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导向下班主任胜任力的构成要素、价值表征与提升路径
作者: 赵鑫 覃业荣摘 要 班主任是“五育”融合的关键践行者与最佳落实者,“五育”融合也对班主任胜任力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契机。“五育”融合导向下的班主任胜任力由学生全人发展力、班级“五育”建设力和主体“五育”互联力三个核心力及其相关分力构成,其主要价值在于拓展学生全人发展空间、全面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形塑融合育人责任共同体。班主任践行“五育”融合的工作自觉、学校强化“全面渗透”的管理机制、构建“多方合育”的全员育人格局以及优化“教研互济”的班主任培训体系,能够有效提升班主任胜任力,将“五育”深度融入班级活动的全领域和各环节。
关键词 “五育”融合;班主任;胜任力;融合育人
作者简介 赵鑫,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覃业荣,广东省深圳中学坪山创新学校教师
“五育”融合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新时代的教育阐释,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等国家政策文件精神都强调,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五育”融合既是课程与教学层面的深度变革,更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哲学,单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实施的角度推进“五育”融合,难以准确把握其内在的精神实质。[1]作为新时代构建基础教育新生态的有效途径,“五育”融合从总体上规定了学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变革方向与价值追求,其育人模式的着力点在于实现“日常融合”。[2]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班集体是学生每天都置身其中的学习型组织,班主任作为班级和班集体建设的主导者,具有不同于科任教师的特殊角色、工作职责和育人使命,是“五育”融合的关键践行者与最佳落实者,“五育”融合也对班主任胜任力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契机。深入剖析“五育”融合导向下班主任胜任力的构成要素,探索班主任胜任力持续提升的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推动“五育”融合在学校教育和班级活动中落地落实。
一、“五育”融合导向下班主任胜任力的
构成要素
班主任胜任力是班主任在组织班级建设、指导班级工作、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潜在特质和显性知能的集合。“五育”融合作为一种新的育人假设、育人理念、育人思维和育人实践,是各级各类教育协同互动、和谐统一的过程[3],对班主任胜任力及其构成要素提出了新导向和新愿景。基于班主任胜任力已有模型中所提出的组织协调、班级管理、团队协作等基础性胜任力,以及人际理解与沟通、学生引导、创新实践等鉴别性胜任力,结合学术界对班主任胜任力的实证分析和“五育”融合的深层解构[4],初步形成了“五育”融合导向下班主任胜任力的3个一级维度和12个二级维度。根据两轮专家咨询的反馈意见和认同度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了“五育”融合导向下班主任胜任力的构成要素。
(一)学生全人发展力
“五育”融合的本质在于推动教育解放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智慧,培养自由而完整的人。[5]“五育”融合赋予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生命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并从“五育”渗透、“五育”互联和“五育”互育等多个层面引导学生各项生命素质实现整全式发展。[6]基于此,“五育”融合导向下班主任胜任力中的学生全人发展力包括学生品德涵养力、学生学习督导力、学生劳动引导力、学生身心健康守护力和学生审美培育力等五个分力。
具体而言,学生品德涵养力即班主任通过班级活动、榜样示范、个体引领等方式涵养学生品德修为的能力;学习督导力即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所具备的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调控学业情感、养成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等的能力;劳动引导力即班主任通过制定班级劳动规章制度、依托班级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等的能力;学生身心健康守护力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发现学生的身心问题并及时干预调节、为学生创设充盈人文关怀的班级氛围;学生审美培育力即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美育元素,培育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等的能力。
(二)班级“五育”建设力
“五育”融合要求班主任推进班级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打造班级建设的“五育”文化、组织契合“五育”融合理念的特色班级活动、推动班级活动中“五育”要素的互渗互融,彰显班集体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使班主任成为“五育”融合导向下班级建设的领航者、先行者与示范者。
一是“五育”文化营造力。班主任肩负着营建班级文化的重要责任,从班集体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凝聚班级全体成员的团队意识、价值取向、思想共识与精神力量等,以和谐、团结、友爱的文化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和班集体生命力,保障“五育”融合的深入推进及育人成效。二是“五育”要素互融力。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情境中挖掘适用于班级活动主题的“五育”要素,并紧扣新时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将“五育”要素融合形成主题化和模块化的班级建设资源,以此支撑班级各项活动发挥融合育人的功能。三是“五育”活动组织力。班主任借助班队会、课后服务等活动形式,将相对独立的“五育”要素进行跨育重组,开展符合“五育”融合理念的班级活动。比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确立“德+X”的“跨育融合”班级组织取向,在“德育-智育-体育”“德育-体育-美育”“德育-美育-劳育”“德育-劳育-智育”等跨育领域组织相应的班级活动[7],培养学生的反应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等素养。
(三)主体“五育”互联力
“五育”融合需要各类教育主体协同推进,班主任在校内协同学校管理者与科任教师展开合作,于校外协同家长和社会教育主体发挥合力,即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为主体,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教育力量,通达班主任、学校教师同家长的深度合作,叠加社会教育力量的参与支持,汇聚“五育”融合导向下常态化和全域化的班级育人合力。
一方面,班主任在校内与学校管理者、科任教师深度合作,表现为(领)导-教(师)“五育”联动力和教师合作协同力。前者强调班主任积极联系学校管理者,商讨并研制班级管理和建设的工作计划方案,建立基于“五育”融合的导-教共同体;后者侧重班主任在班级教学和活动组织中寻求科任教师的积极配合,比如,在班级活动“五育”要素的挖掘方面,结合科任教师提供的专业建议及专业知识,协同开发班级活动的育人资源。另一方面,班主任与家长、社会教育力量互相配合,体现为家校社整合沟通力与社会“五育”协调力。班主任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使学校、家庭和社会达成对“五育”理念的共识,以班级为“桥梁”,确保“五育”融合理念导向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衔接与互补。此外,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多彩且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班主任在班级建设和组织班级活动过程中需要主动寻求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增强“五育”融合的体验性与真切性。
二、“五育”融合导向下班主任胜任力的
价值表征
班主任在“五育”融合导向下持续提升胜任力,积极回应高质量班级建设和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诉求,既是促进学生全人发展、增强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打造融合育人责任共同体的生长点,也是推动“五育”融合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转化与落地的着力点。
(一)拓展学生全人发展的空间
空间是生命运动的基本方式,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的“人化自然空间”,以及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关系空间”。[8]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特殊的角色职责和工作范畴不仅有利于班主任拓展学生全人发展的自然空间,也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校内外实践活动等社会关系空间的优化,兼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人发展,彰显“五育”融合导向下班级建设的育人属性。一方面,班主任充分借助教室墙面、文化栏等班级的自然空间营造融合育人氛围,扬弃以优秀作业展示、学业成绩表彰等为主题的传统布置方式,凸显班级自然空间的品德涵养、学习督导、劳动引导、身心健康守护和审美培育等多重功能,达成“五育”融合与班级自然环境的统一。另一方面,班级领域的社会空间关系以师生交往和生生互动为主轴,班主任通过班级的目标管理、协商管理、项目管理和平行管理等多元途径,建立并强化师生之间的信赖关系和生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合作共建能力等综合性关键能力。
(二)全面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五育”融合的时代背景中,班主任的专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入推进,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工作职责边界模糊、班级管理事务繁杂、班级建设动力偏弱、专业支持缺失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提高,究其根本,在于班主任的胜任力未得到充分提升。[9]“五育”融合内蕴的观念及要求为班主任专业素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即以整体性和综合性教育理念驱动班主任提升胜任力,创新融合式的班级建设模式;单一内容和形式的活动难以满足融合育人的实践需求,“五育”融合有利于提振班主任的活动组织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促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增进实践智慧,通过体验、感悟、反思和再实践等持续提升专业水平;强化班主任自觉的研究意识,充分利用日常班级实践案例开展行动研究,以行动研究为载体自主探索并反思改进,从而全面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三)形塑融合育人责任共同体
“五育”融合作为教育利益相关主体共同推进的育人实践,要求班主任主动同学校管理者、科任教师、家长与社会教育力量等合力打造具有融合育人追求和价值取向的责任共同体。班主任胜任力的提升能够推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大班级”“大课堂”,形塑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共同体,携手承担融合育人的责任使命。[10]班主任作为责任共同体的协调者与沟通者,其主体“五育”互联力从责任主体的角度,明确了各方教育主体的责任边界,导-教“五育”互联力和教师合作协同力体现了班级内部系统的融合机制,家校社整合沟通力和社会“五育”协调力加强了班级内外联合系统之间的互动关联。通过班主任的沟通与协调,疏通各方教育主体融合育人的渠道,使之在深度参与融合育人实践中获得价值感与成就感,进一步增进各方教育主体对学生全人发展的关注,筑牢融合育人责任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达成“五育”融合的系统化与长效化落实。
三、“五育”融合导向下班主任胜任力的提升路径
“五育”融合引发了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和学校治理等领域的变革,班级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单位和学校机体的细胞,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生命要素的发展离不开班主任对班级生态的日常营造、班级教育的常规开展,以及班级建设与学校活动的良性互动,需要优化“五育”融合导向下班主任胜任力提升的实践路径,将“五育”深度融入班主任工作的全领域和各环节。
(一)践行“五育”融合的班主任工作自觉
工作自觉是班主任在班级场域中践行“五育”融合的关键内驱力,激励班主任洞察并把握“五育”融合蕴藏的文化要素,理解“五育”之间的关联性与统整性,领悟“五育”融合赋予班级文化氛围、班级组织建设以及班级融合评价模式的新导向与新要求,在班级建设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举措上贯彻“五育”整体化推进的价值向度与实践策略。
自觉创建“五育”融合的班级生态文化。班主任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将“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深入贯彻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物质场域、精神场域和制度场域,有计划、分步骤地融创多彩人文教室文化、厚植班集体和谐育人文化、营建班级“五育”制度文化等。适度打破“五育”之间的边界,立足“五育”要素构建和谐共生的班级生态文化,通过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和日常育人等多层次育人方式,持续调适学生的价值观念、发展目标和行为取向,为学生全面成长为“整全人”奠定深厚的生态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