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2023年第3期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3年第3期

半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国德育》(MoralEducationChina,MEC)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融思想性、学术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体。近年来,《中国德育》秉持“大德育、主题化、低重心、高品质”的办刊方针,紧扣德育研究和工作的关键点和热难点,以报告事实、交流思想和分享做法为重点,迅速成为了德育思想和经验共享的主流平台。常设栏目有时事政策、特别策划、思想前沿、区域报道、第一现场、明德讲堂、感动人物、教育评论和专家答疑等。目前,《中国德育》正全面提升刊物质量,积极推进数字化进程,全力打造品牌论坛,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形成“纸质媒体+网络平台+品牌论坛+创新基地+图书策划”的全媒体格局。

目录

评论 | 劳动课独立开设需要我们做什么?

2022年秋季开始,按照新课标要求,劳动课正式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表中,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 一些中小学校在劳动课独立开设面前犯难了,不知如何推进。很显然,独立开设不止于课表上有了劳动课,还意味着对

评论 | 立足“三生”,劳动教育走的才是成人路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劳动教育面临挑战。如何发展劳动教育,实现以劳育人,是我们需要依据这个时代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但是劳动教育无论如何发展,其核心始终是人

探索 | 家校关系中信任危机的类型、成因及重建路径

摘 要 不同程度的家校冲突是当前家校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家校冲突折射的问题根源是家校之间的信任危机。通过对家校冲突中典型投诉案例的分析发现,家校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道德性信任危机、情感性信任危机和程

探索 | 新时代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失范与重建研究

摘 要 家庭在道德教育中应扮演道德启蒙者、生活陪伴者、学校合作者三种角色。当代道德教育中出现了诸如家庭缺位德育启蒙角色、消极扮演道德情感角色、掣肘学校德育等角色失范问题,亟待家庭道德教育角色的重建。这

话题 | 家庭变革与新家庭教育

摘 要 我国家庭教育处于重要的转型发展期。中国自古注重以家为本,具有注重家教家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突显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文化本质,明确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弘扬

话题 | 推进家风校风民风建设 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摘 要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以家风建设为基础,开展校风和民风建设,构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为了破解家庭、学校、社

话题 | 传统优秀家训的德育意蕴及其传承

摘 要 家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家庭(族)长辈对后辈子孙的劝勉、训诫、教诲之言,反映了长辈对后辈的价值期许与规范要求。传统家训的内容主要有修身、齐家、治学、处事等事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讲堂 | 一半烟火一半诗

李红,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注册高级礼仪讲师,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父母学堂》栏目特约教育专家%本文系作者根据2022年12月21日在“中国德育·明德讲堂”所作的讲座整理而成。各位专家、老师、家长朋友

样本 | 区域中小学家校关系的困境与破解

良好的家校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改善家校关系失调、不和谐等问题,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创建家校共育组织机构,搭建区域、学校互动平台,创设“1+N”多元课程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

样本 | 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充分显示出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价值与意义。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小学在传承“三香”文化的基

样本 | 农村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个性化实践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两个重要环境,只有双方协调一致、同向前行,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然而,现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亲子关系疏远、家校育人理念不统一等问题。为改变家校协同育人的不利局面,成都市新

样本 | 家庭教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2022年1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出:中小学、幼儿园应当根据家长的需求,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成都市新都区大丰中学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

样本 | 提升亲子沟通成效的校本实践

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多元化,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理念滞后的家长占有较大比例。多年来,学校注意到家校沟通存在问题,仔细分析又都聚焦到亲子沟通问题上。为此,

样本 | 创立“伙伴育苗会”,构建家园共育机制

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以政策为导向,通过调研、征询和园本实践,在家园共育中积累了成功经验,形成了富有园本特色的家园共育模式,构建了家园共育机制。在探索机制到机制运行成熟的过程中,我园始终坚持“伙伴育苗

第一线 | 基于低段儿童有效陪伴的调查和策略研究

陪伴不仅仅是身体陪同,更是全心全意、倾情投入、身心合一。陪伴,不是陪着,不是看管,不是说教和斥责,而是爱与关注。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家长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有效的陪伴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那么,家长陪

第一线 | 浅议活动型课堂设计的几对矛盾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在活动型课堂的设计中一定要清楚本节课的“情”“理”分别在何处、学生的“疑”在何处,既不能“泛情”而“失理”,失去了高中政治课的理论深度和理性认同,也不能总是用“正面形象”刻意回避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