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为媒,向美而行

作者: 蒋望雷

摘 要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暨阳小学把“美”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将其贯穿于整个育人活动中,在办学方向、管理机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空间环境等多个维度开展系统化的思考和实践,构建“美的教育场”,形成“立美育人,向美而行”的育人生态,实现了对学校特色文化的再度凝练与实践。

关键词 教育美学观;尚美;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 蒋望雷,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暨阳小学校长

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学校发展成为优质学校的坚实基础。学校要实现卓越发展,就要实现育人思路的整体转型,回归育人的本质。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暨阳小学秉持“向美好出发”的办学理念,将“美好”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石,使其贯穿于整个育人活动中,呈现在办学方向、管理机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空间环境等多个维度中,成为引领师生发展、学校发展的精神灯塔。

一、以美为旗,让办学理念成为行动准则

多年来,学校积极酝酿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开展了广泛的研讨和深远的规划,从“暨阳儿女,志在四方”的办学方向出发,确立了以“金苹果”文化为核心的办学理念。“金苹果”代表荣誉、活力和阳光,也代表着沉淀和收获的美好,其内核是“美好”,本质是强调美好教育、启迪美好人生。

在文化建设中,学校将“美好”的概念细化为“美好每一天——天天有故事”“美好每一事——事事有意义”“美好每一人——人人有梦想”的“三美”内涵。学校通过每日早晨的“金苹果”小舞台、每周的行为养成训练、每月的寻美活动、每学期的研学活动,为学生积攒成长的美好。学校将生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讨论协商—制订计划—落实活动—思考改进”的设计流程,事事求美好。每学年,学校还会开展“果娃奖学金”评选,设立“智慧果娃、阳光果娃、爱心果娃、梦想果娃”四类奖项以及举办校阅读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力求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实现梦想的台阶。

学校以“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为愿景,以“美是教育发生的起点,也是教育抵达的目标”为主线,让学生美好生活、美好学习、美好工作。从营造美好环境滋润师生心灵,到建设美好课程落实教育教学,再到创设美好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路径。

二、尚美育人,让自然风景成为教育场景

如何让学校空间从自然美学意义上的“风景”成为“场景”,彰显学习价值,实现育人功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持续实践的重要命题。学校空间只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处所,与学生的学校生活自然相融,与学生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才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具有“立美育人”的价值。

(一)融“美”于楼

学校建筑融“美”于名,以此激励师生养成德美、言美、行美的美好品格。学校将教学楼命名为“集美楼”,寓意学生能在学校里发现美好、收集美好、充盈内心;将办公楼命名为“君美楼”,源于“君子成人之美”,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君子之行要求自己,做到品行高洁;将综合楼取名为“和美楼”,源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此外,还有以“俭美楼”命名的食堂,以及知美书苑和竞美体育场。

(二)集“美”于园

学校基于“金苹果”文化,融合童真和经典,打造了以“自然之美、孩童之乐”为主题的苹果园。苹果园的彩虹步道象征着七彩童年之路,环形台阶象征学习步步高,三色苹果门寓意真善美。园内还设有学生喜欢的攀爬、沙坑等游乐区。

学校以国学典籍为名,打造了经典五园。其中,诗雅园以古松为背景,设有“松下问童子”主题雕塑,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营养;崇礼园设有“圣师孔子像”主题雕塑,教育学生做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观易园设有“易经石刻”主题景观,为学生营造立身做人的学习环境;乐嘉园设有“金声玉振”主题雕塑,用编钟、编磬体现音乐的魅力;抱朴园中的“抱朴石”取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典故,寓意追求本真、怀抱纯朴。

(三)展“美”于廊

学校规划设计了美德主题长廊,包括养正廊、礼仪长廊、艺术长廊、书法长廊等,寄托了对学生德美、行美、艺美、书美的期待。在空间与空间、空间与环境、空间与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然融合中,生动展现“美”的意境,让“以文育人”潜移默化地发生。

(四)陶“美”于道

学校根据建筑现状,将教学楼的五组楼道空间打造为名人故事区、科学故事区、乐器展示区、劝学箴言区和励志典故区,以此营造学校的楼道文化。学校还将剩余的楼道开放给各个班级,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让美在楼道中蔓延、流转。

三、五育塑美,从特色课程走向融合课程

课程是综合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凭借,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学校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建构并实施“金苹果”课程,努力让学生成长为幸福完整的人。

(一)立足育人,整体规划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整体思维进行顶层架构。学校秉承“向美好出发”的办学理念,基于学生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打造“金苹果”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学生“品德美、智慧美、艺术美、健康美、实践美”五大素养为目标,形成了公共生活、智识生活、艺术生活、健康生活、实践生活等五大课程群,将国家课程和学校拓展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学校以“公共生活课程群”育美德,引导学生承担责任、向上向善;以“智识生活课程群”启美智,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好学好思;以“艺术生活课程群”养美性,引导学生提升审美,尚美尚雅;以“健康生活课程群”健美体,引导学生崇尚健康、会动会玩;以“实践生活课程群”践美行,引导学生迸发创意、乐做乐创。

(二)走向统整,建立特色

培养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校以主题项目为抓手,以核心素养为黏合剂,从课程的整体性出发,通过“大主题引领、多学科整合”的方式,创造性地实现跨学科融合,以融合性课程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学校开设“姓氏课程”,以姓氏为纽带,带领学生追根溯源,回顾历史,接受家风家训的洗礼,培养学生对家族和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开展“走遍诸暨”研学活动,让学生从本土文化中提取富有诸暨特色的文化基因、性格基因,更清晰地感受“豪美诸暨”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树立“今日我为故乡荣,明日故乡为我荣”的信念。

四、成人之美,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学校在原有评价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思路,构建了“XUN美YUE己”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学校导向的“寻(寻找)、巡(巡展)、循(循环)”,帮助学生达成“阅(了解)、悦(悦纳)、越(超越)”的自我实现,以此实现“向美好出发”的初衷。

(一)教师寻美

教师“寻美”指的是教师确定基于学科素养的评价点,以更加细化、具体化的学科素养作为评价的依据,以此发现学生的激励点。学校基于每门学科的特征,确定了不同的评价点,如语文的朗读水平、书写水平、表达水平;数学的思维广度、计算精准度、举一反三的能力;体育的奔跑速度、动作灵敏度、耐力、爆发力;美术的构图能力、色彩辨识、想象力;音乐的音准、节奏感、音域宽广度、乐器表演能力。学校以单项评价为导向,挖掘学生多方面的闪光点,逐步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提升的转变。

(二)家校评美

教育评价是一项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的复杂性活动。学校开展了“家校美好邀约”“果爸果妈进课堂”“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生评价。学校聚集多方力量,建立评价共同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相处中、学习中、游戏中发现美,营造家长评、老师评、学生互评等多主体联动的氛围。

(三)方法促美

学校通过有形、有声的方式,展现学生的美。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美在中国节、十岁成长礼、中队风采展、SEC课程、毕业远航季、苹果大舞台、书画展示墙等多样化的舞台,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舞台表演等方式,展现学生不同的美;开展“小组夸夸”“班级夸夸”“父母夸夸日”“巡美赞优喝彩日”等活动,为学生成长提供正向激励。

总之,学校秉承“向美好出发”的办学理念,经由教育场景、“金苹果”课程和尚美评价等多种途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苹果”文化。学校通过文化引领、向美而行,借助多样的教育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成长路径,使其在“身、心、灵”的健康成长中,达到“情、知、行”的和美统一。

责任编辑︱赵 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