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时空寻径

作者: 侯晶晶

高校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时空寻径0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的新的重要决策部署,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化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系统性、整体性更强,内容也更丰富。本期话题聚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 从根本上破解高校思政课堂沉默化与师生关系“观演”化问题,须探寻生活化思政对策。在时间维度,有些工科大学生课程学习生活“重当下轻连续”,难以生成实践家国情怀所需的专业智慧。针对“长期闲适”现象的三重成因,高校需应对大学生深受中学标准化考试形塑的学习习惯,引导其赓续不断自胜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重视教师的身教与对话引领。在空间维度,本硕博在科研生活共同体中具有层级性,陷入“被放逐”困境不利于工科本科生形成科研报国志。针对该现象在教师侧的三重诱因,高校应帮助更多教师深刻理解学生过优质学术生活的双维重要性,合理减轻时间焦虑,通过同侪合作机制有效指导本科生科研,处理好学生层级性与分配正义的关系。在关系维度,高校宜应进一步倡导残健大学生亚群体“更加注重融合发展”,以马克思主义解放观为指引更好地推进高校融合教育的招生与培养工作,弥合阶层固化生活经验与实践家国情怀之间的落差,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及共同富裕。

关键词 生活化思政教育;时间分析;空间分析;融合教育;分配正义

作者简介 侯晶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子、孟子等原儒思想家高度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与使人成人之自我实现的完善与超越功能。[1]我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赋予了传统教育理念以更加丰富系统的现代意蕴,并高度重视思政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阐述了学习政治学的重要性,并认为理想的学习者是罗格斯较发达的成年人。当今,除了高校少年班的学生,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强调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2]。这是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做出的新的重要部署,“融入日常生活”的新思路对学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期待、提供了新进路。

在思政工作体系中,高校的重要作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3]关于重视程度,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大思政都非常重视。关于适应的情况,很多高校力争做到“三个适应”——适应新时代特征、适应现实生活和适应大学生成长,让大学生用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直观、全面、深刻地体验和感悟蕴含在身边文化资源中的中国共产党故事、改革开放故事,特别是新时代故事,从而不断坚定四个自信”[4]。关于“做得好不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大思政教育效果近年来不断增强,同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融入日常生活”方面存在着提升空间。

一、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成长空间与既有对策分析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好不好”,即效果之问,以及怎样做得更好,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自觉通过科研参与回答时代之问,探寻需要优化效果的着力点。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政教育需继续提升有效性,目前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师生关系从教学关系转变为“观演关系”等问题,“教师变成了表演者,讲台变成了舞台,学生则成为台下观众”。[5]“实证研究表明,相较于其他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高校思政课往往更容易出现‘课堂沉默’。”[6]外部意识形态及错误思潮的冲击,客观上会削弱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认同。为了应对此现象,很多教师尽力构建课堂“主流意见气候”以掌控课堂舆论导向。但是,该“普遍做法”容易简化为“制造”认同的过程,衍生更多的沉默。对“课堂沉默”类型的梳理表明,学生逐渐成为课堂上的主动方,沉默是其以特殊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7]除了对高校课堂的微观研究,还有学者进行了涵盖更多高校、涉及部门协同的中观研究,发现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在“专业能力、协同效能、教材建设、思政教育与业务融入、创新活力”五方面与上级要求之间存在差距。[8]

对此,有学者纵向研究了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9]有学者横向探讨了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10]有学者认为在两者的一体化建设中,专业思政应成为主要着力点,应自觉促成“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并论述了其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四重逻辑——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现实需要,“课程、专业、学科”之内在关联,以及完善“三全育人”格局。[11]隐性思政路径对纵横交织的显性思政的互补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有学者主张构建显性隐性教育协同的闭路回环实施模式,以“顶层设计——标准执行——独立评价——反馈评估——保障改进”的机制为实现途径,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2]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思路有助于破解有些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理念重理论轻实践、设计重教案轻学生、组织重主导轻主体、形式重参观轻参与、评价重结果轻过程”[13]等失衡现象。

面对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期待,高校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地提质增效,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教育战略之需、大学高质量建设之需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之需。笔者认为,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融入日常生活”的方针强化完整的“生活思政”理念,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回应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质量的新期待。为此,需重视从其逻辑起点——大学生的生活,尤其是学术生活开始探究,结合典型案例,诊断原因,探寻提质增效的优化路径。“无论带着什么目的进入大学,教师要实现理想,学生要达成目的,都必须对学问产生热情,最终服膺于学问的要求。学问旨趣是大学专业生活的首则规训。”[14]可见,学术生活是大学生生活具有特质性的组成部分,亦是探讨大学生生活思政的适切起点。笔者认为,应从时间、空间、关系三个重要维度更好地回答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大问题。

二、时间维度:指导大学生妥善协调课程生活的当下性与持续性

时间、空间是通过思辨考察与把握事物的根本维度。而“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思辨研究提供必要的第一手材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搜集资料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15]鉴于思政教育研究工科长期以来较为薄弱的研究现状,以及工科人才培养对国计民生、科技安全的独特重要作用,笔者访谈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双一流”工科高校‍‍研究生,发现了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揭示了大学生忽视学术生活连续性不利于回答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一)“长期闲适者”课程学习生活“重当下轻连续”之典例画像

受访工科硕士研究生KMSE①向笔者叙述:“‍后悔本科‍‍学习不够专注,专业基础未夯实,到研一研二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创新时,感到‍‍捉襟见肘,压力较大,也很担心将来求职就业还要为此付出代价。”此类案例显示,有些工科大学生倚靠短期记忆、‍‍快速提取、准确复现方面的突出能力,平时‍‍课程学习中“悠哉悠哉”,期末考试前三五好友分头搜寻共享往年试卷等“关键资料”,针对性与功利性很强地互助刷题,期末95分左右的高分唾手可得,还令其他同学羡慕仿效。笔者将大学生学术生活“重当下轻持续”的表征概括为:‍“闲适一学期,攻关一下午,觅得往年卷,‍‍照样九十五。”‍‍学术生活既有当下性,更有连续性。后者是指学术积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并对未来的学业发展或基于学术能力的职场表现具有持续的、长期的影响。大学生忽视学术生活连续性的现象不利于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的绝对不是‍‍短视的人、敷衍的人,也不是考试高手,而是具有家国情怀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家国情怀,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和‍‍一种意识,还需要落实为扎实的能力与通达的智慧。在本科阶段运用小聪明,必然阻碍生成真正的专业智慧。‍“智慧是一种正确行动并使事物朝正确的方向变化发展的实践能力,能根据事情的特殊性做出正确的决断与反应”。[16]专业智慧是科研创新与报国的一种基础素养,是较好实现学术生活连续性的前提。

(二)评价方式、文化传承、师生关系维度之原因分析

大学生过于重视学术生活的当下性,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学六年标准化考试的高频率、高利害、‍‍高精度(一般为百分制)三重特点易产生三种后果:‍‍高频率易导致众多学生对外在学习动机的依赖;高利害易导致学生与考试挂钩的班级、位次等‍‍身份标签的过度自指性关心;高精度易使学生陷入在意一分、半分的格局窄化,难以养成‍‍“浩然之气”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二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未能很好地赓续中华优秀文化血脉。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文言文学习资料在中学六年语文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然而,很多学生‍‍并未能‍借此做到很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而是仅仅将其作为文言文标准化训练的材料,以应试取向对待这些‍‍重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参透各种答题方法力争斩获高‍分,进行的是“买椟还珠”式的学习。‍‍三是在“双减”之前的高考指挥棒下成长起来的本科生,中学学业生活是由教师高度主导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自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进入大学后,他们如对此缺乏反思,则容易出现在学术生活维度“重当下轻持续”的现象。

(三)课程生活当下性与连续性相谐之对策寻径

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学术生活“重当下轻持续”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其一,本科阶段教育评价所隐含的思政教育作用亟待得到更多的重视。首先,本科阶段减少高频结果评价是明智的,但可结合目前‍‍日渐普遍的智能教学手段,适当融入过程性评价,以助大学生养成‍‍日常的深度学习习惯,主动探求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创新夯实基础。其次,低利害教育结果评价有补考、重修、再补考制度托底,这是国内外大学的普遍做法,善用之下,大学评价导向应‍‍不同于高中的标准化‍‍评价风格。‍大学阶段的评价既要注重确定性、基础性、理论性,也要注重灵活性、创造性、实践性。‍评价的适切导向与难度能够适当倒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和学业责任感,有助于满足过好连续的学术生活的需要,处理好学术生活的当下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如果本科教育评价‍‍总体延续标准化风格,甚至‍直接沿用往年试卷的很多‍‍相似题型、具体内容,则易使本科生觉得驾轻就熟,‍‍在轻视评价的同时,放松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要求。再次,至少部分课程可以考虑采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等第制取代‍在当代区分度日显过于细致的百分制。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问世与成熟,人类在复现微观知识、具体技能等方面的可替代性正在不断加深。评价计分方式应有意识地呵护大学生的战略思维、道德情感和创造性,才有利于将我国的科技安全长期置于无虞之境。‍‍

其二,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生读书社团等‍,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赓续自强不息、不断自胜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帮助未来的高端创新人才认识到学业、事业事关保障国家科技安全,努力将“小我”提升至“大我”,夯实自身德才基础,使之更好地“配位”,增加将来科研深造或就业创业的成功概率。提高自我修为,是仁者自爱、着眼长远的一种基本方式。[17]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对学业的热爱并持续求索。这既是培养大学生个体应有素养的前提,也是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体现“泛爱众”情怀的能力生成路径。

其三,重视教师的身教与对话引领。如果任由本科生自己发现“重当下轻连续”的问题,可能会为时已晚,错过夯实专业基础的黄金时段。这就需要有教师为学生们分析过于注重当下性的学术生活态度隐藏的弊端。‍‍本科生往往难以‍从学术生活连续性角度理解持续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远离小机巧。小机巧当下看似有利无害,长久而言会压低学术升限,降低职场幸福感。‍‍本科生总体上处于学术高山的山脚处,教师则在山腰以上,能洞察学生较为完整的‍‍学术发展之路及其学术生活连续性的潜在而真实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身教与对话引领及时培养学生学问的旨趣和创造的志趣,以便在强大内在动力支撑下行稳致远;‍‍否则,‍至多只能斩获短期小胜,而难以通过长期积累获得有重大意义的决定性胜利。其中有些胜利对于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确保科技安全以及综合国力的国际地位至关重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