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心悦诚服:《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思想

作者: 魏新东 汪凤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道德教育,是“家事”,亦是“国事”。家庭道德教育既关系到个人道德情操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也关系到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的开展,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家庭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运用科学的家庭道德教育方法,构建完善的家庭道德教育机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本期话题聚焦“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研究”,围绕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 作为中国传统家训的代表,《颜氏家训》中蕴含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独具特色的德育内容与令人心悦诚服的德育方法。《颜氏家训》的德育内容主要以“修身齐家”为主,修身主要包括避祸养生、举止得当与学以立身三个方面;齐家主要包括教育子女、关系和睦、持家有道与扬名显亲四个方面。结合具体德育内容,颜之推灵活运用情理结合法与义理结合法两种德育方法来实施教育,令人心悦诚服。作为中国家训之祖,《颜氏家训》中关于家庭教育方面有益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以及经验教训等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 生活德育;颜氏家训;修身齐家;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 魏新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汪凤炎,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家训一般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对子女或族人的教诲训示。[1]由于家庭、家族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2],使得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3]为目的的家训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传统之一。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家训专著,标志着我国古代家训的成熟,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4]。颜之推一生历经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自叹:“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5],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洞察世事的智慧。他的代表作《家训》一般认为完成于隋文帝时代[6],是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落实到具体的、有丰富内容的生活道德实践[7]中的典型作品。本文避免对《家训》中儒家德目的抽象论述,而是聚焦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内容,通过对《家训》文本的系统分析,系统阐述以“修身齐家”为主的德育内容,与“信其所亲,行其所服”的德育方法,以期为当今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修身齐家:独具特色的德育内容

修身齐家在《大学》中原意为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与整顿好自己的家族。在儒道佛文化互相碰撞的历史背景下,颜之推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体验,并出于对家族延续与发展的考虑,融三家之长,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其独具特色的修身齐家观。

(一)修身:个人价值的实现

《家训》中修身主要体现在避祸养生、举止得当和学以立身三个主题,通过对具体事例的阐释,颜之推期望子女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无恙无灾、恪守品行端正并实现个人价值。

第一,避祸养生。《家训》反对当时社会流行的以服药来养生,而是认为养生的首要在于避祸,“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8]。避祸则要做到“省事”“止足”与“诫兵”。所谓“省事”,《家训》提出不应通过张扬自己来求得高官厚禄,例如颜之推认为“谏诤”“讼诉”“对策”及“游说”之徒均是“贾诚以求位,鬻言以干禄”[9],而“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10]则是正确的做法。所谓“止足”,指凡事应知止知足,不可贪得无厌,“《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11]。为了避免过分张扬,《家训》对做官品阶有具体的规定,即“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12]。所谓“诫兵”,指不可轻易从事带兵打仗之业,而应学习儒雅之业。《家训》认为“兵凶战危,非安全之道”[13],并以历史上颜氏祖先习武带兵而招致祸端的例子教育子孙,如“颜忠以党楚王受诛,颜俊以据武威见杀”[14]。同时,《家训》也认为要辩证对待养生避祸,即“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15],在忠孝仁义面前,要有舍己为家、捐躯救国的胆识和气魄。

第二,举止得当。《家训》中举止得当指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讲究士大夫的风度节操。《家训》认为士大夫风操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为《礼记》中所记载的圣人教诲;二是当代君子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改与传承的一些规范标准[16]。《家训》主要从对父母的避讳、丧忌日的处理、尊长的称呼及待客之道等几方面展开论述举止得当的内容。首先,避讳指避免直接写出或说出君主及尊长的名字,《家训》中提及“为亲者讳”,由于感念长辈与君主,碰到相同的名字,内心会感到不安,因此要用其他发音或字词替代[17]。其次,《家训》具体细致地规定了治丧期间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并认为对于忌日不能搞形式主义[18]。再次,当与自身长辈交谈,《家训》认为:“凡与人言,言己世父,以次第称之,不云家者,以尊于父,不敢家也……言礼成他族,不得云家也。子孙不得称家者,轻略之也”[19];对与他人长辈交谈:“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20]。最后,《家训》还以南北差异来说明迎送宾客的合理做法:“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21]。

第三,学以立身。自孔子以来,儒家重视“学”,强调“学以立身”,即修身。《家训》延续儒家学以立身的传统,但侧重点放在“修身利行”上,并提出了具体学习内容以及一系列的原则与方法。对于学以立身的内容,《家训》认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22],农民、商贾、工匠以及伎艺等具有的技能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但《家训》最为注重读书儒业为主的学习:“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23]对于学以立身的原则与方法,《家训》主要提出三点。首先,终身学。《家训》认为幼年是精神集中的好时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24];晚年也应坚持学习,并列举先贤晚学的例子:“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25]其次,勤奋学。《家训》认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26]同时,以具体事例说明勤学的重要性:“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27]但人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家训》认为不能“勤无益之事”[28],并以当时社会探讨“仲尼居”的含义为例来说明何为无益之事。最后,交流学。《家训》认为人在年少时应多与贤能的人交流,“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29]。避免“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30]。

(二)齐家:家族齐整的维持

颜之推借助具体案例与生动比喻,警醒训诫后代子孙注重教育子女、和睦关系、持家有道和扬名显宗,以维持家族齐整与兴旺。

第一,教育子女。颜之推的齐家宗旨是为保持家庭的兴旺发达与和谐稳定,而这离不开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家训》提出教育子女的三条原则:早教、严慈结合教育和榜样教育。《家训》记述圣王的早教之法,例如“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31],子女出生后,“子生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一般百姓纵使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教育需要严慈结合:“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32]教育要以身作则,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按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为子女作出榜样,“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33]。

第二,和睦关系。《家训》非常重视家庭人伦关系的和谐稳定,其中又最为注重“三亲”(夫妇、父子及兄弟)关系。不同的家庭关系相处原则不同,《家训》主要以父子与兄弟关系为例来说明具体原则。处理父子关系不能过于亲昵与不拘礼节,而应恪守礼教:“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34];兄弟之间应该相亲相爱:“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35]同时《家训》中还列举了破坏家庭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告诫子弟对此一定要慎重,如后娶可能会导致父子感情疏远,甚至骨肉相残:“假继惨虐孤遗,离闲骨肉,伤心断肠者,何可胜数。慎之哉!慎之哉!”[36]兄弟之间娶妻生子后会导致感情疏远:“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37]《家训》以房子遭侵蚀作比喻来说明对这些因素需多加防范:“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38]

第三,持家有道。颜之推提出了两条持家原则,即勤俭持家与宽严相济。《家训》提出“俭而不吝”的治家原则,“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39],认为持家应做到“俭而不吝”;此外,《家训》还提倡勤劳生产以使家庭丰衣足食,指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40]其次,处理家庭事宜,《家训》既反对一味地宽厚仁慈,又反对过于严苛,而应该“宽猛结合”,“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41]。《家训》以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说明治家过严与过宽的危害:“梁孝元世,有中书舍人,治家失度,而过严刻,妻妾遂共货刺客,伺醉而杀之”;“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饟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党:此亦为家之巨蠹矣”[42]。

第四,扬名显亲。颜之推的家族意识主要体现在光宗耀祖、扬名显亲的孝道观念中。自《孝经》问世,这种扬名显亲的孝道观念对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具有普遍的规训意义。对此,颜之推提出:“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堙没也。”[43]《家训》认为应该修身扬名,并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44];同时,列举士大夫扬名的三种境界:“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45]从中可以发现,颜之推认为“中士立名”是最合宜的做法,并希望子女通过“修身慎行”来获取名声,增加家族的荣誉。颜之推对世人不珍惜声誉和不守信用的现象提出批评,认为不良行为会毁掉之前的名声积累,即“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46];颜之推还指出人不应过于贪图名誉,因为一旦被人发现表里不一、沽名钓誉,则很容易造成“以一伪丧百诚”[47];另外,《家训》中列举一个普通县令为出征士兵赠送食物来博取声誉的例子,认为时间一长势必难以为继,因此而毁坏原有名声[48]。

二、心悦诚服:耐心灵活的家庭教育方法

清人黄叔琳赞扬《家训》教育方法:“其谊正,其意备。其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自比于傅婢寡妻,而心苦言甘,足令顽秀并遵,贤愚共晓。”[49]《家训》中耐心灵活的家庭教育方法受到世人推崇与认可,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情理结合法和义理结合法。

(一)情理结合法

情理结合法主要指利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亲密关系,以及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结合具体生活,近距离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情理结合法是家庭教育中最为有效与常见的方法之一。《家训》开篇便指明这一点:“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50]

《家训》中情理结合法首先体现在颜之推多以自身经历体会来教育子孙,如:“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51]其次体现在《家训》中所举事例大多为颜之推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如《家训》中记载齐朝一士大夫向其炫耀教育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以取悦权贵事例,颜之推对此坚决反对,认为技能的学习是为修身,而非侍奉权贵[52];此外,他还对当时自身所见不学无术的士大夫及贵族子弟的遭遇,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以警示子孙:“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纔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53]最后,《家训》大多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和恰当形象的比喻来形象说明道理,帮助子女易于理解的同时进行记忆,例如《家训》以“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54]来教育子孙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品德高尚的人;《家训》亦大量使用日常俗谚来阐明道理,例如以“教妇初来,教儿婴孩”[55]来说明早教的必要性,还以“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56]来说明学习技能以安身立命的重要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