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发思政课程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 李典摘 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主渠道。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以思政课建设为核心,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巧用时政资源、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链接学校、家庭和社会,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效机制,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程资源;协同培养
作者简介 李典,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学校发展规划中心主任,一级教师
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发挥着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在学生道德塑造中也起到了主阵地的重要作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以思政课建设为中心,以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巧用时政资源、整合社会资源,链接学校、家庭和社会,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完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效机制,提升学生 “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创新思政课程特色
学校积极挖掘校内物质和文化资源,创新开发思政课资源,充分发挥环境润育作用,润物无声地涵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传承宝贵红色基因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视察指导,对全国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十六字”要求,即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为学校注入了宝贵的红色基因。学校思政团队开发了校本思政课“习爷爷嘱托鼓舞着我”,将总书记在学校视察的故事传唱:总书记在“墨韵堂”观看学生书写“中国梦”,并让学生点上“中国梦”的“一点”;在座谈会上鼓励学生们要把自己有限的精力聚焦在最能发挥作用的方面争取做好。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汇聚了18个民族的学生,其中以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学生为主,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4%。各民族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共同营造了独特的校园氛围。学校充分发挥多元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融合于思政课中。例如,在教授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时,教师邀请不同民族的学生DIY自己民族的文化展示区,分享所属民族的模范人物和文化习俗,讲述各民族相互守望的动人故事,让学生不仅记住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等要求,还能进一步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此外,民族英雄等榜样人物以及先进人物的美好事迹,也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
(三)“和·融”文化浸润心灵
学校将优质的校园文化资源引入思政课,使学生生活的校园场景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例如,在讲授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校园内的石榴树展开探究性学习,帮助他们理解籽籽同心的意蕴是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进而理解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文化格局。
二、巧妙引入时政资源,丰富思政课程内涵
思政课需坚持与时俱进与创新发展。国际国内政治生活中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对国内外社会动态与热点的探究和分析都是值得关注的时政资源。在思政课中运用时政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国家的变化、社会的变革,从而系统地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鲜活补充时政资源
学校将时政资源作为重要的内容补充到思政教学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度与接受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入脑入心的浸润效果。学校以时政资源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找准切入点,实现双方的相互融合与促进。学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弥补了学生在公共生活和国家生活等领域的认知不足,进一步创设了满足学生素养发展需求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在思政课中了解“时代故事”。
(二)精准分类实施教学
学校思政团队对时政资源进行了详细分类,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从主题来看,这些时政资源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内容;从伟大成就来看,涉及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和理论创新成果;从精神谱系来看,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等都包含其中;从重大事件来看,包含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等,充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
(三)有效提升课堂实效
学校将时政资源融入思政课,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每一节思政课中,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课堂实效。学生在思政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循环中,认识和了解社会、完成价值辨析、学会判断和鉴别,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在一次次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道德评判力、思维力。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一课中,教师引入北京冬奥会的时政资源,介绍冬奥会中的“黑科技”,阐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而使学生理解“和谐”的具体内涵。
三、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激活思政课程实践
作为北京市和海淀区首批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共同体单位,学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在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下,努力讲好“大思政课”,协同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让思政课“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儿童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学校所在的海淀区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科技创新资源和基础优势突出。科技创新是国家走向富强的立身之本,为了让学生从小记住要求,深刻领悟“富强”的价值意蕴,学校利用海淀区“科技文化”双轮驱动的区域资源,将中关村村史馆作为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学习基地。学生们沉浸式地体验了中关村的科技和创新思想发展史,真实感受到了科学家们的爱国和敬业精神,增强了政治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信,也将自己的成长与时代的发展、祖国的发展真正联结在一起。
(二)让思政课“活起来”
学校增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将社会优质师资纳入“大思政课”教师团队中。学校邀请海淀区检察院和法院的专业人士作为讲师,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学生提供支持与指导。家校社携手共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引导他们从小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他们的真实案例和专业讲解,让传统的思政课堂“活”了起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聚焦“法治”主题,旨在使学生认识宪法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性,形成法治意识以及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两者相统一的观念等。讲师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案例,开展了《提升防诈意识,营造安宁校园》《宪法如何保护你我他?》《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等专题讲座,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了学生在行动中的价值判断,深化了学生对“法治”的价值体验,从而在道德体验中实现知行合一。
学校多角度、全方位地开拓了思政课育人路径,创新性地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的融合点、关联度、衔接性,从而凸显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未来,学校继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政课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