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去”与“迎来”:扎紧家校协同育人的纽带

作者: 曾祥琼 陈明旻 张娟

“送去”与“迎来”:扎紧家校协同育人的纽带0

量身定制“送”出去,为无数家庭“送”去了学校的办学理念,“送”去了互帮互助的真挚盟友,“送”去了具体实操的任务清单;盛情邀约“迎”进来,“迎”来了学校多元治理的全新格局,“迎”来了融合育人的全新面貌,“迎”来了共护成长的全新气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既明晰了家校双方实施教育的不同使命和责任,也赋予家校协同育人以强力保障和巨大空间,标志着家校协同育人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家庭和学校作为两个全然不同的育人场域,很容易在育人过程中各自为政,造成育人力量的消减、育人效果的折损。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秉持“迎来送往”的家校协同育人理念,以量身定制“送”出去和热情邀约“迎”进来的双重维度,构建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六大举措,促使家校携手,扎紧共育纽带。

一、量身定制“送”出去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不应泛泛而谈,而应该量身定制、按需提供。经调查,我校学生多为“迁二代”,主要分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和失地农民拆迁子女两种类型,这两类家庭都亟须重构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为此,我校从学校、班级、学生三个层面,为家长制定了综合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学校层面,通过“星爸星妈成长营”提升家长育人水平;班级层面,通过“星星点灯家长汇”促进家庭间互帮互助;学生层面,通过“点亮星娃星指南”给予亲子互动个性指导。

(一)“星爸星妈成长营”

“星爸星妈成长营”其实质就是家长学校,我校根据家长的真实需求,构建了“同心同行家长成长课程”。“同心课程”的目标是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改变家长的育人观念;“同行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案例剖析、活动体验为育人过程提供科学方法和实操工具。课程包括12个必修模块和4个选修板块。必修模块包含12类主题课程(见图1),分散在12个月中的特定时间节点实施。必修课程采取视频课和线下课相结合的形式,供家长学习。

选修板块包括“电影放映日、问题沙龙、亲子活动和好书共读”四类特色活动课程,分别以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每季一次、每学期一本的节奏,在不同家长群体中分主题推进。

“同心同行家长成长课程”向广大家长输送了科学的育儿观念和方法,更输出了学校“启明教育”的价值文化,让家庭和学校观念一致、立场统一,为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星星点灯家长汇”

除了学校层面,各班也积极发挥班集体的凝聚作用,寻找协同育人的突破口。各班把居住在临近小区的家庭集结成育儿同盟——“星星点灯家长汇”,家长小组汇集在一起,从三个维度进行互帮互助。一是经验共享,利用每月一次由班主任列席的同盟会议或家门互串、家长互换等形式,让优秀家长分享育儿经验,带动弱势家长,促进班级家长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问题共商,每当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或亲子关系出现危机时,同盟家庭便会出谋划策,一起来破解问题。三是活动共行,育儿同盟适时举行一些民主生活和特色活动,增进亲子和邻里关系。依托“星星点灯家长汇”,孩子们也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一方舞台,他们可以策划召开家庭联席会议,宣读并请家长审议自己的“一家之规”小提案,审议通过的家规由家庭互助联盟相互监督实施。这种共商共议的民主生活让孩子们的心声得以大胆表露,也让家长们的要求通过合理的程序得到落实,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和谐家风就这样形成了。

(三)“点亮星娃星指南”

“点亮星娃星指南”是指我校的家庭教育任务清单,该任务清单包含了“画像建议区”和“打卡实践区”两个部分。每学期初,我校都会向家长提供孩子的心理健康分析报告和成长评估报告,报告中详细呈现了孩子的心理问题指数、“五育雷达”以及自我评价情况。根据报告,教师会指导家长从闪光点、敏感点、情绪风格等方面为孩子进行画像,提出亲子交流的注意事项和建议。任务清单中的“打卡实践区”包含共性任务和个性任务两个层面。共性任务诸如家长“每日三问”(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今天哪位老师的课最让你印象深刻?今天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就是我校倡导的全校家长的共性行为。家长“每月打卡”则是各个家庭针对自家孩子具体情况制定的个性化家庭任务,比如带孩子进一次馆、和孩子出一次游、和孩子一起评价近期对方的优缺点、给孩子一天“当家权”等。这些任务均设置了日常打卡和心得记录功能,供学校监督和表彰优秀的亲子互动行为。

二、盛情邀约“迎”进来

北星小学始终保持开放与接纳的姿态,真诚欢迎家长走进学校成为校园治理的帮手、课程育人的补充、孩子成长学习的亲历者。我们开辟了具有北星特色的“星光家园”“星爸星妈开讲啦”和“星娃成长第一线”三大共育平台。

(一)“星光家园”

“星光家园”是学校家委会的常务理事机构,由家委会遴选的全职妈妈轮流执守,其主要职责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参与决策、保障权益。每月初,校务委员会上总能看到“星光家园”的家长代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身影,他们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三只眼”,推动了食堂餐盘改革、课程优化迭代等多方面的工作。二是畅通渠道、化解矛盾。平日里,“星光家园”的家长代表们总是忙着采用多种渠道——邮箱、信箱、热线电话等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及时答疑解惑,化解了矛盾,减少了舆情。三是广泛宣传,获取信任。每当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时,“星光家园”的家长代表以志愿者身份全程参与,将学校活动的盛况向四面传播,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看见学校为孩子成长所做的各项努力。

(二)“星爸星妈开讲啦”

“星爸星妈开讲啦”是学校设立的“班—校”两级家长讲堂。班级讲堂两周一次,根据家长的职业特点和爱好特长开发课程,完成授课。校级讲坛每月一次,遴选班级讲堂中的优质课,录制视频,全校播送。现今,我校已收录了《托尼叔叔的美发课堂》《护士阿姨急救站》《军人爸爸讲党史》《爷爷奶奶建大棚》等上百节家长讲堂资源,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给学生以职业启蒙,体现了课程育人的生活化特点。尤其是我们家校合力开发的劳动教育课程,荣获了四川省立德树人典型案例一等奖。

(三)“星娃成长第一线”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强调,家长走进课堂的目的不是成为旁观者和审视者,而是亲临成长的第一线,亲身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之中,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因此,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学校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探究问题、一起汇报交流、一起登台表演,亲历孩子学习的真实发生,积累孩子学习辅导的经验。对于一些校内特色活动更是邀请家长全程参与,比如一年级的进学仪式、二年级的入队仪式、四年级的成长仪式、六年级的志学仪式等,都是将家长和孩子作为活动主体,通过浓墨重彩的仪式活动唤醒家长的角色认识,激发情感共鸣,增强责任意识。

三、家校协同育人的成效

家校协同育人的六大举措让学校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爱上学习、家长善于引导、教师精于教学的协同共育局面悄然形成。

(一)办学满意度持续走高

在“迎来送往”协同育人理念的支持下,我校将以往碎片化的家校合作方式发展为整体化、序列化的六大举措。这些举措不仅实实在在改善了家长的育人效果,也使得他们对学校的认可度明显提高。此外,这些举措也在区域内辐射推广,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力,为学校赢得了口碑。

(二)学生素养明显变化

通过家校协同育人,我们摸清了每个学生的情况,为因材施教提供了鲜活的“一手资料”,这也推动了学校开发出更全面的课程,为全校学生提供更适配的教育。同时,有了家长和学校的通力配合,学生的成长获得了更及时、更全面的关注。

(三)教师综合素养提升

学校教师对家校协同育人行动的躬耕实践,使自身的育人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全校教师积极学习和实践,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反思研究能力,使教学能力日臻艺术化、人性化,推动了教育科研与教学能力的同步发展。

量身定制“送”出去,为无数家庭“送”去了学校的办学理念,“送”去了互帮互助的真挚盟友,“送”去了具体实操的任务清单;盛情邀约“迎”进来,“迎”来了学校多元治理的全新格局,“迎”来了融合育人的全新面貌,“迎”来了共护成长的全新气象。在这一送一迎、一进一出之中,我们所期盼的新型家校关系有了基本雏形,我们盼望在全社会形成的和谐家风有了坚实依靠。在“迎来送往”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我校家校连接的纽带更紧密,家校育人的合力与日俱增,孩子的健康成长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曾祥琼,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校长;陈明旻,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德育副主任;张娟,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德育主任】

责任编辑︱赵 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