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型评价:助推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引擎”
作者: 张翠彬 卢红梅 蔡唯玮摘 要 当前,我国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总体上呈现良好的态势,但仍然存在重模式化教育、轻差异化发展;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重单一性评价、轻个性化评价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弱化了综合素养评价的作用,导致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四川省遂宁市高升实验小学校构建了全面、精准、科学的学生内生型评价体系,以此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内生型评价;教育评价;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 张翠彬,四川省遂宁市高升实验小学校校长,高级教师;卢红梅,四川省遂宁市高升实验小学校副校长,一级教师;蔡唯玮,四川省遂宁市高升实验小学校,一级教师
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对“破五唯”、实施“四个评价”等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四川省遂宁市高升实验小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守望生命个性的自由生长”的育人理念,提出“适性·动能”德育思想,并以创生道德生长的本质力量为价值引领,构建了全面、精准、科学的学生内生型评价体系,以此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内生型评价体系的构建
内生型评价体系立足学生阶梯性成长目标,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发展水平,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提质,通过评价指向学生的努力过程,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做到了“个性素养培育”和“学科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学校根据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实际情况,以“高升之星”为培养大目标,分别研究制定了各学段详细的培养小目标,坚持分段培养、逐段积淀的教育思路,构建起素养至上、主体参与、多元评价的“个性素养培育”评价体系。
学校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五育融合,以基础学科、学科拓展、个性课程、走班课程、综合实践等为载体,既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培育,又注重学生身体素质、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审美创造、交流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开创性构建起“学科素养培育”评价体系。
二、内生型评价体系的实施
(一)内生型评价实施载体
学校编撰了《“高升星、亮晶晶”个性素养发展手册》,以时间为轴,针对低、中、高年级进行分段设计。手册以“五美”高升好少年、“五讲”社会好公民、“五爱”地球好主人为学生阶梯成长培养目标,分别制定“学生版”“教师版”“家长版”评价标准及细则,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疑难点,引领学生走出困境、找到自信,唤醒和激励学生生成内在发展动力。
(二)内生型评价实施路径
在内生型评价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家长、同伴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校表现和家庭生活进行观察,以评价手册为依托,以目标导向、自主内化、实践体验、反馈激励等为路径,随时记录学生的综合表现,完成自评、互评、师评、家评四方联评,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觉醒与多元激扬。
1.目标导向——激发内驱力
在培养大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研究制定了各学段详细的小目标。各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设定班级发展目标以及教师、同伴、家长的期盼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完善的目标设定空间。学生通过“我的自画像”“我的成长计划”“我的理想”设定学期成长目标,通过“我想对自己说”设定近期过程性的动态目标。在学校、班级、家庭和个人目标的引领下,学生能够从多维度获得达成目标的动力,激发出强烈的内驱力,进而产生持久的自我成长动力,引导自身行为,实现既定目标。
2.自主内化——增强认同感
自主内化是学生根据既定的发展目标,将看、听、想等方式积累到的信息进行内证实践,理解目标制定的内涵、领悟目标具有的客观价值、体验预定目标的积极情感,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评价只有进入“内化”这一层次,学生才能从外力的强制与威慑、自身的被动与服从中走出来,进入主动认同并自觉追求的境界,从而坚定理想、坚定目标、坚定信念。
3.实践体验——搭建展示平台
知、情、意、行、美是学校评价的核心内容。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和生活的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不断积累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得到健康、自信的发展。
一是注重“知”的传播。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以课程体系为载体,以全学科素养培育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人文道德素养。二是注重“情”的培育。学校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情感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晨会、主题队会、经典诵读、户外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分享、在展示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和自信。三是注重“意”的培养。学校通过制定全面、科学的成长目标,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引领和方向,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从而为自身成长提供强大动能。四是注重“行”的引导。“行”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学校鼓励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知行合一。五是注重“美”的陶冶。学校通过开展“高升八大童子功”“星星才艺节”“高升小画家”“最美高升娃”“心中最美老师”“美丽校园我的家”等活动评比,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人文之美、心灵之美、行为之美。
4.反馈激励——促进发展力
学校通过测试反馈、结果展评、助力改进、二次跟进等环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自主管理,唤起学生的自我觉醒,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
测试反馈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师评、家长评环节实施。自评即自我对照检查,明确自身的优缺点。互评即小组内外成员客观公正地进行民主评议,肯定对方长处、提出改进建议。师评即教师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和激励,并帮助其及时弥补不足、调整思想行为、完善自我。家长评即根据子女在校的被评结果及在家的表现,对照评价手册上家评栏的各项评价标准,进行周评、月评,并提出“家庭的期望”。
学校根据展评结果,以“3+1”进阶式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表彰。“3”是指“五美”高升好少年、“五讲”社会好公民、“五爱”地球好主人。“1”代表达到以上“三好”,就可以晋升为学生的最高荣誉“高升之星”。对于被评为“五美”“五讲”“五爱”的学生,学校会在周一的全校晨会上进行表彰。他们将宣誓并佩戴徽章,同时照片还会在年级橱窗进行展示;对于晋升为“高升之星”的优秀毕业生,学校将在盛大的毕业典礼上为他们颁发荣誉奖杯,还将他们的照片展示在德育笑脸墙上。
结果展评之后接着进行助力改进,让学生经历自我修正、同学指正、教师指导、家长助力的过程。最后,学校再进行二次跟进,对照成长目标,再次检查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最终促使学生达成成长目标。
三、内生型评价体系的特点
内生型评价把评价贯穿学生生命成长的全程、全域,实现了教育评价功能的转型和升级,让道德教育成为了学生生命成长的核心力量。
(一)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代替传统个体评价
内生型评价有效地克服了“教师至上”“家长权威”“同伴无助”等问题。在评价过程中,班主任充分信任和依靠学生,相信学生能客观而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进行评价;家长则以评价项目为指导,有的放矢地对子女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同学则以朋友、同龄人的视角对自己的小伙伴进行评价;科任老师更加关注其他主体的评价,对评价对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评价主体由传统的教师单方评价转变为学生个体、同伴、家长、教师四方联评,保证了评价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二)以综合素质全面评价代替单一评价
内生型评价内容着眼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涵盖了学生成长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改变了教师以学生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克服了“分数至上”“考试成败论英雄”的弊病。
(三)以个性潜能激发评价代替显性评价
内生型评价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主观与客观相融、校内与校外同步,通过阶段性、发展性、个性化的评价,着力开发与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长动力,最终让个性潜能评价成为生命成长的“引擎”。
经过持续和反复的实践检验,内生型评价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为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审美等多维度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