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育”融合的三个议题*

作者: 魏善春

关于“五育”融合的三个议题*0

摘 要 “五育”融合作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已然深入人心,但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贴标签”式的应用以及对理念、目标及方法理解上的不足。在宏观层面探讨“五育”融合的理念与目标,“五育”融合并无统一的模式,也不存在具体的某一门可称之为“‘五育’融合课程”的课程,各育之间亦无先后轻重之区别,而是灵活融合、整体协同,指向个体生命自由且全面的发展。中观层面需建构有利于“五育”融合的文化与生态环境。微观层面需从课程教学的视角重申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五育”融合。

关键词 “五育”融合;全面且自由发展;教育活动的四维度

作者简介 魏善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五育”融合理念作为教育创新的鲜明旗帜,引领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成为新时代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尽管这一理念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且学术界对其内涵、历史渊源、价值、路径等已有诸多深入探讨,众多中小学教师亦积极响应,在教学实践与科研项目中频繁提及“五育”融合,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一些实际教学场景中,所谓的“五育”融合实践仍停留于“贴标签”式地应用,教师群体对于融合的实质、融合的目的以及如何有效实施融合,仍缺乏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当下,对一线教师而言,至少有三个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首先,如何更细致地理解“五育”融合的内涵?其次,如何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透彻解析“五育”融合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哲学,确保教育目标的精准定位?最后,在日常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高效地发现、体认并融合“五育”?本文拟对这三个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五育”融合理念内涵的再理解

“五育”融合的核心在于将德育的塑造、智育的启迪、体育的锤炼、美育的熏陶与劳动教育的实践,创造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教育生态系统。“五育”融合绝非各育内容的简单罗列或线性叠加,而是追求深度的交集与内在的协同,体现为“五育”间的相互蕴含与渗透,达成一种动态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绽放,而非片面地追求某一领域内的卓越。尽管这一理念已被广泛认同,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精准把握五育之间的互动关联,如何在操作层面进一步具体落实,仍是有待深入探索并细致考量的实践难题。

(一)“五育”各自的定位及其在融合过程中的关系,是否存在某育优先或轻重差异

解答此疑问,需从分析“五育”融合与“五育”并举的关系入手。“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政策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强调在承认“五育”同等重要的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教育融合。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存在“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1]的“五育”失衡痼疾,教育的五大要素中唯“智育”独大,因此,提出“五育”并举即强调教育的五大要素同等重要,在各自学科内容上所体现的“善”“真”“健”“美”和“实”的学科素养对学生而言,皆为其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无先后轻重之分。唯有当各育在各自领域内获得充分发展,实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与任务,方能在“五育”融合的动态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境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成为积极主动的融入者。

但是,追求各育的高质量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并不等同于各育的机械、均衡发展。教育的主体是“人”,面向个体的“五育”实施必然要顾及人的个性化差异,这要求“五育”在保持整体协同的同时,需针对不同学生个体有所侧重、灵活融合,以一种和谐统一的方式作用于每一位学生。这意味着,真正的“五育”融合艺术在于如何基于个体特质,让每一育的光芒在特定个体身上得以合理彰显,从而促进个体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五育”融合是否有约定俗成的某种模式

面对教育实践中的种种挑战,一线教育者常常渴求一种能化繁为简的通用解决方案,尤其在探讨“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时,这种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确切而言,“五育”融合超越了传统教育领域中单一学科知识习得或技能培养的线性思维,建构了一种多维度、交互式的教育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元素,彼此作用、相互催化,生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成果。这种理念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灵活调整融合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五育”融合作为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并无一套刻板的行动指南,也非某种模式所能框限,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教育实践走向更加开放、灵活与创新的道路。诚然,尽管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实施“五育”融合的蓝本,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业已逐步勾勒出一系列指导原则与策略方法。例如,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交叉融合,利用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在亲历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及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全面评判学生的综合素养成长,这些都是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的有益尝试。这些策略并非僵硬的教条,却是指导我们迈向“五育”融合实践深水区的宝贵航标。尤为关键的是,成功的“五育”融合实践往往植根于对本土文化、社会背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这意味着,无论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当成为敏锐的观察者和创新者,不断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符合学生需求的融合之道。

(三)学校教育实践中有无具体的某一门“五育”融合课程

学校课程体系内涵盖了诸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分科课程,却鲜有一门直接冠名曰“五育”融合的课程。所谓的“五育”融合课程,并非机械刻板地要求某一门课程必须实体化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元素,其深意在于展现一种更为宏大且灵动的教育哲学。这里的“五”更多是一种象征性表达,寓意“五育”中的每一育对个体成长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实践需全面关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成长需求。

深入剖析,当某一课程被赋予“五育”融合课程之名时,并非意指“五育”元素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齐头并进、面面俱到而追求表面的均衡,而是彰显一种课程理念,倡导在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与实际需求的前提下,采取定制化、差异化的融合策略。这实质上是对课程设计理念的革新,它要求教育者在特定的课程情境脉络中,依据课程内容的独特属性,巧妙且合理地融入跨学科知识与多元教育元素,旨在挖掘教育对象的优势并激发其潜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各育的深度整合与学生个体的创新性发展。这一过程强调各育内在价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契合,旨在培养全面发展且个性鲜明的学习者。

二、“五育”融合目标内涵的再审视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儿童获得知识抑或促进其生命的成长?鲁洁先生在20世纪初就曾撰文指出,“人首先是作为生活者而存在,人是为了生存、生活才去索取知识的,生活才是第一性的,知识只是生活的工具”[2]。从此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的使命应超越对具体知识的追求,舒展儿童天赋、释放其天性,通过德智体美劳各育的有机融合,使儿童获得全面整体的发展并通达其美好生活。[3]这里内隐了知识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需要审慎思考以回应何为“五育”融合的目标。

(一)“五育”融合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

当今社会,知识的边界日益模糊,技术迭代加速,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整个世界,教育领域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五育”融合教育作为应对这一时代变局的前瞻性策略,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传统学科教学的壁垒,促进知识的跨界整合,从单一学科的孤立知识传授,转向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从而在更抽象、更宏观的意义上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与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

智能时代背景下,知识的复杂性与AI技术的创造性要求学习者具备更高的认知灵活性、更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五育”融合教育正顺应了这一需求,通过“五育”融合的跨学科学习使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局限,形成多维度、交叉互补的知识体系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更多的视角和策略。尤为重要的是,“五育”融合教育特别重视情感、审美素养的培育与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这对于培养具有共情能力、社会责任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的个体至关重要。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这些“软实力”将成为人类区别于机器、彰显其独特价值,引领个体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体味到生活的意义的关键所在。

(二)“五育”融合培养具备完整生命、全面且自由发展的人

首先,“五育”融合指向个体生命的完整性。长久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具体知识的累积与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相对忽视对儿童生命本质的关照与尊重。“教育中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组成部分被分隔,致使人类相互疏远、轻视和支离破碎”[4],儿童在过度渴求知识的单向度教学中丢失了自我。在马克思看来,“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5],个人的生命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因此,生命自然是教育的基本维度,所有的教育都应当首先尊重个体的生命。理想的教育应是从受教育者当下实际出发,顺应其个性特质,激发其潜能并发扬其特长,从而使其成为独特生命个体的教育。“五育”融合教育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精准体现与践行,它强调要超越传统教育对知识的单向追求,转而关注个体生命的完整性。

其次,“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深刻体现了对个体全面且自由成长的追求,不仅致力于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维度的全面发展,还强调尊重个体的独特性,积极倡导个性化的成长路径,以此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实践论视角下,自由有着深刻的含义。马克思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自由本质上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自由,即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和需要,自觉地、创造性地活动,不受外在压迫和内在异化的限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人的劳动被异化,人的自由受到了严重束缚。因此,马克思主张通过革命改变生产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在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条件下,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五育”融合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它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多育的融合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批判性思维、审美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我决定,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鼓励学生在多维度的学习中探索个人兴趣、发挥特长,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因此,进一步理解“五育”融合的自由且全面的发展目标,全面发展并非每个个体在德智体美劳各维度的均衡发展,也并非必须得到最好的发展,而首先是依个体的需求和特质,自由地实现每个人独具特色的发展,并且,又因为个体发展的自主和自由特性进一步生成终身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三、“五育”融合方法的再探索

前文已从宏观层面对五育融合理念和目标设定进行了细致分析,明晰了旨在培养具备自由意志与全面发展能力的个体的教育愿景。然而,欲将“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图景,还必须在中观与微观层面进一步深化探索、精妙布局,确保教育愿景的精准落地。

(一)中观层面:文化与环境的浸润

在中观层面,有效推进“五育”融合,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生态系统。一是将“五育”融合理念内化于学校管理文化,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制度设计,确保“五育”理念在组织结构与管理实践中的深度融合。包括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规范,以促进跨学科整合教学;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全面考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成长;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五育”融合教学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五育”均衡发展所需资源的充足供给。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五育”在制度层面的平等与互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