的一道分水岭,学业成绩不再是唯一证明自己的方式。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对于一些社会化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对未来的规划等都成为其社会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3]加之其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如果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出现了暂时的混乱,就会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出现价值观迷失。
(二)价值观的世俗化、多元化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稳固时期,也是最迫切、最为认真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家庭教育中的利己主义,社会上的功利思想会影响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会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和无意义感。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信仰和长远的追求,大学生十几年来发奋学习的动力源泉就会枯竭。他们日益深刻与独立的自我评价、渐趋丰富与敏感的自我体验、逐步明确与强烈的自我需求都会促进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可以促进个体人格的整合,保证人的行为的一惯性和连续性,促进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而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世俗化、多元化,则会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他们会缺乏自我认知和自信的体验,企图在外界的期望和标准下追求自我表现,并尝试去适应不符合自己兴趣和人生品味的条件,从而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之中,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三)价值观的偏离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青春期到青年早期这一阶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意指从这个时候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这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他们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又不愿意求助父母或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而在青春早期如果没有办法顺利解决心理上的依恋,则会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如果没有合理的宣泄方式和疏导,慢慢会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而这种跟周围环境的疏离感,又加重了孤独的感觉。由于个体生活与学校群体生活的疏离,缺少与同学之间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久而久之,有可能导致其价值观偏离主流价值观,加上社会中的一些刻板印象,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过高的压力,使其自我认知受挫,影响他们实现深化自我的人生价值,直接冲击他们自身的价值结构,从而陷入存在危机。[4]
三、价值观培塑:大学生存在危机应对策略
(一)探索生命意义
人存于世上,无时无刻不在自我追寻、自我探索生命的意义。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生存技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生命深处的所需、所求、所能,即了解自己既有的生命状态,不断沉淀自我、超越自我,促使学生冲破自身界限,实现生命超越,为生命自身不断打开朝向未来的可能,把理想、目的、追求变成现实。[5]但目前在学校的培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有:重就业前景,轻精神世界方面的引导;重谋生意识、谋生技能传授,轻探索生活意义和存在价值。这使得部分大学生认识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生活没有清醒的意识,经常陷于自我与存在的矛盾之中。因此,大学教育需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浸润其生命品格,促进其生命的成长。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热爱并发展其独特的生命,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
(二)建立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了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并对未来的发展有了自己的思考。因此,通过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及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偏差,再对其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进行调研,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同一性,有助于其思想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使其拥有健全的自我意识,理性看待自己的成败得失,主动构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只有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被大学生所认同,成为其自我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时,才会助其确立人生的方向,从被动的价值捆绑走向主动的价值自觉,发现生活的意义。[6]
(三)重塑价值观
大学生随着生理的成熟以及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凸显,其对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观有着更多的疑问。高校思想工作者要抓住时机,通过专门课程引导其重塑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充足的道德自律和道德选择的信心和能力,避免媒体和网络等渠道信息的消极影响,树立正确的观念。只有这样方能厚其底蕴、博其心胸,使其不再执着于一时的琐事及执念,扩展个体生存发展的空间,从而避免存在危机,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重塑价值观?心理学家米尔顿·罗克奇把价值取向分为两大类: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终极价值指的是反映人们有关最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工具价值则反映了人们对实现既定目标手段的看法。价值取向合理化是重塑价值观的根本所在。价值取向是每个人对世界万物的根本立场和真实态度。因此,了解每个学生的价值取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是重塑价值观的基础。其次,把握好评价标准是重塑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在关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人生目的问题,要以人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一个人自觉地追求着自己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作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价值或者能够创造价值。[7]重塑价值观是危机干预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恢复干预主体的价值自觉功能,帮助大学生找到价值归宿。
(四)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朝着为人类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方向前进。首先,精心设计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实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激发其责任感、参与感和使命感。其次,打造志愿服务平台,号召学生自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们通过真实的行动感受满足人性需求的乐趣,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了解社会现状并深入思考,进一步认识自身责任。最后,可引入应用型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并深入参与,加深其切实感受,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其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应对存在危机。
大学生存在危机的发生受其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探索及对生命意义追问的影响。在大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存在危机随之产生,学校要善于发现各种冲突带给学生的心理不适感,并进行意义世界的重新建构,以顺应客观存在的需要[8],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树立大格局,拥有大胸怀,着眼于长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蔡智勇.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机制的建构[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92-96.
[2]强成文,钱婷婷.从存在危机到意义澄明:文化语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5):165-168.
[3]郑林科,刘潇.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干预心理危机的结构方程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5):100-106.
[4]杨洪玲.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及干预机制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44-45.
[5]许利芳.劳动教育的三重向度审视[J].教学与管理,2021(9):7-9.
[6]许利芳,许翠芳.危机事件下的生命教育[J].教学与管理,2020(6):6-8.
[7]王玉香.工具性价值与终极价值的统一—德育价值功能的再认识[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61-65.
[8]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52-53.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