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与重建
作者: 段兆兵 温永明摘 要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一育独尊”与五育的等级化、“分数至上”与五育的应试化、人文价值失落与五育的功利化、各育竞争与五育的内卷化、学科分割与五育的碎片化等问题。五育融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符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彰显全面发展目标的整体性特征,提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式与途径。重建五育融合的全面发展教育,就要立德树人,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树立五育间平等与民主的精神;创新方式,提高五育融合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以课程整合、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评价等统合五育;协同育人,以主题项目等新型教学方式汇合五育;以多样化活动聚合五育,促进五育融合经常化、常态化。
关键词 五育融合;全面发展教育;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段兆兵,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温永明,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的教育目的,但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因五育地位不平等而引起的全面发展教育问题。那么,五育融合存在怎样的问题?为什么要重建全面发展教育?如何重建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全面发展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贯彻教育方针,就应该回答这些问题。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分散状态下并不存在的问题,在融合的状态下则可能成为问题。从五育融合的视域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面临问题,亟待解决。
(一)“一育独尊”与五育的等级化
“一育独尊”即智育独尊,是指将五育等级化,使全面发展教育狭隘化、片面化,将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片面、单面发展的现象。这不仅表现为重智轻德,还表现为重智轻体、美、劳。一育独尊,弱化德育,忽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就很难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难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会迷失方向,即便掌握再多的知识,具有再高的本领,也解决不了“我是谁”“我为谁服务”的问题。一育独尊,忽视体育,学生就很难养成强健的体魄,也很难完成艰巨繁重的各项学习与工作任务。一育独尊,忽视美育,学生就难以养成感受美、鉴赏美、体验美、塑造美等基本审美素养,容易出现审美取向偏离,造成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育独尊,忽视劳动教育,学生易于形成好逸恶劳、敷衍塞责、厌恶和鄙视劳动与劳动人民、浪费劳动成果等不良习气,难以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智育独尊,其余四育不举与式微的局面严重威胁全面发展教育,亟待扭转。
(二)“分数至上”与五育的应试化
在“应试文化”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直接的、主要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育人演化为“育分”。这种以考试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教育,也就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所学的知识窄化为考试要考的知识,技能窄化为应试做题的技能。“分数至上”突出表现为以考试为目的安排教学内容,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中考、高考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考出好成绩进行安排,以考试要求安排课程内容,以掌握考试的知识与技能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考试成败衡量和评价教学,“分数至上”成为五育应试化的生动诠释。考试有局限性,虽易于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但一些对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素质,如责任感、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则是无法或很难测评的,在学校中自然没有应有的地位。既然考试主要考的是知识技能,那么掌握知识的好办法就是死记硬背,掌握考试技能的好办法就是反复练习,填鸭式教学与题海战术就成为教学中挥之不去的“风景线”。“分数至上”使智育沦落为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训练,至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则更容易被忽视。五育的应试化制约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落实,亟待扭转。
(三)人文价值失落与五育的功利化
代代相传的“薪火”就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是存留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与意识、精神风貌、伦理道德、责任义务、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知识与技能等,实际上就是人文伦理。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的学校?这本来不难回答,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但在旧的教育观念里,好的学校异化为中考、高考考出好成绩、好名次的学校。考得好的学生受人重视、羡慕,能够教出考试优胜者的教师受学生与社会敬仰。至于扶危济困、家国情怀、报国之志、人类和平、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这些人类共同的人文精神,在功利主义面前难堪一击。无论是智育还是其他各育,应该启发学生具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更高的精神境界,不能让学生成为只为自己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盘点算计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不能使其成为仇视社会、背叛祖国、数典忘祖的民族败类,而应该教育学生成为品德高尚、志向高远、热爱祖国、关心人民、坚忍不拔、奉献社会、不负韶华的时代青年,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各育竞争与五育的内卷化
在我国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各育都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不同专业的教师与工作人员也承担着不同的职责。这自然就存在一个利益、权力、资源的分配问题。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五育之间并行不悖、相互扶持、融合发展,共同完成“全人”教育,但不少学校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放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是五育并举,而是智育独进,甚至各育之间争夺时间、资源,协调不力,陷入似乎无解的内卷化。德育为先变成了口号,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矮化、弱化。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现形式的智育成为灵魂缺失的知识传授、背诵与应试技能训练。五育之间的竞争成为考试逻辑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毁灭的“自反性双向运动”过程。功利价值代替发展价值,盛行一种任何活动都要拍照、上传、上网、留痕的痕迹主义,许多活动都是奔着名次、获奖、成绩和荣誉而运作的。体现教学的教育性、教育的教学性,警惕竞争导致的五育的内卷化,促进五育在竞争中和解、融合,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五)学科分割与五育的碎片化
我国学校教育主要以学科组织教学、管理教学、配备师资。虽然在中小学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这一课程在不少学校被置于边缘位置。教育内容的学科化易于造成学生人格的割裂与碎片化,易于形成所谓片段的人、单面的人、单向度的人。“‘五育’课程基本上是由各学科课程组装起来,散落在各学科教学或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之中。”[1]就德育而言,有的学校将德育完全学科化,重视政治教育而忽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体育应该包括健康教育内容,但学校体育却常常以教育学生学习竞技技能与“达标”为主要目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都被忽视,教育内容狭隘化、空泛化、边缘化。美育被弱化为美术教育,只学习素描、色彩运用等技能,缺乏系统筹划,有的学校甚至任意减少美育课时。劳动教育更是被忽视,有的学校既没有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计划与方案,也没有配备专业教师,更没有评价与考核,往往以清洁校园、捡拾树叶和垃圾等技术含量较低的活动应付,《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与劳动技能等要求,在一些学校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观念、劳动态度与情感、劳动知识与技能状况堪忧。
二、五育融合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的逻辑
五育融合不是五种教育单纯、随意的安排,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逻辑。
(一)五育融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由来已久的人格向往,也是现代教育事业进步的基本面向。”[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科学性与价值性。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丰富。
一是指德智体美劳五育缺一不可,也不可互相替代。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身体的全面发展指的是身体的各个系统机能完善,体魄强健,同时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心理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体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心理过程(活动)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过程,[3]即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还指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个体既要有良好的个性倾向,如动机、需要、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也要有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即能力、气质、性格等。
三是指在德智体美劳各育内部的每一个方面都全面发展。从德育内部看,要促进学生政治、思想、道德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从智育内部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和个性,绝非仅仅掌握考试要考的知识与应试技能;从体育内部看,不仅突出体育竞技技能的提高,还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养成学生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体育习惯、生活习惯与健康的心理;从美育内部看,不仅要让学生感知美、体验美、鉴赏美,还要促进学生创造美,而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发展;从劳动教育内部看,不仅要促进学生劳动观念、态度、情感、技能、精神的发展,还要养成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并使其学习和掌握信息时代的各种先进生产技术。
四是全面发展指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只有使女童、贫困儿童、农民子女、残疾儿童、新型移民子女、少数民族儿童等群体得到充分发展才是真正的全面发展。[4]五育融合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使我们看到了全面发展教育实现的曙光。
(二)五育融合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
五育融合的思想由来已久,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六艺”,还是西方的“七艺”“自由教育”,都蕴含共同育人的理念。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理论联系实际等极富创见的全面发展思想。近代,蔡元培从养成国民健全人格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融合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厂法的教育条款第一次证明了智育、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可能性”,“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5]“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6]“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7]到了现代,无论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相关文献中,还是教育家的教育理想中,德智体融合的全面发展思想都被置于显著的位置,是人类教育的共同追求。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双重趋势看,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由片面的、单向度的人走向多向度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文化“万花筒”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社会理想人格的显著标志。
(三)五育融合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诉求
五育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彰显了教育由工具价值向内在价值的转变。[8]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 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融合不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拼凑和叠加,而是通过“五育”融入课程、活动,并相互渗透,从而实现不同于各育的一个新事物——一个整体的“五育”的整合生成体。[9]通过五育融合培养21世纪的时代新人,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