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魂筑基、保本拓径
作者: 王婷婷摘 要 少年儿童时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要更好地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少先队从政治引领、阵地打造、队伍建设、实践育人四个方面进行积极实践,探索出一条方向正确、特色鲜明、系统专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为少先队团结、引领少年儿童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先队工作;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 王婷婷,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教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大队辅导员,二级教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少先队作为中国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考察时明确指出:“少先队要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更好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好、教育好、带领好。”此外,总书记还面向全国少年儿童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六字”要求: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十年来,学校少先队始终遵循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少先队工作中,从政治引领、阵地打造、队伍建设、实践育人四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帮助少先队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以政治引领为“魂”,确保方向性
始终坚持党对少先队工作的引领,帮助少先队员的政治启蒙教育是学校少先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首要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始终高举队旗跟党走。每学期,学校通过“四个一”主题活动,即一次中队国旗下展示、一节特色主题队课、一次红色路线重温、一封成长汇报书信,全面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升旗仪式在少先队仪式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少先队大队的指导下,每个中队都会精心准备、全员参与,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主题,对少先队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育人实效。如,在筹备“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主题升旗仪式前,中队组织队员前往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究。在走进红色历史、聆听红色故事、领悟红色精神的过程中,队员们的爱国之情得以激发。少先队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将升旗仪式作为培育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每学期的主题队课活动都由学校少先队大队与党总支、团支部共同策划、共同举办,以加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的建设。少先队大队积极邀请优秀党员或共青团员为少先队员带来红色主题队课。教师精心设计主题和内容,队员们积极参与、主动合作、大胆展示,展现了少先队员的最佳精神面貌,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各中队都会组织队员们在红领巾讲解员的带领下,重走总书记来校视察的红色路线,接受思想教育,用实际行动落实“十六字”要求,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队员们还会在中队辅导员的组织下,梳理一年来的收获和成长,写信向总书记汇报。他们谈理想以及汇报收获,谈怎样践行总书记提出的校训“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
二、以阵地打造为“基”,提升自主性
少先队阵地教育是少先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自主教育的基础和依托,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课堂。
学校注重发挥少先队阵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打造“红领巾融媒体中心”这一特色阵地,整合红领巾广播站、“和·融”校园电视台、“和·融”校报,推陈出新,塑造少先队组织文化,创新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开拓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新场域,培养少先队员的实践能力、敬业精神、自主能力、友好合作能力等。如,在三月学雷锋月,学校开展了“汲取榜样力量、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以加强少先队员们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和践行。电视台的成员们自主策划、采风、录制和剪辑;校报的成员们自主征集、编排和发行,深入报道学雷锋活动。少先队员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协作能力,将少先队宣传阵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身体力行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敬业、友善、民主等价值取向转化为具体行为。
学校还结合历史沿革、主题活动和校园风貌等打造了主线鲜明、特色显著、队员自主管理的13个阵地,引导少先队员理解、认同红色文化,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铭史馆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迁,同时也映射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日益富强。学校通过组织少先队员参与撰写解说稿以及让红领巾小讲解员带领访客重走总书记来校视察之路,有效地激发了队员们的爱国、爱校情怀,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以队伍建设为“本”,保证专业性
(一)校内辅导员队伍建设
校内辅导员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价值观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学校倾向于从中青年党员中选拔优秀者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并通过开展榜样辅导员、先进中队的评选活动,发挥优秀辅导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辅导员教师做少先队员成长成才的示范者、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小干部队伍建设
少先队小干部扮演着连接辅导员和少先队员的重要角色,是少先队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注重强化大队委“主人翁”精神,培养有责任、有担当、肯奉献的少先队干部。学校每学年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从五、六年级选拔出13名优秀队员组建学校大队委员会。大队委每周定期召开例会,汇总梳理一周工作,并部署下周任务;同时,收集整理队员反映的问题,对突出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以此培养他们的民主决策能力。大队委员会成员在履职过程中,逐渐成长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与榜样,对其他队员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协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从而让孩子心有榜样,不断改正不足,在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少先队校外辅导员是开展少先队工作的有力助手。学校每年都会聘请家长、友邻单位的工作人员担任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利用班队会课时间为少先队员开展讲堂活动;同时,少先队员也会走进社区、周边单位开展实践活动,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尊老爱老的美德、公益劳动的意识、爱岗敬业的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以实践育人为“径”,提高有效性
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通过充满趣味的教育活动,让少先队员“记住要求”;通过寻找身边优秀人物,让少先队员“心有榜样”;在实践中强化“九能”,让少先队员“从小做起”;通过家校社协同,让少先队员“接受帮助”。
学校根据队员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带领低年级少先队员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集、带领高年级队员编写诗集,并提供平台让队员们在公开场合进行展示。学校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具体化、情境化,使之更加贴近少先队员的实际生活,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把榜样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学校通过“和·融”少年的评选、致远少年的展示,激励少先队员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他人的榜样。
学校还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化、实践化的表达,提出了要强化学生的“九能”,即认真倾听、清晰表述、有序思考、质疑问难、讨论辩论、合作探究、审美品鉴、运用创新、自省自悟这九种能力。在少先队大队的引领下,各中队都设置了丰富的红领巾志愿服务岗,开展了传统服装日、与其他地区小朋友手拉手以及爱心义卖等活动,力求为队员创设多元的实践机会,聚沙成塔,真正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先队员成长的全过程。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少先队工作中落小、落实、落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队员生活,引领队员成长,助推他们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