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融合视野下的幸福德育探索
作者: 潘云岳 陈胜男摘 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浙江省温岭中学构建了“三生融合幸福德育体系”。该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以劳动教育为抓手,以生涯教育为引领,努力打造幸福德育样态。同时,学校创新实施“四课两制”,旨在优化学校德育策略,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三生”教育;幸福德育;理想信念教育
作者简介 潘云岳,浙江省温岭中学党委书记、浙江省温岭市教育局党委委员,高级教师;陈胜男,浙江省温岭中学生涯指导中心主任兼教科室副主任,一级教师
浙江省温岭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47年的宗文书院。在“宗文隽德、求是创新”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以“培养家国天下、致大尽微、身心健康、特长突出、涵养丰厚的时代英才”为德育目标,向着“学为中心、共生共长、特色鲜明、精准精细、高效卓越”的现代化名校方向稳健前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涯教育融入德育工作,依托“大班小班化全员德育导师制”和“家校社协同机制”,培养学生的幸福力,构建了“三生融合幸福德育体系”,以期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一、推行“崇文领学”,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力量之源。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弘扬国学经典,培养爱国情怀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诵读古代优秀诗文、与先贤进行对话,可以对一个人的品德、性情、情操乃至精神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将国学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注重环境润泽,创设国学与学生对话的环境文化,使“无声的环境”成为“有声的老师”;注重课程润泽,开设52门国学选修课程,让国学精髓陶冶学生性情、滋润学生心灵;注重活动润泽,组织学生每学期阅读一本经典,让圣贤的智慧启迪心灵,引导学生格物、修身、正己。
(二)发挥榜样作用,激发成长动力
榜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开展榜样引领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榜样,点燃奋斗激情、激发成长动力。学校每月开设“宗文大讲堂”,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以及杰出校友进校演讲,以他们所处行业的发展现状、所参与工作的价值为例,为学生讲述为理想奋斗的乐趣与意义。例如,学校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团队成员、华人科学家杨海军校友作题为《探索世界万物物质起源之谜》的科普报告,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研究的兴趣,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校团委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开展生涯人物访谈活动,让学生自主寻访自己敬佩的人物,了解不同行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发展前景。例如,在2021年的生涯人物访谈活动中,学生采访了“天问一号”VLBI测轨分系统总体组主任设计师陈中校友。在访谈过程中,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有些学生从此立志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三)创新主题教育,强化核心价值
学校通过序列化、项目化、情境化、体验化的方式,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结合国家重要节日,强化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例如,学校将五月作为“劳动教育月”,利用班会活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校园广播台等多种渠道,在德育常规活动中持续、深入地推进劳动教育。同时,为每个班级开辟了半亩地,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耕种,以强化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享受收获的喜悦、体验合作的力量、感悟生命的成长。
二、融合“三生”教育,打造幸福德育样态
德育的本质功能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生活的能力。学校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涯教育融入德育工作,构建“三生融合”的幸福德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生活能力和生涯发展水平,探索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路径,使学生成为积极、健康、有能力、有成就感、有幸福感的人。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提高生命质量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心。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和成长背景,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育人、育才、育心的和谐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包含自我认知、压力管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内容,重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感,让学生学会与自我、他人和世界和谐共处,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和成长,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困难和挑战,从而能积极面对挑战、理性解决问题,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增强生活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活能力。劳动教育不仅包括打扫班级和校内包干区卫生等常规内容,还包括校内研学实践和校外劳动实践。在开设98个社团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五大研究院(生涯规划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创业创新研究院、新型农业研究院),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另外,学校充分利用本地优秀企事业单位资源,建立了13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同时,学校挖掘家长和校友资源,增加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使劳动教育与当下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三)以生涯教育为引领,明确发展方向
高中生涯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并培养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校重视生涯教育,通过每学期举办生涯嘉年华、生涯演讲大赛、生涯影子行动、家长进课堂生涯引领活动等,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挖掘潜能、培养优势。同时,生涯教育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大学、专业、职业和社会发展等状况,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实现人生目标和梦想。生涯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还提升了学业规划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选择能力和发展能力。
三、实施“四课两制”,优化德育策略
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使其融入学校课程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学校确立了“四课两制”德育策略,即以“大班小班化全员德育导师制”“家校社协同机制”保障“四课”的有效落实,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开发“四课”,夯实德育基础
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除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常规德育课,学校还开设了“四课”,以此夯实德育基础。“四课”指的是每周一节德育班会课、每周一节生涯教育课、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旨在通过系统的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深植核心价值。班会课包括传统班会课和小班德育课,其中小班德育课由小班导师进行指导。在小班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哲思论辩、研讨交流等活动,不断完善自我、理解他人。
(二)大班小班导师制,有效配置资源
自2005年起,学校实行“大班小班化全员德育导师制”,将每个班级分成3个小班,每个小班12~13人,配置1名小班导师。班级管理在大班(自然班)中由班主任负责,其他德育工作由大小班导师共同负责。大班班主任负责班级行政管理指导、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小班导师具体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包括每周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并以研究性学习课为载体对学生的品行、身心和学业进行指导;批阅学生的周记;每月与家长联系1次以上;每周参加学生的各类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评价小班学生的进步等。“大班小班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有效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家校社协同机制,护航健康成长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学校注重加强与家庭、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凝聚家校社各方力量,助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课堂、家长工作坊或亲子读书会,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强与温岭市本地优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了13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了优质的生涯体验、劳动实践的平台,构建起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外育人环境;定期邀请大学教授、各行各业的专家、名家开设“宗文大讲堂”,让学生在与榜样和名家的近距离接触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奋斗终身。
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究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优化“三生融合幸福德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增强家校社共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各项工作规章制度,更好地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