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伙伴育苗会”,构建家园共育机制

作者: 高姗珊 邓红 唐虹

创立“伙伴育苗会”,构建家园共育机制0

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以政策为导向,通过调研、征询和园本实践,在家园共育中积累了成功经验,形成了富有园本特色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了家园共育机制。在探索机制到机制运行成熟的过程中,我园始终坚持“伙伴育苗会”深度参与,通过共管共治、共情共融、共创共享等路径逐步优化运行机制,实现了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一、“伙伴育苗会”的创建

家园伙伴式关系是一个让家庭和幼儿园双方力量相互联结的动态系统,强调家园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互助。因此,在家园伙伴式关系的建构中,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不只是双向的合作互助,而是共同搭建一个多方位的“支持网”。我园通过调研分析初步建立了家长教师联合会,在后续运行中结合各方反馈意见,不断对其中的家园共育机制进行调整优化,最终完成了从“家长教师联合会”到“伙伴协理会”,再到“伙伴育苗会”的实践探索。

(一)机制初创

在初始阶段,我园提出成立“家长教师联合会”,联合会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家长为主、教师为辅,形成家长委员会、妈妈智慧团、爸爸导师团以及爷爷奶奶帮帮团。二是以教师为主、家长为辅,形成沟通小组及教育智慧分享小组。但在实际运行中,我园发现了一些问题。后来经过重新思考,本着幼儿园与家长共商共量、共同参与的原则,按照部门分工,建立了“伙伴协理会”。“伙伴协理会”是以园方为引领,以民主协商为原则,本着有效开放、共同参与、平等包容的理念,建设能够汇聚教育资源、发散教育智慧、拓展幼儿教育空间和途径的家园合作模式。

(二)机制调整

新型家园共育机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践。所以,在初步建立家园共育机制后,依托现行反馈制度,我园通过开展定期专题研讨、不定期电话交流和当面反馈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教师、家长、专家和管理人员的意见,针对现行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使家园共育机制逐步完善。“伙伴协理会”成立后,我园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家长就机制的名称提出建议。家长们认为幼儿园是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家园共育机制应是温馨的、富有朝气的,因此双方一致决议,将“伙伴协理会”更名为“伙伴育苗会”。

(三)机制完善

“伙伴育苗会”以职能划分出6个组别运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园发现二级分支(家长委员会、教育理事会、保育理事会)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运行效率,家长委员会无法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保育管理工作,减弱了家长参与的热情。在与家长沟通以后,我园改进了运行模式,在二级分支中只保留教育与保育两条支线,让家长委员会成员融入到各小组中。

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我园发现将保育和教育分开背离了保教结合的要求。通过与“伙伴育苗会”各组组长进行商议,决定去掉二级分支,精简管理机构,在“伙伴育苗会”下直接设立膳食管理组、志愿服务组、活动统筹组、课程管理组、卫生保健组、事务管理组六个小组,推动管理机制从“金字塔”层级管理转向“部门”扁平化管理,按照管理职能处理相关工作。各个小组之间独立管理,但也相互配合运行。

二、“伙伴育苗会”的举措

在“伙伴育苗会”的具体推进中,我园不断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逐步发展出共管共治、共情共融、共创共享等措施,以保障“伙伴育苗会”的顺利运行。

(一)共管共治促发展

围绕《新都区机关幼儿园伙伴育苗会章程》《新都区机关幼儿园家园联系议会制度》,我园和家长共同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膳食管理。为了更好地实现膳食工作方面的共管共治,在幼儿园原有的行政陪餐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增设《新都区机关幼儿园家长陪餐制度》,设计优化陪餐记录表,以每周一次的家长陪餐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发挥家长在膳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安全管理。幼儿及校园安全是开展保教工作的基本前提,幼儿园安全管理应是家园共同参与的首要工作。为了实现幼儿园和家长在安全工作中的共管共治,我园制定了《新都区机关幼儿园家长护校执勤制度》,要求各班确定家长护校执勤安排表,以每日家长执勤为手段,推动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扎实开展。

(二)共情共融促和谐

促进家园情感交流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两点。

开展伙伴联系日活动。家园通过伙伴联系日维系双方关系,推动家园情感共融。不以教育家长为目的,而是主动邀请家长参与主题式手工活动、茶话会等,与家长不定期、不限话题开展交流。

搭建“心愿树洞”沟通平台。“心愿树洞”沟通平台主要用于收集家长、教师的喜怒哀乐,针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开展相应的活动,如“解忧杂货铺”“吐槽大会”“快乐大本营”等。活动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有效促进了家园之间的情感融合,加深了家园伙伴关系。

(三)共创共享促成长

我园以园本课程为基点,通过家园共创,共同构建和实施园本课程。

推动园本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园本课程包括课程的前期方案审议、课程的资源提供、课程的框架搭建以及课程的具体实施。以上工作由幼儿园课程管理组全程跟进、参与并管理,采用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的合作策略,以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合作的形式,助推园本课程的开展。

结合传统节日与固定月活动开展主题活动。我园以活动为载体,打破传统的活动形式,以构建家园伙伴关系为导向,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让“伙伴育苗会”各小组深度参与、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结合传统节日与幼儿园固定月主题,幼儿园和家长双方针对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时间等问题进行研讨,确定方案,并合作开展,逐步形成了幼儿园的活动方案集。目前主要有《新都区机关幼儿园读书月活动方案》《新都区机关幼儿园“六一”活动方案》《新都区机关幼儿园毕业典礼活动方案》等。

三、“伙伴育苗会”的成效

我园以“伙伴育苗会”为依托,在探索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中,幼儿、家长和学校等三个层面正发生着显著和积极的变化。

(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伙伴育苗会”的运行能实现家园信息互通,促进家园共育的一致性,还能推进科学育儿观念与方法的宣传,让家长从“盲目育儿”转向“科学育儿”。对幼儿的全面成长来说,其积极作用不可估量。在共同的育儿话题的牵引下,幼儿园和家长组成教育共同体,学习专业的育儿经验,修正自身的育儿方法,从而让只凭经验的育儿行为变成科学合理的教养。

(二)转变家长角色定位

“伙伴育苗会”实施以来,家长改变了以往“看客”“说客”的角色定位,成为家园共育机制的合作者、守护者,从而充分营造了家园共育共建的氛围,提升了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信任度,密切了家园关系;同时,“伙伴育苗会”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对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价值,通过主动涉入幼儿园各项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为深度参与幼儿园管理提供了可能。

(三)推动幼儿园办园质量

“伙伴育苗会”的建立与运行为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了畅通的共联平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教师对家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全新的思考,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减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障碍,增强教师与家庭之间的亲密度,实现幼儿保教质量的提高。同时,在开展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家园共育机制深度参与家园共育实践,提升了教师指导家长工作的能力,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更具有针对性。另外,“伙伴育苗会”将教育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教育的正向合力,提升了幼儿园与家庭的黏合度,让更多的家长“零距离”参与幼儿园管理,大大提高了幼儿园管理效率。

总的来说,我园面对新环境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家园共育管理机制,通过“伙伴育苗会”这一新型家园共育机制,实现了幼儿发展和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未来,我园将继续推进“伙伴育苗会”在下属四个园区的运行,同时不断完善这一机制。

【高姗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副园长;邓红,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园长;唐虹,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