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幼儿生活德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作者: 周伟玲摘 要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文瀚幼儿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将其与儿童生活相结合,建构幼儿生活德育课程,打造幼儿生活德育三大活动,在价值观启蒙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幼儿的全方位道德成长。
关键词 幼儿教育;生活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周伟玲,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文瀚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杭州市钱塘区文瀚幼儿园立足办园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儿童生活相结合,以儿童能真实遇到的事物为例,建构系统化的幼儿生活德育课程,在价值观启蒙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把握教育本质,
确立幼儿生活德育整体构架
幼儿生活德育指的是幼儿通过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其内涵包括:基于生活的真实载体,实现道德的生长;通过生活的实践体验,实现道德的逐渐习得;走向生活的创造,实现生活中的全面成长。
要有效开展幼儿生活德育课程,促进幼儿道德成长,一方面要立足当下生活,尊重儿童生命的本真,让儿童的自然潜能获得最优发展;另一方面要关注儿童的未来生活,培育其积极主动的生活品质。
我园着眼幼儿品德启蒙,以幼儿为本,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构建了“钱塘小红心”生活德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知情意行的发展,培育“有勇气、有自信、有五爱”的新时代钱塘儿童。其中,“有勇气”是指幼儿有适应力、行动力、协作力,能与他人友好合作与互动;“有自信”是指幼儿能接纳自我,具备自爱、自主、自强、自由四项品格;“有五爱”是指幼儿有社会归属感,具备爱长辈、爱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党爱国的品质。
二、梳理关键要素,
建构幼儿生活德育课程内容
“钱塘小红心”生活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均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实际,强调在点滴生活中培养幼儿,让幼儿做自己的小主人,成为具有“三有”品质的新时代钱塘儿童。
(一)内容选择“四原则”
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我园遵循“近、小、实、亲”四项原则,确保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
“近”指的是品德培育要贴近生活。德育活动的内容要立足幼儿生活,寻找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课程资源,以促进幼儿的品德形成。例如,中班的“垃圾分类我能行”课程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出发,引导幼儿在日常行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践行文明行为、提升环保意识。
“小”指的是品德培育要关注细节。在德育中,我园从生活点滴入手,将品德培育落实到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行动中,使其直接感知“守规则”的品质,并能在自己生活中实践与应用。例如,在大班开展的“学雷锋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谈话认识雷锋,通过小记者活动了解“雷锋日”的由来,通过观看电影感受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并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积极帮助身边的人。
“实”指的是品德培育要关注实践。德育形式贵在落实,要鼓励幼儿亲身体验,将单一的行为变成习惯。例如,在大班开展的“清明节”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了清明节的由来,还体验了制作青团、插柳、踏青、拔河、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既让幼儿学习了清明节的相关知识,也在纪念烈士、怀念祖先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亲”指的是品德培育要关注体验。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我园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让幼儿在体验式活动中获得对家乡和祖国的直观认知,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发展。例如,通过“我是杭州小主人”活动,幼儿参观了杭州文明古迹,了解了古迹的内涵,深化了爱家乡的情感。
(二)内容架构“三层次”
“钱塘小红心”幼儿生活德育课程架构了儿童与自我、儿童与他人、儿童与社会三个层次、九大板块的内容。
“儿童与自我”侧重于培育儿童的自我接纳和自爱、自主、自强、自由等品格,其内容设计主要基于儿童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自我管理三个维度。其中,针对小班,设计了“我看到了我自己”“我是小当家”等主题内容;针对中班,设计了“我从哪里来”“挑战不可能”等主题内容;针对大班,设计了“不一样的我”“独一无二的我”等主题活动。
“儿童与他人”侧重于培养儿童的环境适应力、行动力、协作力,其内容设计遵循儿童思维和德育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儿童与家人、儿童与同伴、儿童与教师三个维度的内容。
“儿童与社会”侧重于儿童社会归属感的萌发,主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儿童的滋养,让家国情怀植入童心。我园从爱幼儿园、爱家长、爱祖国三个维度对内容进行分解与设计,为小班设计了“幼儿园是我家”“汉服之礼”等主题活动,为中班设计了“爱心义卖”“我为祖国献礼”等主题活动,为大班设计了“玩转幼儿园”“杭州亚运我来行”“我是小小兵”等活动。
通过三个层次、九大板块的课程内容,我园为幼儿提供了富有文化特色的物质环境,融入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形成了一套有趣、有料、有品的课程体系,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的道德成长。
三、坚持寓教于乐,
打造幼儿生活德育三大活动
幼儿的德育启蒙离不开真实的生活和切身的体验。我园结合幼儿独特的心理特点,打造了“红心小剧场”“钱塘大舞台”“节庆每期会”三大活动,旨在培养“有勇气、有自信、有五爱”的“红心儿童”。
(一)红心小剧场
红心小剧场分为生活小剧场、爱心小剧场、国学小剧场三个部分,通过正面渲染、行动体验、情感冲击等方式,为儿童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正向积极的环境,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园整理成了“红心剧场”系列德育视频。这些视频既有助于深化幼儿对道德的理解,促进其吸收内化,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钱塘大舞台
我园整合周边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开展了钱塘大舞台系列活动,从幼儿周边生活出发,向远辐射、向深挖掘,形成了以家为点的邻舍活动、以街为线的游学活动、以区为域的实践活动等三个层次的活动体系。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活动目标制订实践计划,并在活动后分享所见所闻、讲述所思所想,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内化个人经验,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达成德育目标。
(三)节庆每期会
我园立足幼儿现实生活,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多元素的整合,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节庆每期会活动。活动包括五个礼赞仪式,分别为主题礼、生活礼、成长礼、自然礼、节庆礼。节庆每期会通过独特的教育视角,挖掘品德启蒙的价值,进而实现生活育人的目标。
四、注重肯定激励,
探索幼儿生活德育评价方式
我园面向全体幼儿,建构幼儿生活德育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一章”和“三星”。其中,“一章”是“钱塘小红心”徽章,是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评价;“三星”是以“勇敢心、自信心、五爱心”命名的五星贴纸,是对幼儿积极参与品德启蒙活动和展现出的良好品德行为的肯定和表彰。
(一)设计评价标准
我园基于“钱塘小红心”的培育目标,构建了由“勇敢心、自信心、五爱心”组成的三维五星评价体系,包括自我成长、班级生活、家庭生活、公共生活四个方面,并将系统可视化的星星瓶、心徽章作为评价载体。
评价包括即时评价、每日评价、每周评价、每月评价、学期评价五个部分,幼儿可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获得一定数量的星星。其中,即时评价是幼儿本人的自评;每日评价主要针对幼儿在班级生活中的品德表现;每周评价是由教师对幼儿的孝心、爱心、责任心、感恩心、民族心做出的具体评价;每月评价着重关注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品德表现;学期评价则是综合上述四项评价,统计幼儿获得的星星,并为集满100颗星的幼儿颁发“钱塘小红心”徽章。
(二)坚持过程性评价
我园采用“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将“钱塘小红心”幼儿生活德育评价融入一日生活中,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在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设计相应的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幼儿在德育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此外,我园关注评价的适宜适时性,强调奖励的行为应与幼儿的实际表现行为相对应。例如,幼儿在饭后参与清洁劳动,主动帮助同伴收拾整理餐具,均有机会获得五星贴纸;幼儿每参加一次品德启蒙活动并达成目标,都能得到一颗相应的五星贴纸。在这一制度的激励下,幼儿可以在每一日、每一周的积累中逐渐养成文明行为。
(三)注重多主体评价
在幼儿生活德育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我园坚持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将幼儿、同伴、教师、幼儿园、家长等纳入评价主体或重要角色,建立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实现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我园积极关注班级个性化评价设置。例如,大二班在每天饭前10分钟开展“日点星”幼儿自评与互相点赞;家长通过“钉钉班级朋友圈”进行小故事点评,不定期投递幼儿良好行为的信件,以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促进五育并举目标的实现。
总之,我园重视“以童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将德育实践活动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结合,不断完善德育实施路径,在幼儿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幼儿在主体性、学习态度、责任意识、自我价值、交往合作等方面有明显变化,健全人格培育效果显著。家长、社会对幼儿园办学效果的认同度不断提升,和谐美好成为校园的新底色。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