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德修养:逻辑架构、动力要素及生成路径

作者: 聂朝昭 徐学福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更是促进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为此,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育始终,引导广大教师铸牢教育信仰、涵养教育情操,同时加强外在教育规范,促进广大教师将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争做“四有”好老师。本期聚焦“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 基于教师角色身份和生活场域差异,新时代师德修养呈现崇高师德、规范师德、底线师德相互支撑的逻辑架构,产生个体动力、社会动力、组织动力相互作用的动力要素,其逻辑架构和动力要素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支撑体系。新时代师德修养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逻辑主线,需要遵循回归本心、合力贯通、提升师技的生成路径,唤醒师德养成的主体自觉,构筑师德修养动力机制,促进教师专业道德发展,实现师德修养向更高层次理想师德跃迁。

关键词 新时代;师德修养;逻辑架构;动力要素;生成路径

作者简介 聂朝昭,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邮电大学助理研究员;徐学福,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1]师德修养是教师进行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道德实践和精神追求过程,决定着立德树人质量。师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其根本在于激发师德养成的动力要素。鉴于此,本文在厘清新时代师德修养逻辑架构和动力要素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师德修养的生成路径,以此推动新时代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智力支撑。

一、新时代师德修养的逻辑架构

教师生活可分为私人生活、公共生活和职业生活不同场域,师德行为因而分别指向法律规范、公共规范、专业规范三种层次类型,这决定着师德修养具有不同的逻辑架构。

(一)价值逻辑:崇高师德的高位引领

一是满足社会高层次师德的价值期待。“教育先行”需以教师为本。教师被视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始终代表着社会道德的高水准。新时代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国家和社会层面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强烈,各种因素决定着教师要具备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追求。社会期待引导和调节着师德修养的发展方向、自我评价和内在动力。从校外培训、择校等教育“内卷”焦虑到“双减”政策落地,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逐渐转化为对教师素质的内在要求,外在表征就是对崇高师德的无限价值期许,而强化师德修养则是回应社会期待、维护师道尊严的应然选择。

二是遵循职业地位特殊性的价值示范。教师承载着知识劳动、情绪劳动和价值劳动,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对象是有意识和思想,富有情感和个性的生命体,教师的社会价值和特有功能是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其言传身教对学生价值观塑造产生着深远影响,这决定着教师要承载更多的精神引领和道德示范价值。所以,教师职业地位的特殊性要求其同时对国家、社会和学生负责,既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标要求,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又要承担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多重使命决定教师的道德属性体现出“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价值特征。

三是追求师德形象完善性的价值旨归。道德形象是教师的重要特征,教师被赋予特定道德形象,形成社会共同体对于其价值观属性的认知。[2]教师的道德人格具有传导性和感染性,追求道德形象完善契合教师的理性诉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既有利于推动教师 “为人师表”的道德自律,也有益于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教育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和价值旨归。因此,追求完善道德形象赋予教师一种道德力量和道德责任,理想之师、学问之师、品行之师、仁爱之师使新时代大国良师形象具象化,也让教育家精神理想追求和“经师人师”师者形象成为新时代教师的价值引领和精神画像。

(二)实践逻辑:规范师德的基本要求

一是强调政治性规范的根本方向。教育活动不仅体现着个体生活样态,还凸显出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公共性特征,因而在教育活动中的师德隐含着政治性规范,师德修养方向要体现出对国家政治制度的维护[3],如“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四个服务”等规范性要求,总体凝练为教师“政治素质过硬”的根本要求。师德修养归根结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新时代师德建设既从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又服务于人民教育事业,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因此,规范师德以“为谁培养人”为逻辑起点,实践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场,始终体现“四个服务”的根本方向。

二是凸显专业性规范的育人使命。专业规范是师德修养高级形态的表现形式,具有正面性和导向性,不同于教师公民和社会人身份层面的道德规范,专业师德集中产生于教育生活、学习生活和研究生活等公共空间,其根本指向是育人。因此,“培养什么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而师德修养也蕴含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发展之中,体现于传道、授业、解惑全过程各方面。具体而言,专业规范促成教师提升专业发展的道德自觉,驱使教师去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不断涵养出崇高的专业责任、专业精神、专业良心,自觉追求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和责任感。

三是立足发展性规范的生成规律。道德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4],道德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和顺序的连续过程[5]。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而发展,一方面要与社会价值观变迁相契合,另一方面要体现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可以说,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不同,师德修养的规范性要求也相应变化,体现出师德养成的历史继承和时代发展性;个体道德水平差异不同,师德修养认知水平和境界追求也不同,体现出师德观念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因此,师德发展性规范遵循着时代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成规律,影响着对“怎样培养人”的价值定位,最终发展为教师高超的育人能力。

(三)规制逻辑:底线师德的外在约束

一是保持制度目标的稳定性。师德修养产生于制度化环境,是个体能动性与制度互动的结果,形成于文化、信仰和规制的持久作用。师德制度目标越清晰稳定,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越强,越能发挥制度的特性,越能让教师产生制度信任;反之,制度目标朝令夕改、模糊不清,难以体现稳定性和权威性,则不利于师德良性发展。总的来看,稳定性的政策约束目标更易产生制度信任,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健全,以法治化、立体化、规范化制度框架划定师德边界,让师德修养有章可循、师德治理有规可依,则有利于将外在政策要求转化为内在师德修养。

二是明确制度行为的强制性。一方面,要使组织内绝大多数人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必须突出规则立德的时代要求和政策导向,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的刚性约束,从而克服道德自律带来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制度正义是组织内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底线师德属于“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道德规范,以一种强制性方式抑制着师德失范行为产生,有利于在制度层面保障师德行为的公平正义。因此,教师应意识到师德规范不仅是一种约束,更是“自然依恋的扩展,是实现共同的善的途径”[6],进而乐于接受从制度约束中派生出来的师德准则和理想。

三是体现制度结果的预见性。预见性是善治的基本原则,师德养成光有良好愿望是不行的,必须借助制度理性确保制度结果清晰、预先可知。结果预见性推动师德修养主体构建,意味着教师用理性原则、价值期待、行为规范来界定自我,产生对遵循或违反师德制度结果的心理预期。康德认为:“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而是产生于自觉,达到自律道德,才算真正具有道德意义。”[7]因此,政策设计中应凸显教师主体地位,立足教师专业发展、自身激励和权益保障,实现师德修养从“他律”到“自律”的逻辑转向,塑造出可预期的师德行为。

二、新时代师德修养的动力要素

师德修养动力是指发动、指引和维持从教者师德修养的内驱力[8],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具有公民、社会人、专业人三种角色身份,分别对应着个体动力、社会动力和组织动力。其中,个体动力是师德修养中的内生动力,在于提升教师素质;社会动力是潜在动力,在于服务改革发展;组织动力则是外塑动力,在于形成长效机制。[9]

(一)个体动力:以人格健全发展为起点

一是以崇高师德为引领的认知动力。师德认知是师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教师的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一方面,崇高师德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在知识分子于理想人格、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上的一脉贯通,是师道文化和时代价值的彰显,成为新时代教师普遍认同的人格修养目标。另一方面,崇高师德激励引导着师德认知产生,引领师德修养发展,激发师德修养自觉,实现教师自我健全完善的价值和功能。因此,教师在崇高师德的高位引领下,主动去满足社会高层次师德的价值期待,遵循职业地位特殊性的价值示范,进而不断塑造自我人格,追求幸福人生。

二是以教育情怀为追求的情感动力。师德情感是教师对教育场域中师德关系与师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师德情感有利于唤醒师德自觉、涵养教育情怀、切断师德失范行为。师生之间若缺乏共同的情感,学校集体的道德情况不会是健康的。[10]其中,教师作为学校纪律和校风的道德引领者,由其师德理想、师德观念和师德价值在内构成的情感要素,推动着教师人格素质转化为集体的道德素质。换言之,教师要超越关注物质生活的局限,以现实生活作为师德修养的场域,才能超越功利化、工具化、机械化的技术理性,凸显立德树人的反思性、智慧性和创造性,走出“成人”和“成己”的伦理困境,才能不断激发师德修养生长的意愿和能力。

三是以教育信念为驱动的意志动力。师德意志是师德行为遭遇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11]锻造坚强的师德意志是师德修养的必然环节。一方面,教育信念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连贯性特点,师德意志与教育信念密切相连,教师对教育使命、教育初心和教育信念的坚守,催生出对规范师德的正当性、合理性的坚定信心,激发自觉遵守师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教师角色身份具有多重性,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和生活关系等难免冲击师德修养,而教育信念则有助于教师恪守师德底线,形成持久、稳固、积极的师德意志。

四是以素质完善为归宿的行为动力。师德行为是将师德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师德行为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环节和根本目标。师德修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满足人们对新时代好教师形象的期待,必须巩固教师地位和专业身份,增强其从教的幸福感、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而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个性化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体系逐渐确立,师德行为也在适应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因此,新时代教师要以师德修养为前提实现持续发展和自我完善,以个体人格完善实现教师群体素质完善,进而形成新时代教师职业群体良好的风气和风尚。

(二)社会动力:以教育使命实现为目标

一是以追求人民满意教育为内核的需求动力。任何道德秩序的现实状况,都是道德遵规者与道德违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12]面对党和人民对教师队伍素质的高期待,师德修养面临着“抽象人”的应然要求与“现实人”的实然需求的矛盾。新时代师德修养必须以人民满意为内在需求,师德修养唯有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才能体现出政治性、规范性和发展性。因此,新时代教师要将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和自身发展融为一体,以“四有”好老师为前提,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实现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相统一。

二是以推动教育综合改革为基石的发展动力。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教育领域改革离不开国家综合改革的大势。面对价值多元、选择多样和需求多层次的社会转型,当务之急是要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教育领域改革与各领域改革相匹配、相适应,以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承担职业身份所赋予的神圣职责,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和塑造灵魂的高度来思考教育的意义,从根本上改革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追求更高层次道德需要的“高峰体验”,更好适应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