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育人向度探索
作者: 谢江林摘 要 “五育融合”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是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提出的时代命题。学校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理解“五育融合”的内涵、特征及意义,进行教与学四维转向的课堂建构,保障课堂教学育人的变革条件,从而实现“五育融合”的育人生成。
关键词 新课标;五育融合;课堂教学;育人向度
作者简介 谢江林,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五育”并举,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融合”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路径,是我国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而提出的时代命题,也是学校在新时代进行教育转型、创新育人方式的重要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五育融合”,对于促进学校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育人前提:正确理解内涵、特征及意义
“五育融合”是“五育”在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相互关联、彼此渗透,共同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五育融合”的提出是对长期存在的疏德、重智、弱体、抑美、缺劳以及“各育”之间彼此分离、相互割裂等问题的纠偏,旨在让“五育”发生在更加核心的育人区域,在相互兼顾、共同影响中促成人的整体发展,实现“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
课堂教学中的“五育融合”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目标渗透性。教学目标需要渗透“五育”的相关知识以及具有生活化和时代化意义的教育内容。二是方式跨学科。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在多学科相互融合中注重“五育”涵盖。三是路径协作式。针对“五育”分布,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多名教师共同指导或者多名教师进行同一堂课协作式授课。四是内容深度性。教学内容要注重“五育”知识、“五育”情感和“五育”思维的发展策略,使课堂始终处于一个深度融合的状态。五是视野多维性。课堂教学具有开阔的视野,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而又全面,解决的问题综合而又深入。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五育融合”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有助于教师突破学科建设的“壁垒”,走向综合育人的课堂实施。二是有利于整合重复交叉的知识,实现更有效率的统整。三是有利于避免教师“单打独斗”,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零散性。四是有利于改变单一的作业结构属性,避免机械重复性作业。五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弹性和张力,降低过度的学业竞争带来的分化和偏科倾向,弥补基础教育中“单学科基础”的问题,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式的“跨学科基础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和整合化。
二、重构课堂:课堂教学育人变革的
四维转向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中的“五育融合”需要进行育人方式的四维转向变革。
(一)教学目标——突破知识本位转向兼顾“五育”的素养本位
课堂教学中的“五育融合”意味着课堂教学需要打破知识本位的拘囿,以“五育”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目标建构。教学目标转向兼顾“五育”的素养本位就是要把学生当成“整体的人”来发展,基于课堂知识的“特点”挖掘其中的“五育”分布,找出其中的内在关联,以“一育”目标统领“各育”目标,或者根据“各育”目标找出共同的联系点,以新的主题目标呈现。此外,也可以围绕课程目标,结合知识内容,向“五育”发展渗透,在情境化的问题解决中进行“五育融合”目标的新建构。最后,还要考察“五育融合”达成的效果与最初设定的目标之间的契合度,以此不断提升“五育融合”教学目标设计的精准性,为“五育融合”课堂教学“为什么融”打好思想基础。
(二)教学内容——超越单一发展转向“五育”的关联发展
学科课程特别是国家必修课程,本身就蕴含了“五育融合”的教育因子。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等文章,通过讲述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串起了关于劳动的喜悦、劳动的奉献、劳动的探索等价值认知,阐述了关于劳动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符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芣苢》和《插秧歌》更是引起了学生对日常生活劳作场景的想象,让学生在超越时空中感受劳动的欢乐与情趣。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中的智育与劳育的巧妙融合。为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不仅是纯知识性的关注,而应走向“五育”联系的广阔视野,努力培养整体发展的人。
(三)教学实施——关注情感熏陶转向“五育”的能力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而新课程标准将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情感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实施的单独追求,而是与态度、价值观一起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整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五育融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新样态,需要教师进行“五育融合”课堂教学“怎样融”的途径探寻。
课堂教学因为学科性质的不同,不一定会达到“五育”的面面涵盖。然而,“五育融合”的教学总是围绕教学目标中的“五育”因子进行“隐含育”的有意识挖掘。正因为如此,教学活动就多了教师的“育视角”、学生的“育讨论”、点评的“育评价”。突出“五育”、关注“五育”、提升“五育”的课堂实施让课堂教学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了育人功能的跃迁,从而提升了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了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改变智育评价转向“五育”的综合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关注教师教学的“五育”显性分布,即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五育”目标制定和目标达成指标是否具体、可测;关注“五育”的情境链的创设是否具有“育”的情景化和生活化;关注“五育”问题化系统及学习方法指导是否从还原思维向整合思维、从分离思维向关联思维、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作出改变;关注课堂教学的“五育”大概念和落实任务群的关系是否匹配;关注“五育”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是否从自主、合作、探究走向“五育”的实践活动;关注“五育”的问题及作业设计是否与新课程标准的质量指标匹配;关注课后小结、课堂整理和学后反思的落实是否对“五育”有新的生成和理解;关注教学评测一体化的“五育”是否落实等。
对学生的评价,首先是评价学生“五育”的活动是否是“全参加”。在课堂教学中,“五育”的活动不是几个人从头到尾的“表演”,而是在全面参与中形成问题“热度”,让“五育”在每个人心中留下课的“温度”。其次是评价学生“五育”的参与是否是“真参与”。只有“五育”的“真参与”才能发现“真问题”,才会有“真引导”,继而产生“五育”的“真效果”。第三是评价学生是否有“五育”的“新问题”。有新问题的产生意味着“五育”知识得到了生活迁移。如果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促进了问题的解决,那么就代表“育”的生成产生了良好效果。
三、夯实条件:保障课堂教学育人变革条件
(一)转变观念,促成“五育”价值取向
“五育融合”的教学实施是满足“五育”相互交融的整体育人追求的必要途径。“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研究反过来也会促成学校课程建设的高品质发展,实现在整体思维、关联思维、融合思维下的教学育人观。
(二)设计工具,完善“五育”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的“五育融合”评价需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课”的属性来寻,既要满足作为“课”的刚性条件,又要考虑作为“质”的教学发展;二是从“融”的角度来看,要站在“五育融合”的角度看教学内容是否整合了“各育”内容,让适切的教学内容体现“五育融合”的生成性和创造性;三是从“评”的角度来思,既要有“融合”的思维,又要有“五育”的内容。为此,需要设计一些评测工具,如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五育融合”发展评价表、“五育融合”课堂教学师生观察表等。
(三)培育文化,打造“五育”教学文化
“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文化分别体现在发展、协同和融合等方面。“发展”文化指向教学中对修身文化、成才文化、健康文化、尚美文化和实践文化的追求,并以此来培养整体的人;“协同”文化就是让“五育”彼此相融、齐聚力量,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融合”文化就是打通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界限,实施育内融合、育间融合和跨育融合的课程教学,将“五育融合”的育人形态演绎得更加丰富精彩。
“五育融合”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角、更加全局的思维来审视课堂的教学价值、重构课堂教育的实践样态,有利于构建师生全面成长的新环境,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