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梯级培育的路径及策略
作者: 张永强 葛平霞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青岛路小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细化低、中、高年级分段目标,实施低年级趣味萌芽、中年级活动引领、高年级研学实践的梯级培育策略,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连续性,增强了小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 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梯级培育
作者简介 张永强,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青岛路小学高级教师;葛平霞,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五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在小学阶段,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确保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连续性,提高整体效果,是摆在学校面前的新考题。
一、现状与分析
当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教育的基本落脚点。为探寻更有效的培育方式,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青岛路小学在城区、乡村及城乡接合部选取了五所小学开展问卷调查,共有2,377名学生和2,670位家长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小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培育方式简单乏味,多以集中宣教、背诵、检查比赛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内驱力不足;二是与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生活育人、文化育人等融合培育的衔接不紧凑,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育链,缺少专门的教材引领。
为此,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设培育新课堂、融合学科教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以引导家庭教育、精选网络资源为辅,通过梯级培育,为学生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发固化良好行为习惯搭建了有效平台。
二、梯级培育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路径
学校从认知层面、行动层面、思想层面出发,制定了低年级趣味萌芽、中年级活动引领、高年级研学实践的梯级培育策略;通过“六个结合”,构建了三级梯度活动和主题活动三段实施的双线融合推进模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真正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生活。
(一)与红色教育相结合,培育家国情怀
学校根据年级差异,在一二年级组织开展了“知党名、认党旗、画党旗”主题活动和“童谣唱响中国梦”活动;在三四年级开设了微型党史展馆和党史教育专栏,开展了主题书法、绘画作品展评和红歌合唱活动;在五六年级开展了“党史故事我来讲,红色基地我打卡”实践活动和红色研学活动。学校通过主题活动的层级递进,以儿童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新时代少年儿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与礼仪教育相结合,培育社会责任
针对低年级学生,学校结合习惯教育校本课程,通过传唱文明礼仪童谣等方式,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创文明家,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针对中年级学生,学校开展了校园礼仪展演以及“我是文明代言人”“文明交通我宣传”“垃圾分类我践行”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文明标准;针对高年级学生,学校开展了走访道德模范以及“勤俭节约不忘本”“争做文明小先锋”等活动,以此实现专题活动与文明校园创建的有机结合。
(三)与少先队阵地相结合,培育时代担当
针对低年级学生,学校开展了“我爱爸爸妈妈”主题活动;针对中年级学生,学校组织各班学生在节假日走进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活动,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培育文明、和谐的价值观;针对高年级学生,学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道德模范、最美学生、身边好人进校园等活动。各年段学生集合在队旗下,在少先队组织生活中接受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教育。
(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树立文化自信
学校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动力,依托校园文化节,集中展示传统文化经典,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此外,学校还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具有学校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
(五)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培育集体观念
学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各年段设置了对应的主题。学校在校级层面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在班级层面设立执勤岗,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学校通过最美身影、志愿服务小标兵、文明校园监督岗等评选活动,以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让文明行为成为学校的美丽风景。
(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夯实培育效果
学校在低年段开设“青爸青妈大讲堂”,从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规划等方面对家长进行培训;在中、高年段开展“小手拉大手”系列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扩大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范围和效果。
三、梯级培育的资源整合与机制建设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融进课程,利用学科渗透进行培育,拓展了实施载体,营造了全方位学思践行的良好氛围。
(一)开展跨学科德育研究
首先,学校组织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研究课例、探讨实施路径,继而推广至其他学科,形成了学科课堂教学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梯度融合。
其次,学校结合教学需求,设立了“红星闪耀”故事社团、红歌合唱社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版画社团、习作社团等,在社团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学校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微课题研究,包括低年级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中年级的年段衔接与活动形式研究、高年级的学科融合与评价方式研究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系统,更贴近学生实际。
(二)研发梯级校本课程
学校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三个年段研发了四册读本,遵循“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再到践行固化”的逻辑,搭建了一个有序递进的梯级载体。
低年级读本通过“图文中国”等板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朗读童谣儿歌,尝试用绘画方式描绘出对核心价值观的初步感知。读本以注音形式编排,让学生易读、易学、易懂。
中年级读本分为组歌读本和故事读本。其中,组歌读本与音乐课程相融合,主要在三年级实施;故事读本主要在四年级实施,通过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今价值观的传承和演变,然后以典型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年级读本与学校的电影课程相融合。学生先在“视频中国”板块观看相关的教育影片,然后通过阅读材料读出爱国心声,交流读后感受,最后通过参与相关的志愿服务、研学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开发网络课程资源
学校注重发挥网络资源和自媒体的融合优势,组织骨干教师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利用节假日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课堂,为校外接续培育搭建特色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实现家校无缝衔接。
(四)探索激励性评价手段
学校经过反复探索和验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领巾奖章”评价相融合,形成了以基础过关和特色闯关为特色的激励性评价体系。学校分年段设立了具体的基础目标,学生达到标准的要求即可过关。在此基础上,学校再提升难度,通过测试或定制活动,为学生设立可供选择的个性化目标,让学生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全民工程,也是系统工程。学校抓住小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萌芽期,通过分层设计主题教育活动、挖掘学科育人元素、研发序列化校本教材、开发网络课程资源、探索激励性评价等途径,实现了全环境培育的逐级递进和有序衔接,努力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管兆勇.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N].光明日报,2018-10-10(5).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