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着力点

作者: 董新良 解兴秀

摘 要

国家安全教育是提升全民国家安全素养、维护社会稳定和构筑国家安全屏障的长远之策。厘清国家安全教育目标,统整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和丰富国家安全教育方式,是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坚持国家安全素养导向,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目标;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丰富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创新国家安全教育方式,提升国家安全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

学校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素养;总体国家安全观

作者简介

董新良,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学校安全教育中心主任;解兴秀,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是应对多元化、复杂化国家安全挑战的战略性需求,是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能力、构筑国家安全屏障的长远之策。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1]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3]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4]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国家安全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教育目标导向不明确、教育内容碎片化、教育方式缺乏创新、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厘清国家安全教育目标,统整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和丰富国家安全教育方式,应成为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着力点。

一、坚持国家安全素养导向,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目标

国家安全素养是指个体为维护自身、社会及国家利益免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威胁,在教育及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内在综合品质和能力,包括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知识和国家安全能力等。国家安全意识是个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对国家安全的感知与态度,包括忧患意识、国家责任意识、国家认同和国际视野等;国家安全知识是个体对国家安全相关知识与方法的基本认知,包括国家安全基本理论知识(如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政治安全知识、网络安全知识等)、国家安全政策法规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和国家安全相关操作性知识(如逃生与急救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等);国家安全能力指个体具备的保护自己、救护他人,辨别、防范和应对各种安全风险或威胁的能力,包括安全风险辨别能力、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与安全风险应对能力等。国家安全意识、知识和能力三者紧密相连、相互促进,贯穿于国家安全素养形成的全过程。其中,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安全素养形成的“催化剂”,国家安全知识是国家安全素养形成的基础,国家安全能力则是个体国家安全意识和知识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国家安全素养形成的关键。

全面提升学生国家安全素养,是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把学生参与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及相关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等重要参考。[5]《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在评价实施环节强调突出素养导向。[6]《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国家安全素养培育纳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范畴,将国家安全融入国家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7]以国家安全素养为导向,确立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目标,应坚持以《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为参照,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系统构建集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教育为一体,幼小中大各学段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国家安全教育目标体系。其中,幼儿园阶段,突出教育启蒙,侧重对幼儿安全情意和认知的培养,主要包括启蒙幼儿安全意识,引导幼儿了解简单的生活安全常识,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祖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等。小学阶段,侧重对学生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能力的培养,以公共安全教育为主,兼顾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际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初步具备自我保护意识,逐渐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祖国、关爱地球的安全责任感,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危险规避方法等。中学阶段,注重对学生安全能力和安全责任感的培养,主要包括引导学生拥有服务社会、胸怀祖国、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公共安全知识、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知识,全面提升学生安全能力。大学阶段,侧重于对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与升华,主要包括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神实质,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更好地认同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安全认知自觉转化为安全行动,主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丰富国家安全教育内容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充分把握新时代国际和国内各领域安全形势变化新趋势,深刻认识国家安全基本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安全思想,是国家安全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9]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为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的确定提供了方向指引。《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大中小学各阶段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明确指出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学习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和外部安全等,进一步突出了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性是国家安全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知识图谱。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构建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应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立足公共安全,着眼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既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社会等传统安全,又融入随时代发展起来的生态、科技、网络、资源、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构建集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为一体的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其一,公共安全内容体系。公共安全涉及保障个体生命与健康的多个领域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网络信息安全及影响个体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其他内容等。其中,在社会安全方面,涉及社会治安、社会舆情、体育活动和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常识等;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卫生、常见疾病和食品安全等;在意外伤害方面,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安全、实验室安全、消防安全和运动安全等;在自然灾害方面,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现象、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等;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主要包括网络社交、网络暴力和隐私泄露等;在影响个体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其他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学生欺凌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深入学习公共安全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建构和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掌握一般安全事件防范、应对与处置的方法和技能等。

其二,国家安全内容体系。国家安全涵盖保障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资源安全,以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不断拓展的新型领域安全。其中,在政治安全方面,包括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等;在国土安全方面,包括领土以及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安全等;在军事安全方面,包括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军事战略和领导体制等;在生态安全方面,包括水、土地、大气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在科技安全方面,包括科技自身安全和科技支撑保障相关领域安全,涵盖科技人才、设施设备、科技活动、科技成果及成果应用等;在网络安全方面,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运行、网络服务和信息安全等;在资源安全方面,包括可再生资源安全和不可再生资源安全等。通过国家安全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国家安全知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具备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其三,国际安全内容体系。国际安全以人类共同关注的安全问题为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生态环境、国际人权保障、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以及全球化与我们等。其中,在地球生态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地球环境情况、生态环境国际议题(如水资源危机、土壤退化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在国际人权保障方面,主要包括人权保障制度、国际人权机构、失学儿童教育保障等;在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方面,主要包括面对气候变化、反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粮食安全、生物安全、能源安全和极端贫困等全球性问题,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多边主义等;在全球化与我们方面,主要包括全球化相关议题、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等。通过学习国际安全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形成全球观念和人类关怀的情感认同,主动承担“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解决诸如全球污染、气候变化、反恐、艾滋病等国际问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稳定,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三、创新国家安全教育方式,提升国家安全教育实效性

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是开启国家安全教育之门、促进国家安全教育有效实施、提升国家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创新国家安全教育方式,应努力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数字技术三者结合,实现国家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优化整合,激发教育教学活力。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共振

课堂教学是落实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实现国家安全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夯实学生国家安全知识基础和提升学生国家安全能力。鉴于国家安全教育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应灵活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与参与积极性,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多向、高效的互动,全面提升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其一,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计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模拟场景或情境,如网络安全攻击、恐怖袭击应对、危机管理决策等,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参与、体验、互动和反思,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感,力求使抽象的国家安全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以达到深化国家安全知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在模拟情境中的学习,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和应对安全威胁的技能。如在“全球变暖与生态危机”的教学中,创设“某岛国因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急剧上升,沿海城市和基础设施面临淹没威胁”的情境。组织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经过深入研讨、决策制定等环节,学生代表不同国家阐述观点,深入理解全球变暖对国家乃至国际安全的影响,共同探寻应对策略。

其二,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选取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真实案例,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的具体背景、发展过程、涉及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强调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剖析案例传授国家安全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学生基于真实的安全教育案例,深入探究安全问题,进而强化安全意识、建构安全知识。如在“防止食物中毒”教学中,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食物中毒的类型、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预防食物中毒小秘诀、不幸发生食物中毒怎么办等问题,对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二)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促进“知”

“行”合一

实践活动是全面提升学生国家安全素养的有效方式,亦是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举措。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够在感知和体验中加深学生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理解、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责任感,提高其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鉴于实践活动固有的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在策划和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时,可采取应急演练、主题活动、实地参观与体验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的深度参与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