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善”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化与践行

作者: 王飞

摘 要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兴中学通过立志为先、修身为本、践行求实三个层面的教育策略,将“善”的理念植根于学生心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学校通过精神文化定位、环境文化催化、制度文化导引等方式,让学生在立志中生根;通过倡导崇善之风、培育护善之心、凝聚守善之气等手段,让学生在立身中固本;通过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价值观践行,让“善”在立行中闪光。这种以“善”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有理想信念、能实践行动的新一代青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

关键词 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作者简介 王飞,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兴中学校长,高级教师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了价值准则。不断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挖掘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是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善”的内涵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它既是个人修养的核心,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支撑。在道德修养方面,“善”强调个人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在行动层面,“善”要求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展现“善”的力量。因此,在学生中培育“善”的力量,使其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入行的有效途径。

一、立志为先:让“善”在立志中生根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善无以立人。中学阶段不仅是知识积累的关键期,更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立志,便是为“善”的种子找到肥沃的土壤,让其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成为成长的坚固基石。

(一)精神文化的定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深入探索并丰富校园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学校坚定地秉持“中和致远、兴德向善”的办学理念,将立德树人确立为首要任务,致力于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德行高尚、志趣高雅、志品高洁的未来领袖。学校鼓励学生不仅要关注个人的成就,更要肩负起服务社会和报效国家的重任。“勤朴肃睦”的校训历经百年沉淀,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最好诠释。学校将这一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让其成为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环境文化的催化

一是校园文化的无声鼓舞。学校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善”文化为核心,设计了“安中·松”“校训·石”“澄衷·像”“复校·碑”“公孙·树”“慈善·道”等臻善景观,形成了以景观为点、以主题为线、以故事为面、以价值观为内核的校园文化。此外,教学楼的每一根柱子上都展示着以“善”文化为主题的书画及摄影作品。学校通过开展校园楼宇命名和校园名树推荐活动,深入挖掘楼宇及树木背后的故事,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实践的德育阵地。

二是学校历史的心灵震撼。学校的建校史和发展史就是“善”文化的践行史和传承史。学校的创始人是宁波帮领袖、上海滩“五金大王”叶澄衷先生。1899 年,叶澄衷以智者的远见卓识和善者的仁爱情怀,在家乡镇海设立叶氏中兴小学,为贫苦子弟提供上学的机会,开创了平民教育及新式学堂的先河。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中兴人接过了学校发展的接力棒。1987年,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赵安中、叶谋彰等旅居港台的中兴校友共同捐资复校,将其命名为中兴中学。学校的百年历史给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激励着每一位学生立志勤学、发愤图强、敬业创业、爱乡爱国。

(三)制度文化的导引

一是座右铭的温婉提示。学校开展了“座右铭的力量”系列活动,如“温习名人座右铭”活动让学生查阅名人的座右铭故事,了解座右铭的巨大激励作用;“帮我发现我自己”活动鼓励同学间互帮互助,以找准自己的短板和努力的方向;“探寻我的座右铭”活动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结合教师、父母和同学的意见,拟定与自身成长发展最为契合的座右铭,并交流各自的想法;“我的铭牌我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两块铭牌,分别放置在教室桌角和家中书房,方便时时自我对照,让座右铭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是励志书籍的浸润陶冶。在图书馆和教室内,学校均设立了“励志园”图书角,放置各类人物传记和人生励志故事类书籍,如《人生不设限》《做最好的自己》《邮差弗雷德》《人性的弱点》等。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一本书”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家庭、社会、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修身为本:让“善”在立身中固本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根本。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培养其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努力在学生心中根植“善”的种子,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在实践中坚守“善”,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倡导崇善之风

学校组织学生阅读孔子、孟子、屈原、岳飞、海瑞、戊戌六君子、周恩来、林肯、富兰克林等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让学生深刻感受这些伟人身上所闪耀的品格光辉和他们为人类社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些传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善”的种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践行“善”,学校利用班会课开展读书分享和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纷纷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从伟人事迹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交流,他们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追求,并树立起崇尚正气的坚定意识。学校还以君子的人格标准为参照,制订了班集体和个人的行动计划,旨在引导学生将“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人人崇尚正气,学做君子。

为了进一步营造崇善的校园氛围,学校还利用电子屏和电子班牌等设施,开展了“我身边的正能量”故事会活动。每周,学生们都会讲述班级和校园里的好人好事。这些故事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身边的温暖和善意,更让他们对社会、对时代充满了信心。此外,学校还开设了“臻善讲堂”,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守正心、存正念、务正业、行正道、扬正气的平台。在这个讲堂上,学生们纷纷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激励彼此做一个自尊、自律、自强的良善之人。

(二)培育护善之心

善,如同一颗稚嫩的种子,需要精心的呵护与培育。在青春期这个关键的人生阶段,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护善之心的培育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更是构建和谐校园、塑造学生美好品质的关键。因此,学校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提醒、相互激励中,共同守护心中的那份善良与正直,携手并进,共筑美好未来。学校开展了“做朋友,更要做诤友”活动,让每位学生的过失和错误都能及时得到同伴的发现和纠正,以此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与监督机制,促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正直、善良、进取、感恩之心,努力在学业上发愤图强,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友善与包容。

此外,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本《臻善手册》。这本手册不仅是学生自我反省的记录本,更是他们道德成长的见证。在每天的“反省时分”,学生们都会静下心来,对自己的一日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总结,从而健全与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这种自省意识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更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凝聚守善之气

学校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肯定自我价值,同时学会在面对纠结与困惑时坚守内心的善良与价值准则,以善良为底色,绘制出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一是给好人点赞。学校设立了“发现美丽校园”评审团,通过最美人物评比、凡人善举、一周故事、国旗下人物等形式,鼓励学生用心发现身边的各种美好点滴,为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我骄傲,我美好”活动,旨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鼓励学生向自己内心寻找阳光,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展现自己的点滴之善和点滴之美。

二是为彷徨定向。学校定期让学生交流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令人纠结的事情,并组织师生一起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制定面对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校通过师生信箱、心理咨询、主题班会等方式,帮助学生确立处理困惑的基本准则,比如利他原则、尊重他人原则、符合学生身份原则、遵规守纪原则、安全原则等,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处理各种困惑。

只有经受住了纠结、困惑和诱惑的检验和锻炼,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信仰才能更加坚定,内心的价值准则才能发挥应有的定向和指导作用,从而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践行求实:让“善”在立行中闪光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出一群既有理想信念,又能付诸实践、勇于行动的新一代青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精心构建了以“求真、求善、求美”为核心的校园价值观体系,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知晓是非迈向积极行动,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引领他们前行的灯塔。

(一)在校园生活中对价值观的践行

学校利用和创造一切条件把校园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自立、自理、自律、自强,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班级管理轮值制。学校将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和任务交由学生个人或小组独立承包和承担,以此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是校园管理轮值制。学校将路队、食堂、做操、仪表、车辆、纪律等工作交由轮值班级的学生负责。三是学生社团自治制。学校开设了文学社、小导游社、广播社、书法社、演讲社、美术社、篮球社、新叶志愿者服务社等30多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全部由学生自行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校内外积极开展各种服务活动,践行善心、培育善心。

(二)在家庭生活中对价值观的践行

家长重分轻能、重智轻德的现象导致中学生在自主生活和自我管理方面能力欠缺,责任心严重不足,这必然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人格发展出现问题。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教师、专家和优秀家长等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通过开展系列讲座,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还分层分类开设家长沙龙,定期交流家庭教育问题,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善心、有能力的合格公民。

经过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三方协商讨论,学校制定了《学生家庭行为规范》,拟定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清单,明确了学生在家的家务责任、学习责任、与父母及亲人交往的礼仪要求等具体规范。学校和家长每年都签订家校共育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育人责任。学校还制作了“家校联系卡”,结合《臻善手册》的使用,定期交流和反馈育人情况,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三)在社会实践中对价值观的践行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努力打破校园和社会界限,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学校精心策划并组织学生前往实践基地、社区、父母单位、工厂以及医院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善”的力量,培养他们以诚待人、积极行动的良好品质。同时,学校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团和志愿者活动等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敬老院、公交站、公园等公共领域,开展爱心实践和公益服务,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善心和服务意识。此外,学校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设立校外育人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考察、调查、职业体验、实验探究以及公益服务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善”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坚定他们追求真善美的信念,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断培育并发掘“善”的力量,不仅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更成为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引擎。这种教育模式以学生对“善”的追求为出发点和归宿,运用生动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遵循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将继续让“善”的力量在教育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乔 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