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的双重视野

作者: 唐汉卫

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一方面要用理性建构的方式来审视德育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是为德育改革提供高质量的蓝图或施工图,其背后必然蕴含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设计思维,必然带有控制性、预定性、标准化、整体性色彩。科学可控、严密高效、精准施策是其基本追求。从立德树人,确保德育方向正确、内容融贯、方式科学、形成合力、资源统整的角度来看,整体、系统、全面的设计和理性建构是必要的。但这只是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一方面,或者只是把握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一重视野。

立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立足于现代道德的合理多元化特点和诸多难以解决的新问题,立足于个体道德成长的自主性特质,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还需要另外一重视野,即在注重整体性的理性设计、系统架构的同时,也需要尊重现代道德发展、道德教育的多元性、开放性、生成性乃至不确定性,给德育实践和道德生活中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留下必要的自主空间。

比较而言,理性建构更多是从管理角度、从统一要求和提高效率的视角来看待德育体系建设,尊重自主性则更多从具体德育实践工作者和受教育者角度、从尊重情境智慧、从开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德育体系。后者意味着让道德生活中的当事人、让具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当然,这些判断和选择不是盲目的和空洞的,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探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相、需要对话和理性思考、需要建立在道德底线之上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依据,需要多元思维和复合思维,等等。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缤纷复杂的世界里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通过自我反思和与他人对话来作出道德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应有的道德责任。

其实,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德育体系的理性建构,代表了体系建构者的理性和意图,永远不能替代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理性。但是,理性建构的德育体系却为学生的道德理性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指引、资源和保障。具体德育实践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道德自主、道德理性的健康成长,理应是理性建构的内在目的和最终目的。二者既不能互相替代,也不能互相隔离。理性建构的维度和视野,相对容易编织,需要的是有为;尊重自主的维度和视野,其实并不容易做到,需要的是无为。在计划、设计的理性建构过程中适当留白,保持体系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既是德育高质量的具体体现,也是勇气、智慧和自信的表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