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作者: 吕宏山 曹圆慧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这一论断明确了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原则遵循,规划了课程的工作格局与建设目标,是新时期落实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应明确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原则遵循,使课程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通过呈现新时代举世瞩目成就与厚植中华文化根基,实现教学内容的补足增益;依托教材、教学和教育体系的结构优化,构建协调有序的内部格局;以教师主体赋能教学实践,激活思政课建设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 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吕宏山,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圆慧,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1]。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形势催生新任务,思政课建设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扎实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和教育主体的激活调动,超越重外延而轻内涵、重规模而轻质量、重指标而轻实效的固有藩篱,充分释放其内生动力、实践活力、育人效力和思想伟力,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原则遵循:强基固本推进理论武装
内涵与外延是表征事物意义的一对范畴,其中前者体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并决定后者。思政课建设的内涵越准确、原则越明确,越有利于厘清问题、坚定道路,规避粗放式的外扩发展。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政课内蕴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与理论性,其建设必须以此本质特征为遵循,锚定立场、匡正纠偏、规范建构,真正做到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一)夯实政治性根本属性
思政课是党思想育人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战场,是党领导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这是新时期建设思政课、实现其内涵式发展的首要前提;同时,贯彻思政课政治性的根本属性,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筑牢政治信念,也是上好思政课的内在要求,表明思政课的总体谋划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成为宣传党的科学理论的“第一课堂”。“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 [2],应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作为核心内容,总体上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彰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标识,具体上也要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立场观点方法与各门思政课知识点的有机嵌入、深度融合。
(二)把握思想性原则规范
思政课归根到底是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部分,是这一工作与教育工作的交叉结合,这表明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意识形态工作在教育的核心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这一统一原则也应贯穿思政课建设的运行全过程。它要求思政课“讲道理”,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引领与纠偏作用,在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澄清不良社会思潮和舆论的影响,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通过课程自身的规范性,起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建构性作用。
(三)强化理论性知识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4]思政课要平衡政治性和学理性,这明确了课程改革创新的知识性原则,揭示了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的内在功能属性,体现了其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作为具体的理论课程,思政课应重视对党创新理论的系统化阐述、学理性论述与科学性表达,讲究对这一理论的逻辑性推演与知识化建构,致力于形成条理清晰、体例严密、内容周全的知识结构,以使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最终实现以学促信、以育促行的良性互动。
二、内容谋划:立足成就汲取思想源泉
“思政课最大的内涵不在其他,而在于教学内容。”[5]推进其内涵式发展,最大的着力点在于谋划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容的教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6]。这一重要论断为思政课内容建设的规划、调适与补充,进而为构建系统完备的思政课教材体系指明了工作方向。据此,应将新时代举世瞩目成就融会贯通于具体的思政课堂,以意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引导学生自信、自知与自觉。
(一)彰显瞩目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新时代以来的举世瞩目成就概括为十三个方面。[7]这“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主题,这两门课程应分专题论述新时代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等方方面面成就的主要内容,并阐释取得成就的经验做法与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阐述“十三个方面成就”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围绕“两个结合”的必要性,讲清“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两个结合”的结果,从而加深学生对上述成就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深层逻辑的理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应挖掘并呈现瞩目成就的理想信念根基、中国精神意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显著成就切入法治思想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大计,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讲清楚“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历史渊源与时代根基,特别是阐述新时代以来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奋斗历程,并结合国家与民族的光明前景,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则应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续发展,讲明白“十三个方面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时代变迁与思想进程。
(二)厚植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现代化宏伟历程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种文化”的思想育人功能,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8]2024年,他进一步明确了“三种文化”之于思政课的赋能作用,强调后者的内涵式发展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9]。由此观之,思政课应致力于用“三种文化”陶冶学生,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主观世界,进而成为指导学生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来源。
第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自信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思想道德和精神观念,是本民族悠久历史与深厚文明的文化证成,具有培根铸魂、涵化育人的功能作用。思政课内容建设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现代塑形,更新其话语表达和展现形式,积极创新文化样态、促进文化转型、增益文化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文化需求,聚变为学生对中华民族独特标识与立身之本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本民族的强大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第二,从革命文化中加深“自知力”。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建立起来的文化样态,它以“革命”为精神内核与价值取向,始自五四运动和党的成立,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定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今仍起着巨大的精神鼓舞与示范作用。革命文化集中体现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党卓绝奋斗、不畏牺牲的豪迈气魄,是党独特性的根源所在,已然成为党实行“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思政课通过巧妙融入革命文化案例,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感悟在近代中国屈辱蒙羞的历程中,党不懈斗争的顽强意志,从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第三,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树立“自觉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坚守中华文化传统,立足人民立场、关切现实所需、契合时代条件、放眼全球大势、面向民族未来,进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抓共建的文化结晶。思政课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适例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涵养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使之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结构优化:系统完善贯通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10]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除在内容上予以完善,还应进行宏观结构的调整优化。应立足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与教育体系,统筹规划思政课内容载体、大中小一体化和与社会大课堂,激发思政课结构性共建合力。
(一)主次协调深化拓展思政课教材体系
教材是承载知识、联通师生的关键媒介,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须首先优化其教材设置,着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第一,思政课教学应严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和统编教材作为核心教学材料,保证教学框架和基本内容的权威性、规范性与一致性,扎牢教材体系内涵式发展的根基。第二,要积极推进思政课教辅材料的编制与推广。教辅材料应全面展现“十三个方面成就”和“三种文化”内容,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习题、案例等多元形式,形成对科学严谨的课本教材语言的丰富与补充;通过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相结合,搭配云课堂、云讲义、云学伴等智能化手段,形神兼备拓展延伸思政课学习的时空场景。第三,应紧密结合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现实情况和课程重点难点内容,推出一套点面结合、深入浅出的课外读本,既实现教材体系的有形扩面,又促进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认知、加深理解,从而促使思政教材体系更加立体丰满,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充实度与吸引力。
(二)纵向打通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11]思政课建设必须落实“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面向学生、把握规律、侧重实效,优化课程纵向格局,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第一,课程设计循序渐进。要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结合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接受特点,整体规划课程内容和话语表达,避免简单内容重复讲、单一素材反复用;聚焦特定学生群体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具体困惑,分阶段、有重点地讲解党的创新理论,使学生能有所悟、有所得。第二,研修培训一以贯之。一方面,应建立跨学段的交流研修机制,打破大中小学层级壁垒,鼓励教育管理工作者、思政教师等教育教学主体交流业务、切磋技能、开拓眼界,在研讨互动中加深对本学段学生特点的认知,进而促进教学手段方法的调整与创新;[12]另一方面,应加强面向大中小思政教师的集中培训,以总书记的重要部署和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为依据,平衡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共性与个性,强调政治性立场的贯通逻辑与原则性内容的有序衔接,确保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不走调、不偏航。第三,教学评价层次分明。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根本在于提质增效,落脚到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建设,应以合理评价反映教学实效、促进动态调整,构建教学评价一体化机制,制定科学实用的评估指标体系,打造上下贯通、差异并存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评价模式,形成容纳不同学段、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横向融通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
思政课建设要深化拓展其实践内涵,使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融合,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第一,办好“眼睛看”的思政课,带领学生真正走出校园,立足中国大地、深入基层田野,亲身观察真实的社会现实,切身接触社会民生素材,形成对书本知识的具象理解。第二,办好“嘴巴讲”的思政课,引领青年学生到社区去、到村庄去,作为理论宣讲的“小青马”,发挥自身卓越才能与知识素养,为群众解理论、讲政策、话发展,在此过程中加深对理论本身的理解与感悟。第三,办好“脚步量”的思政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支持学生自主组队开展专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以青年力量解决弊疾、突破瓶颈,从而实现思政课从立德树人到造福社会的意义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