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高校“三全育人”实践研究

作者: 靳敏

摘 要

在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生培养模式由信息化管理向数字化转型成为新一代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高等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其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以数字化赋能高校“三全育人”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助力进一步落实精准育人理念,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效能,需要以顶层设计推动“三全育人”一体化,以平台建设支撑“三全育人”精准化,以实践创新驱动“三全育人”科学化。

关键词

数字化;三全育人;精准育人

作者简介

靳敏,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也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就教育领域而言,数字技术正对教师与教学方法、学生与学习方法以及学校与教育机制产生重大冲击。[1]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强调“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3]。在此背景下,推进教育数字化,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科技深刻变革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开辟教育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还是实现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先手棋。

一、数字化赋能高校“三全育人”的

价值意蕴

数字化赋能高校“三全育人”,是进一步精准落实育人理念、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一)进一步落实精准育人理念

互联网“数据思维”以全样性、全维度、智能化为特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搜集、汇总和分析,获得具有更高价值、更高效率的产品、服务或观察[4]。“有大数据才有人工智能”[5],“数据堪称人工智能赖以开展的生产资料”[6],将数字化融入“三全育人”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全方位集成学生信息,并以数据为核心,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方法、技术手段了解、分析、画像、预测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行为、发展趋势,形成获取教育信息—揭示成长规律—制订个性化方案—精准滴灌到位的精准育人内涵生成链条,为人才培养中精准识别画像、精准靶向施教、精准决策管理与评估验证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二)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依靠数据和知识‘双轮驱动’的,数据越多才能越智能。”[7]依托数字化技术,探索建立高校“三全育人”数字化管理评价平台,在教育资源布局、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成长发展、教育生态监测等方面形成辅助决策支持能力,推动“三全育人”机制从局部、碎片、封闭、需求、经验到全景、整体、开放、供给、模型的数字化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转变,进一步实现“三全育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同时,将数字化融入教学技术、教育思维、管理认知改革创新中,结合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教育成效和经验,并将其作为重要反馈,有助于持续优化育人方案,推动从结果式单一评价向过程式综合评价转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数字化赋能高校“三全育人”的

实践路径

电子科技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把握“三全育人”蕴含的系统、精准、全面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和技术资源,尤其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和平台,强化数字化集成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将数字技术嵌入“三全育人”的全要素、全业务和全流程,系统推动技术+数据+业务“三融合”,打造完善的数字平台矩阵,构建虚实共生、协同联动、敏捷精准、全时全域、智能高效的“三全育人”模式,不断创新育人载体、丰富育人内涵、提升育人成效,实现全员育人“信息化”、全过程育人“可视化”、全方位育人“一体化”、育人工作“智能化”、育人过程“可追踪”、育人成效“能评价”,持续探索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

(一)以顶层设计引领“三全育人”一体化

机制为本,体系为核。落实“三全育人”效果的关键在于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根本在于构建合力育人长效机制。[8]

一是建强统筹与协调机制。学校党委始终把“三全育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分层推进和实施包括“精准思政”在内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和学院各司其职的协同联动机制和工作格局。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各育人主体交流互助、各育人类型协调联动、各育人资源共享集成,打破“十大育人”体系间的壁垒和边界,促进“十大育人”体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广泛形成育人合力。

二是建强评价与反馈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三全育人”的评价反馈工作,研制基于网络算法分发模式的“三全育人”效果评价具体指标,从育人效果、育人效益、育人效率三个维度,构建指标科学、贴合实际、权重合理、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第三方评价的科学性,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进行精准评价。强化结果应用,形成“评估—反馈—评估”的良性循环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三全育人”的实施方案和培养体系。

三是建强培训与激励机制。开展多层次、多业务、多样态的数字化育人培训活动,不断强化教职工的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能力、数字化素养、系统化观念和协同性意识。开展教职工校级荣誉评选与表彰,对教职工深入运用数字化等手段创新开展“三全育人”工作予以奖励,持续提升育人主体的数字化育人策源能力,打造数字化赋能“三全育人”的动力机制并营造良好氛围。

(二)以平台建设支撑“三全育人”精准化

网络为先,平台为基。构建育人平台渠道是高校将育人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各教育要素整合贯通的重中之重。[9]自2014年起,学校积极探索“数字化+三全育人”模式,持续优化硬件和软件资源,不断加强网络技术平台、项目平台、应用平台建设,为“三全育人”保驾护航。

一是加强网络技术平台建设。学校持续加大投入,推动校园网建圈强链、高速发展,目前已全面覆盖校园,教育网出口带宽达到12Gbps,全国第四,公网出口带宽超过131Gbps。校园网络设备超过12000台套,其中无线接入点超10000台,三校区无线覆盖率超过90%,校园网全面支持无线已成为广大师生网络接入的主要方式。校园网全面支持IPv4/IPv6双栈服务,累积日活IPv6地址数超10万个,位列全国前列,为以数字化推动“三全育人”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校结合信息化和“三全育人”建设目标,建设“云中成电”,打造“成电在线”“成电计算”和“成电学堂”三维一体学习空间、科研空间和服务空间,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等提供精细化信息技术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三全育人”深度融合。

二是加强网络项目平台建设。网络项目平台是育人的关键载体,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核心抓手,也是拓展资源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谋划申报、注重建设实效,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获得教育部所有网络平台支持计划的高校,建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省部级平台。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单位,教育部首批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试点工程建设单位,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教育部首批网络舆情机制单位,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国家四部委“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首批中国大学生在线融媒体重点共建单位等。学校与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首个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学校成立了新媒体联盟、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数据研究所等近10个平台,为以数字化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建设了一批“灯塔”“摆渡船”和“桥头堡” 。

三是加强网络应用平台建设。应用平台建设是数字化赋能“三全育人”工作“落地生金”的关键,学校打造“1+1+N”网络应用矩阵,即“一个平台+一个大厅+N个系统”,全面助推“三全育人”工作的可视化、精准化和具象化。学校建成了全国首个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动态采集全校18个管理部门、260类共6亿多条数据信息,集成29个应用、300余项功能,覆盖学生课业学习、就业深造、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生活保障等全场景应用,对采集的多元异构学生数据进行整合、清洗、加工和修复,并进行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实现教育结果的可视化展现和预测。该平台目前已在全国100余所高校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高质量建设学校网上服务大厅,日均数据吞吐量上亿条,实现了信息系统的集中部署和数据互联互通。聚焦“三全育人”智慧应用体系建设,研发了“智慧学工”系统、“学生画像”系统、“成电公式”系统、“思政智库”系统、校园“微招聘”智能双向匹配推荐系统、“智慧助困”系统、“奖学金评定”系统、“荣誉勋章”系统等30余个系统,推动“数字化+三全育人”工作看得见、摸得着、链得通、测得准、用得好。

(三)以实践创新驱动“三全育人”科学化

实践为要,科学为魂。学校以数字化推动“三全育人”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全要素打造新生态,全技术开辟新场景,全媒体推动新业态,全队伍构建新模式”,建立以“四全”推动形成“四新”的“数字化+三全育人”体系。

一是课程育人有精度。精心打造“精准思政教学模式”。依托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开展以“精准思政教学模式”为核心牵引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建成12门校级思政金课。研发“思政智库”系统、思政课网络平台、精准思政创新中心,实时抓取和分析校内外各类媒体数据,自动生成热点分析报告,向教师推送鲜活的思政案例、热点事件走向,促进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理论课堂方面,发放各种问卷20000余份,与相关部门合作获取数据上亿条,深层次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需求与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在在线课堂方面,精心设计实施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教学体系,着力建构本硕博一体化线上教学体系,线上教学5000余学时。整合校内外资源平台、教学平台、智慧教学工具平台、学习环境管理平台等,研发“成电学堂”应用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互补、人机深度交互、虚实课堂融合、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联通的泛在教学生态,集智能辅导、跨学科融合、虚拟仿真教学于一体,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高效学习机制和良性互动模式。全面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发布《电子科技大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和大力推进探索实践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建设超100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利用AI助教、AI知识图谱、数字人等推动构建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研的教育新生态。通过人工智能评价机制,实现对教学行为模型的构建、学生能力评估以及学习效果的实时反馈,推动核心课程群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二是科研育人有高度。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未来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组织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领衔高水平科研团队,打造10余个数字化“科研育人”平台,以数字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成立平均年龄35岁的四川省“跨媒体自主智能”青年突击队,以科技创新集智攻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战略及四川省“1号创新工程”。校企共同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数字化、产业化程度高的专项实验室、教室等,以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实现“案例化核心课程群”与“逐级通关挑战创新项目串”有效衔接,推动全过程跨学科、综合性工程科技创新实践。构建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成功申报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围绕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建设,重点打造电子科技大学—荷福—临港数字众创空间与“合创汇”数字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数字化赋能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项目孵化、素养提升和竞赛发展。近三年,学校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7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和一等奖共15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