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
作者: 王洪席 孙雯雯摘 要 推动基础教育学校“五育”融合,进而构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已成为我国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举措和路径选择。综合素质评价是“五育”融合在评价领域的反映。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应超越单一维度,立足对学生“个性整体”的评价;根植真实情境,强化对学生“问题解决”行为的考察;实施鉴赏评价,指向对学生“潜能优势”的激发;强化技术赋能,实现对学生“数字画像”的构建;提升评价素养,释放“评价育人”的本体化功能。
关键词 “五育”融合;综合素质评价;个性整体
作者简介 王洪席,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研究员;孙雯雯,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规定,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推动基础教育学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已成为我国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举措和路径选择。“五育”融合立足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个性整体”发展状况的关注、强化对其在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行为的考察,进而指向对学生“潜能优势”的激发和“数字画像”的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系统性、有机性评价,是“五育”融合在评价领域的反映。[1]然而,从实践调研情况来看,“五育”融合理念并没有真正渗透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之中,致使其陷入评价内容割裂、评价结果失衡或失效的尴尬境地。[2]那么,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探寻什么样的实施路径来达致其诉求,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呢?本文拟对此议题做一粗浅探析。
一、超越单一维度,立足对学生“个性整体”的评价
学校常态化、规范化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前提,须对什么是“综合素质”这一概念或命题有一个清晰认知和理性定位。对此,有学者指出,“所谓综合素质是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所呈现出来的内在、有机、互融的整体性素质,它涵括了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3]。在李雁冰看来,“‘综合素质’不是各类素质的‘组合’、‘组装’,不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发现不同素质间的内在联系,使之融合起来、变成个性整体”[4]。由此可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并非是对某一方面或某种素养的孤立、片面和原子式的评价,而应超越单一维度或范畴,进而形成对学生“个性整体”的融合式、立体化与全面性评价,“即将其理解为各种不同个性化素质的深度关联和有机融合”[5]。这与“五育”融合评价观的内在精神与核心要义一脉相承、异曲同工。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五育融合’中的‘五’并非指德、智、体、美、劳五个独立领域各自为政,而是象征一种超越单一智能范畴、涵盖多元素质的深度整合与协同发展状态。因此,评价过程不应局限于对各项素质相互割裂地剖析与量化打分,而应聚焦于对个体全面且复杂的综合素质的评价”[6]。
那么,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到底该如何开展对学生“个性整体”的评价呢?在我们看来,学校应遵循“整体性思维”和“复杂化思维”的评价逻辑,既要关注学生在“五大维度”上的整体发展状况,也要注重对其各素质之间“互融”“关联”“整合”等方面的考察和评鉴,以此突破单一维度评价或“分离式评价”的现实桎梏与窠臼,进而真正着眼于学生生命个体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例如,在实践调研中,M教师谈道,S同学在一次篮球比赛中因争球而导致面部受伤流血,作为队友的张同学发现后,立即叫停比赛,并迅速进行包扎止血开展急救,待危急情况有所缓解后,又组织同学们将S同学护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较好地保护了该受伤同学。基于此事件,我们对张同学的评价不再拘于一育,而形成了对其“个性整体”的评价。即该同学不仅具有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质,其还具备灵活运用医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团结同学、临危不惧、处事果敢的卓越领导力等等。
上述案例中的张同学在紧急、复杂情境中的突出行为表现是其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养整体融通式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不宜过于狭隘和偏颇,而应树立全面、融合与渗透的素质观,立足对学生“个性整体”的评价。如若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机械分离、肢解为缺乏内在联系的若干个元素,也就背离了国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初心和使命。
二、根植真实情境,强化对学生“问题解决”行为的考察
综合素质或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塑造,离不开鲜活、多样、丰富的真实教育情境。自然,对其评价也就需根植于此真实教育情境之中才有可能。对此,李雁冰指出,“要基于情境思维或认知评价学生个性。只有将综合素质评价植根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7]。柳夕浪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转向存在于情境、关系、过程、互动中的个人,将具体个人放在‘事的世界’之中去观察,放在历史之中去理解,在与情境的互动中寻觅具体个人的踪迹,通过对关系形态与互动过程的描述与体悟,来阐释对具体个人的理解”[8]。因此,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就可诉之于特定的教育情境或具体的事件发展脉络,聚焦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参与程度、学习过程、发展轨迹,以及与周围人、事、物的互动状态,进而指向学生个人意义的建构和生成。
那么,在真实、复杂的情境场域之中,究竟该如何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估呢?对此,有学者指出,“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有效地将五育的要素融合其中,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提供了载体,使主体有可能由此确认自己在有益、明智、健康、美妙、实在地做事”[9]。若综合素质评价脱离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其在实施过程中就极易出现评价功能弱化、方式虚化、内容泛化等流弊与症结,进而与“五育”融合的内在要求相悖离。实践调研发现,基础教育学校基于此评价理念做了诸多探索和尝试。
例如,H中学开发了“保护环境,净化家园——利用植物去污”研究性学习课题。在此课题开展过程中,S老师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无患子、皂角和茶籽粉等纯天然植物习性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起泡性能实验、乳化效果实验、去油率法实验等深入探究不同植物对餐具的去污效果,并选择出最适合作为洗洁精的植物,以此考查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整体表现和综合素质,如热爱环境的良好道德情操、扎实丰富的生物知识储备以及在实验设计环节上的美学感知、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等。
由此可见,基于真实教育情境开展“五育”融合的评价是对传统单一维度评价的突破与超越,它旨在通过情境化、多元化的评价策略,以一种整体、全面、综合的视角考查学生在特定复杂教育情境中的“实作”表现和“问题解决”行为,为切实反映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情况提供了机缘与可能性。总而言之,综合素质评价应根植于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境,倡导评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主观的自我成长需求,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反思性实践及自我意识的觉醒[10],从而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融合发展的过程。
三、实施鉴赏评价,指向对学生“潜能优势”的激发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如何针对学生“五育”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共生状况进行更高质量的评价,一直是束缚与困扰学校深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症结所在。在我们看来,对学生“五育”融合的评价并非“面面俱到”“各个击破”,而应基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和艾斯纳“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理论,进而指向对学生“融合性”、整体性素质中“潜能优势”的激发与挖掘。对此,有学者明确指出:“理想的‘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应是一种欣赏性的评价……对于‘五育融合’中各育发展水平的评价,鉴赏性评价是最佳的评价策略。它无须评价学生‘育’的所有方面,而只评价其最擅长的方面即可,这也充分体现了五育融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扬长式’的融合。”[11]这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亦有明确规定,即要“坚持指导性,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成长过程,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鼓励学生不断进步”。由此可见,实施鉴赏评价,进而寻觅学生的天赋潜质和独特优势,是“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学生评价理念的重大升级与进步。
那么,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实现对学生“潜能优势”的激发和挖掘这一目标与愿景呢?对此,彭凯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视野,指出由于受“负面信息加工优势”的制约和影响,人们往往关注缺点大于欣赏优点,进而形成了“木桶理论”或“短板理论”,即木桶的最大容量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所决定。循此思路与逻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程度也就取决于其自身的弱点、短板或缺陷。然而,对于人才的培养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不存在所谓的“短板理论”,真正富有教育价值的是“优势理论”。[12]因此,在我们看来,基于“五育”融合视域,在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洞察、挖掘、激发学生的独特优势比弥补短板更有意义,应将学生的个性潜能、学科特长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追寻。比如,在活动写实记录与个人陈述环节,应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审视、自我欣赏和自我认同来“认识他自己”并成为“最好的自我”。同时,评价者应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成长需求,搭建适合其“潜能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广阔“舞台”。总之,“扬长式五育融合”下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不宜局限于‘木桶理论’所圈定的‘那块短板’,其靶心与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独特的、关键的潜能优势,强调用鉴赏、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进而发现、挖掘、呈现出学生的‘机灵点’和‘闪光点’,并汇集众多力量进行培育与滋养,促使其不断成长和发展,静待花开”[13]。
四、强化技术赋能,实现对学生“数字画像”的构建
有学者指出:“‘五育融合’是一个技术质量工程,需要统筹多种资源保证‘五育融合’的实施,尤其需要高科技的引领,要探索信息时代‘五育融合’治理新模式,通过大数据有效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4]这就意味着,在“五育”融合视域下,要想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状况的动态追踪、联动分析与科学评估这一现实诉求,则需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通过对学生多维度、多模态成长数据的全息化采集和运算,从而实现对学生“五育”“数字画像”的精准描绘与系统勾勒。诚如张治等人所言:“多类技术支持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字画像有助于强化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有效落实五育并举以促进学生和谐、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科学应用。”[15]这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亦有明确规定,即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基于“五育”融合的学生“数字画像”,不仅是促进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科学化、高质量实施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五育”融合评价方式、提高育人成效的必然选择。
在我们看来,“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与赋能功效,将数字技术纵深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环节,贯穿活动开展、信息采集、数据整理、分析运算及结果生成全过程,以智能化手段实现学生多维“数字画像”的构建。
例如,W小学利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了融入“五育”精神内涵的“五立小达人”数字画像指标框架,并通过“电子手环”“无感知考勤”“智慧体育监测”等智能感知系统收集、挖掘、分析学生在校日常表现、活动轨迹等方面的成长数据,最终根据不同的角色需求构建出具象化的学生个人画像和群体画像。
可见,该校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实现了对学生成长发展状况的全时空、多维度与立体化记录,生成的“数字画像”不仅有助于学生根据各项指标的反馈结果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也有助于教师实时监测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成长变化,以便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一言以蔽之,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是辅助学校“五育”融合评价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为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