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共同体: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作者: 余勇

摘 要 作业是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建立了“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作业设计共同体,设计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作业,以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解决当前作业中存在的学科单一化、育人低效化等问题,持续推进“五育并举”的实现。

关键词 作业设计共同体;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 余勇,宁波大学附属学校校长,高级教师

作业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抓手。常规的作业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如作业质量和效率不佳、学习负担过重、育人目标单一等。为此,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建立了“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作业设计共同体,以学生全面和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协作育人为手段,以平等尊重、自主合作、资源共享为表现形态,共同设计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作业,使之成为“减负”与“提质”之间的有力杠杆,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一、作业设计共同体的组织构建

当前,教育的边界不断从学校向社会延伸,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而社会参与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手。基于此,学校合理调动家长和社会资源,建立了作业设计共同体。

(一)基本内涵

作业设计共同体是指以学生全面和健康发展为逻辑起点,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协同育人为目标,以平等尊重、自主合作、资源共享为表现形态,指向有效作业设计的一种学习型组织。它是一种创新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将作业设计和实施扩展到跨学科、跨领域的全方位场景中,从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全域化育人版图,将育人工作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环境。这是“大教育观”从理念走向实践的成功示范。

(二)组织架构

家庭、学校、高校和社会育人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幸福的能力。基于这一共同愿景,学校打破了学科、学段、领域的界限,整合学校、家庭、高校和社会全场域的各类资源,围绕“作业”这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组建了作业设计共同体。

作业设计共同体采用“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以学校为主体,联合家庭和高校(社会)共同参与作业的设计和实施。学校成立作业治理专家小组,收集各学科教研组的建议,根据学校课程方案和德育方案设定作业主题。专家小组选拔各学科骨干教师组建跨学科导师团,同时积极动员家长参与,成立家长顾问团。家长顾问团负责联系高校和社会力量,从中挑选优秀代表参与作业设计共同体的建设。

(三)运行原则

作业设计共同体坚持“以校为主、协作共进、分工明确、多环交融”的原则。其中,“以校为主”是指学校承担主体责任,负责制定作业设计的学年计划、组织筹备家长顾问团,并全程负责作业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协作共进”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紧密合作,为实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努力。“分工明确”是指学校承担主体责任;家长顾问团负责社会资源的协调与整合,并参与作业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社会力量代表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强力支持。“多环交融”强调作业设计要打破校内学科壁垒,通过组建导师团形成内循环,通过家长顾问团和社会力量代表的深度参与形成外循环,各主体互动互促,形成共治格局。

二、作业设计共同体的具体实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创新作业设计,打破学科壁垒,集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制定创新、有效的作业设计方案,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类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深度学习活动。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还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格成熟。

(一)作业设计要“立体化”

作业设计的“立体化”指的是在作业设计的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进行交叉融合。横向上,要根据“五育并举”的需求,设计多样化的作业主题。纵向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业水平,对不同年级的作业内容和要求进行差异化设计。

“立体化”的作业设计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主题化,即作业设计要突出主题,聚焦核心话题;二是结构化,即作业的内容结构要纵横多条线,体现结构化;三是层次化,即作业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智育未来——科技创新类作业”为例,从横向看,这类作业侧重于智育中的“科技创新”素养培养,既符合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又贴合个人成长的方向。从纵向看,这类作业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科技实践能力,设定了分层次的作业要求。

(二)作业设计要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从德智体美劳五个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作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是“五育”的灵魂。学校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设计了“行走式作业”,将作业延伸至广阔的天地间,让学生走进自然景观、古迹遗址、红色基地、文化展馆等,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和对民族、国家的深厚情感。

智育是人适应现代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培育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学校在“智育未来”的主题下,设计了以项目化方式为主的科技创新类作业。该类作业围绕最新的科技理论和成果,邀请科学家、技术人员等专业人士参与作业设计,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

体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学校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机能、运动参与、社会适应”五个核心素养,设计了“以梦为马成长系列作业”,如开展“体验一日的父亲工作”等角色互换活动,让学生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作业。

美育的核心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美的能力。学校设计了“艺术人生美美与共系列作业”,采用沉浸式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全面、多角度地理解艺术的精髓。

劳动成就自我。学校设计了“以业清思生涯规划作业”,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或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职业劳动的价值,学会尊重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三)作业实施要规范化

学校制定了《作业设计共同体工作指南》,明确了各个参与主体的职责和分工,即学校导师团负责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家庭顾问团提供可行的实施方案,社会力量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在“探究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主题作业中,家庭顾问团协助安排该领域的专家到校进行初步指导,并制定详细的作业方案。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在家长顾问团的协助下,进入高校实验室,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的项目研究。研究结束后,学生返回学校,在学校导师团的指导下进行项目成果的汇报。

三、作业设计共同体的实际成效

作业设计共同体充分挖掘和整合学校、家庭、高校、社会等方面资源,设计和实施了研究性学习、实践类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等深度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力,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生态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家校关系的提升。

(一)学生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学校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以业清思生涯规划系列作业”“以梦为马成长系列作业”“智育未来科技创新系列作业”等各种主题的作业,促进了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学校在培养拔尖型人才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果。2023学年,学校学生在省市各级科学创新类(小发明小制作)、信息技术类、人文类学生竞赛中,共有300余人次获奖。

(二)学校教学质量跨越式进步

学校从素养立意和育人高度探索作业设计的新途径,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学习力的发展,以及作业对学生未来的深刻影响。设计实施的创新类和实践类作业,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兴趣性和多元智能发展,转变了教师“学科本位”的教学思维方式,打破了固化的“读写练”作业模式,从根本上推动了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的快速转型,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家校和谐互动形成合力

在“三位一体”的作业设计共同体中,家庭与学校找到了协同育人的聚焦点。各方主体秉持着共同的育人愿景,围绕同一主题的作业要求,共商共进、互勉互促、责任清晰、协作紧密,建立了和谐的家校关系,既落实了作业减负的要求,又构建了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

综上所述,学校建立了“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作业设计共同体,通过设计和实施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作业,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从“育分”向“育人”的快速转型,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责任编辑︱赵 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