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重要意义、问题破解、实现路径
作者: 于文博摘 要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是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基因、涵养时代新人道德品格的重要源泉。在问题破解上,针对“复古论”和“虚无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突出方向性;针对“碎片化”问题,坚持整体统筹布局,突出系统性;针对“生硬化”问题,坚持传承转化发展,突出时代性;针对“表面化”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突出实践性;针对“笼统化”问题,坚持关注重点人群,突出针对性。以阐释体系为学理支撑、以人才体系为力量根基、以教育体系为重要阵地、以践行体系为核心任务、以媒介体系为关键增量,使中华传统美德更好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简介于文博,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1],将其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举措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弘扬,着眼实现中华文明永续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道德力量的目标,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2],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弘扬中华传统美德”[3],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传统美德”[4]列为主要内容,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5]作为重点任务,对中华传统美德重要意义的重视强调一脉相承,对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任务部署不断深入。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举措的延续发展,也是以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要以整体视野把握重要意义,以关键环节破解主要问题,以系统观念落实实现路径。
一、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至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道德理念、道德准则、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及道德风尚的总和。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要求以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的方式,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系统传承守护和有机创新发展,为强国伟业、复兴征程提供深厚道德滋养和重要精神底蕴。
(一)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这一重点任务中,既从实施思路上强调发掘道德资源、弘扬嘉言懿行,又从主要内容上归纳代表性思想观念和美德要求,还从根本方向上明确要继承创新、与现实生活相融相通。近年来,我国对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路径、内容、方向日益形成共识,不断将其引向深入。《决定》将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着力突出传承体系构建,一方面,注重中华传统美德本身的系统挖掘阐释;另一方面,注重调动中华传统美德资源,破解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比如,阐发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的美德,反对拜金主义;阐发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美德,反对享乐主义;阐发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的美德,反对极端个人主义;阐发见微知著、求真务实的美德,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些传统美德是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道德基因,也是进一步破解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难题的宝贵资源。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承载,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核。“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之一。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不仅要实现广大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豪,更要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自觉自省。特别是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关注,“文博热”“非遗热”“汉服热”如火如荼的语境下,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构建既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又迫切需要将文化载体所蕴含的深层的、内隐的、无形的道德意涵挖掘出来。《决定》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所提出的“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主题更为聚焦,内涵更为深刻,任务更为艰巨,作用更为深邃,体现了从文化载体、文化现象深入到文化基因、文化核心的主动认识和担当精神,推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纵深发展。
(三)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基因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高尚的道德品格、崇高的道德境界、良好的道德风尚,无疑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中华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代代守护、薪火相传的道德精髓,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两个结合”,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指引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新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丰盈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深厚底蕴。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一方面,能够彰显中国特质、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人类通往现代化的多种选择中,在多样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中华民族的道德主体性、精神独立性,防止“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7];另一方面,能够运用人类迄今为止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为消弭当代人类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涵养时代新人道德品格的重要源泉
一个国家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青少年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当代青少年是与强国伟业同频共振的一代,担当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当代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品格,既直接关系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成败,也深刻关系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成效。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论述中,锤炼品德修为、涵养高尚品格始终贯穿其中。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在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以中华传统美德启润青春,一方面,重在“体系”,引导青少年沉浸历史又跨越历史,全面理解、深刻领会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体系、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向上向善、自强自律,涵育道德自尊、道德自信;另一方面,重在“传承”,引导青少年深入网络又善用网络,积极主动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用丰富的形式、青春的方式激活中华传统美德的生机活力。“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8]
二、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问题破解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破解当前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厘清症结、明确方向。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突出方向性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首先要破解的是“复古论”和“虚无论”两种错误思潮。“复古论”一味以古非今,将中国传统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混为一谈;“虚无论”一味以西非中,彻底否认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这两种错误思潮都割裂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都没有回答清楚古今中西之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两种错误思潮以更为隐蔽、灵活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突出社会主义方向,不能食古不化或照搬照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建设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两个结合”,创造形成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与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相关的论述或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部分提出,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提出,或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部分提出。这无疑表明,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植根于中华传统美德这一“源头活水”,承载中国革命道德这一“红色基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而来的。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党的全面领导是最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是根本方向。
(二)坚持整体统筹布局,突出系统性
当前,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存在“碎片化”问题。一是内容上的碎片化,注重对中华传统美德某一片段、某一领域、某一观点的诠释,而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逻辑体系的完整呈现不够充分;二是主体间的碎片化,研究、教育、宣传主体之间在内容选择、传播方式上重复重叠,相互配合、有效协同机制不够完善。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要突出系统性,坚持整体统筹布局。一是整体统筹布局中华传统美德体系的挖掘阐释,全面呈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根基、精华内容、载体形式、整体特质;二是整体统筹布局中华传统美德主体的相互协同,保证研究、教育、宣传各主体各环节定期联系、相互配合,有重点、有侧重地展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三)坚持传承转化发展,突出时代性
当前,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存在“生硬化”问题。一是内容上生硬,主要采取复述引用、阅读记诵等方式呈现经典文本内容,对于内容背后的传统美德意蕴、传承脉络和当代价值诠解得不够深入;二是形式上生硬,主要采取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环节、固定的方式进行相关仪式活动,以形式创新推动内容创新和时代延伸不够有力。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要突出时代性,坚持传承转化发展。一是把握好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传承’是为了‘发展’,只有解决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传承’才是有效的。”[9]继承传统,原原本本、原汁原味的展示固然重要,但道德只有融入生活、付诸实践,才真正具有生命力。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二是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的原创性论断,也是实现“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进一步深化,其对象是中华传统美德。即使是已经公认的传统美德,也仍然要转化发展,焕发时代气象、开创时代新局。
(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突出实践性
当前,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存在“表面化”问题。一是重文化载体、轻道德内核,与对文物古迹、书法绘画、文化遗产、非遗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关注相比,对道德内核的探寻和总结不够集中。二是重活动表演、轻修身践行,对传统节日、纪念仪式、相关活动关注较多,对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自觉体认、修养自律、引导践行不够聚焦。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要突出实践性,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是引导人民自觉投身实践。文化载体、活动表演并非不重要,而恰恰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必要方式,但美德最终要落实到日常的、持续的实践。要在保护文化载体、开展活动表演的基础上,剖析中华传统美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引导广大人民身体力行、崇德向善、移风易俗。二是激发人民创新创造活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深挖区域、地域、领域特色传统美德资源,深析人民开展传统美德实践的有益经验,鼓舞人民以改革创新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五)坚持关注重点人群,突出针对性
当前,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存在“笼统化”问题。一是受众分析不够充分,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对象采取的针对性举措还不系统;二是领域细分不够充分,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时代叙事还不够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