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制度的历史演进脉络研究
作者: 吕洪良 张庭硕 马国斌摘 要
“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旨在构建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的育人环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全育人”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产物,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三全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起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育改革 “三全育人”
作者简介
吕洪良,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庭硕,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马国斌,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办副主任
列宁曾经指出:“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1]“三全育人”制度源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在思想教育改革发展中不断发展完善。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2]
一、“三全育人”源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传统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合称。正是靠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和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是党的一大特色和经验,也是“三全育人”思想的萌芽。
(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奠基阶段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的政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肩负着对它的党员和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在党成立前后,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就通过《新青年》等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在学生和工人、农民中进行宣传,迅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在大革命初期,党内对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农民运动的认识存在模糊甚至错误,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文章,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培训,特别是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进行集中培训宣传,不仅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领袖,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党对农民和农民运动的认识,为后面大规模开展的土地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党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壮丽景象,党和红军干部以身作则,全体官兵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时处处将党的理想目标、党的主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党内外进行宣传,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仅党内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而且党的影响不断提升,党的队伍不断扩大。毛泽东在1941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掌握思想教育是我们第一等的业务。”[3]
此外,通过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是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1929年,古田会议的召开就是针对当时出现的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解决了党和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问题,是中国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党和红军发展的重要关头,古田会议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了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工作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另外,1941—1945年期间,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1941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整风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根据地开展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是一次党和红军全员参与、系统组织的一次思想教育活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定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在斗争中宣传党的理论主张,在宣传中提升党的战斗力,不断实现党的目标成为党在革命时期工作的生动写照,已经体现出了“三全育人”的内涵,为新中国成立后深入深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和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三全育人”的初步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开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党一方面面临恢复经济、巩固国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另一方面急需在思想文化上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事实证明,没有党在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开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胜利和伟大成就,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就难以全方位有效铺开。而没有党和党员干部和全体党员身体力行、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党的一系列重大任务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效。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从机关到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全覆盖、全过程、全领域的,这是“三全育人”的初步探索。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正是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被空前调动和激发了起来。
学生是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新中国成立一开始,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破旧立新’”[6],即破除旧社会思想残余与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基础教育,在进行扫盲教育的同时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学,主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覆盖。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破除了旧社会糟粕的封建思想,还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改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以初步建设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和体系,为日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和全面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二、“三全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
发展深化
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成功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党在这段时期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不可没,“三全育人”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一)改革开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尤其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1978年4月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7]“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其根本目标是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开启了一场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大讨论。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科学性、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 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只要具备一定条件,都应该开设政治工作专业或设立政治工作干部研修班。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在清华大学等12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正式设立。为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邓小平在1985年9月2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9]
(二)“三全育人”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期“浮出水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表讲话:“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很重要,大有可为,只能更加重视,不能有任何忽视;只能大大加强,不能有丝毫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止步不前。”[10]
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体系化建设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实践中酝酿、培育并初现萌芽。[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包含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研教学、思想宣传工作、群团工作的能力。199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获批博士学位学科授权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建设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为日后“三全育人”,尤其是“全员育人”的推行奠定了人才基础。
此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三全育人”呼之欲出。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强调:“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2]全面发展的内涵扩展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方位育人”的内涵更加深入。1999年《坚持“三全”育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一文中直接提到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等。[13]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党组织都要承担起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14]这进一步充实了全员育人的内涵。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是首份提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官方文件。其后至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要“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合力”,标志着“三全育人”上升至政策层面。
(三)“三全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深化中成为全党共识
党的十六大之后,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全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2004年8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15],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三全育人”思想和理念。在这份意见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工作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得以体系化发展。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16]。这是党中央在会议上首次使用“三全育人”的提法。
三、“三全育人”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全面深化中系统化、制度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党的二十大正式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三全育人”思想也逐渐系统化、制度化。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与“三全育人”的新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 的重要论述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全面深化。
首先,提出了更为系统、科学、完善的目标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7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文件的不断推出为“三全育人”指明了更系统、科学、完善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