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关键路径,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

作者: 庄严

摘 要 作为一门课程而言,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也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长期推进。针对新时期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和现实问题,思政课守正创新主要有三条路径:深入推进大中小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一体化;实现家校社合力育人资源的精准供给;在整合优化中重塑学习生态。

关键词 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关键路径

作者简介 庄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助理,教育学博士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应守什么样的正,创什么样的新?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有学者指出,思政课守正创新,应重在“深刻认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定位,提升思政课的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切实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1];还有学者指出,思政课守正创新“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2],把价值观引导渗透于育人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可见,从课程、教学和教师这三个关键领域下功夫,是思政课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共识。

办好思政课虽然是学校的主要职责,但家庭、社会都不是旁观者。实际上,思政课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3]新的时期,由于新技术、新环境、新形势的不断出现,思政课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仅仅依靠学校本身是无法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的。因此,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着力构建教师学生互动、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一、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材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最核心的是课程教材的一体化。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新时期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智慧的浓缩和总结。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的着力点是追求治国理政智慧与个人成长成才道理的融通[4],使学生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坚定理想信念、把握自己的人生,与时代一同成长、与祖国一起发展。

党和国家发展的“大道理”与个人成长成才的“小道理”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有着一以贯之、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懂“大道理”,才能更好地弄通“小道理”。目前,大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教材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大学本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高职高专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所有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容,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智慧的集中表达,其中饱含个人成长成才的道理、认识、思路和做法。只有把治国理政的智慧和个人成长成才的道理融通起来,学生才会觉得这样的思政课是可亲、可信、可敬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为例,全书以“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为总体框架,以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为隐含主线,共有14讲。每一讲的关键词分别为“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民、改革、发展、民主、法治、价值观、民生、生态、安全、强军、祖国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5]为了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把握这一体系,《读本》(小学高年级)经过系统设计,将学生应知应会的“金句”提炼成标题,如“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块头大不等于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等。这些金句本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同时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它们不仅体现了治国理政的智慧,同时也包含了个人成长成才、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

二、实现家校社合力育人资源精准供给

当前,“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尚待完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家校社合力育人依然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和困境,如合力育人资源的供需失衡、失焦、失准,情感教育与实践养成的合力影响被低估,缺少互动平台激活联结发力等[6]。

从供需关系来看,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要注重育人资源的深度、精读和准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家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其主导作用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不断加深,一些网络虚化交互场景导致的情感温度不足的问题,通常也只能通过良好的家风、家教和日常生活的关心来解决。

学校思政教育在整个育人体系中居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因为课堂与教学是主阵地、主渠道,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教育体系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成长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入研究,确保了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效果的质量。

社会教育主要起支持和保障作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介入能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延伸学校和家庭思政教育的场域,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因此,要实现家校社育人资源的均衡、精准供给,就是要发挥学校思政教育的主导功能,对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进行选择与过滤、传承与创新,以学校为中心,连接家校社,从而让三者和谐配位、互不越位,在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上共同发力。

作为发挥主导作用的学校思政教育有哪些关键环节呢?虽然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特点有所不同,但其包含的内容无外乎这三个方面:思政课程、日常教育中的思政和学科思政。在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的时间和容量占比都是比较少的,道德与法治课每周也只有2课时;日常教育中的思政指的是德育,学科思政指的是所有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思政内容,这两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是学生一日高质量生活的重要时空组成,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基于这三方面内容对学校课程进行科学架构、有效实施。

例如,北京大学用“大思政课”引领校园氛围和育人生态,创建了由“学分课堂+实践课堂+志愿服务课堂”组成的第二课堂思政矩阵,为思政课的第一课堂提供重要补充,实现了两个课堂的协同发力、同向并进、同频共振。在学分课堂中,北京大学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思政课的综合改革,创新设立2学分的“思想政治实践”必修课;在实践课堂中,北京大学坚持靶向施治,用心用情打造实践课堂,开辟了知行合一的力行场域,开展了“力行计划”“圆梦先锋”“鸿雁计划”等活动,形成了校地企、产学研、实练训的“大思政”育人范式;在志愿服务课堂中,北京大学坚持系统观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夯实思政育人的功能抓手,构建了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燕阵”志愿服务体系,绘制了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北大群像”。

又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从三个渠道营造思政育人合力,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首先,立足课堂,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以“生活律动、学科互动、任务驱动、工具联动”为基本特征的思政生活“四动”课堂。其次,协同学科,促进德育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涌现出如语文课程的《军神》、音乐课程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美术课程的《画家徐悲鸿》、数学课程的《阅兵里的故事》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德育与思政课协同的教育案例。最后,联通家校社,整体推进“大思政”育人,通过升旗仪式、班队会、实践活动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校连续10年评选“十大成志好家风好家庭”,建立了涵盖1~6年级的家长进修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共建共享共治的良性机制。[7]

三、在整合优化中重塑学习生态

近年来,随着学习科学的兴起,人们对学与教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一交叉学科领域综合了认知科学、课程与教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成果。得益于这些研究成果,很多新的学习方式被逐步应用到思政课的教学中,如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使得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样态。

以北京大学陈培永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北大红楼的红色基因传承”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综合了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活动课程。它以北京大学红楼为活动地,以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形成脉络为基础,以大中小学段为经,以思政课课程要素为纬,构建了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共建共享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一体化育人“金课”。实践活动设计方案由四个分学段的具体方案组成。其中,小学学段的主题为“少年与立志”,旨在让学生了解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曾在北大红楼工作过的主要人物及故事,通过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感悟革命先驱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志向。初中学段的主题为“青春与担当”,通过组织学生讲解李大钊生平故事、集体朗诵李大钊的《青春》、开展红楼讲解员的展示推选和义务讲解活动,让学生在奉献社会和亲身实践中培养勇于担当和敢为人先的品格。高中学段的主题为“青年与使命”,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研读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深刻理解“青年六义”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合作共创当代《新青年》杂志封面、完成主题随笔,明确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学学段的主题为“思想与信仰”,通过重温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在北大红楼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引导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志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出发,围绕大中小学一体化和家校社协同,形成纵横交错、系统整合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面对新技术、新环境、新形势作出的战略安排和重大部署。我们要从现实问题出发,锚定关键点和着力点,实现家校社多方力量的联动,共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不断探寻家校社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和实践路径,为思政课守正创新赋予时代内涵和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陈培永.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N].北京大学校报,2024-6-18(1).

[2]廖阔.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着力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6):42-44.

[3]黄长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问题检视、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3(7):82-87.

[4][5]陈培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编写思路及主要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21(9):59-66.

[6]吴俣.陈庆庆.“大思政课”视域家校社合力育人的价值与困境纾解[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9):21-24.

[7]梁营章.让儿童站在大思政课正中央[J].北京教育,2024(3):68-69.

责任编辑︱乔 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