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 陈志兴 万伟丽摘 要 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是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更是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通过完善思政课课程标准、统筹规划思政课教材内容、夯实教材建设机制等路径来突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
作者简介 陈志兴,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万伟丽,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对于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快构建高校政治工作体系”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目标。[2]久久为功,止于至善。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为建设思政“金课”添砖加瓦,做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前沿性问题。从学科发展角度看,是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是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3]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秉持顶层设计理念;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是连接师生、贯穿思政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既涵盖了思政课课程标准建设,也涵盖了思政课教材内容建设,要求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的高度契合。所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当前,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构想,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存在目标层次模糊不清、内容重复混乱等问题,阻碍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也束缚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着重“补短板”才能实现“长发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完善思政课教材课程标准,联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加强思政课教材建设,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且科学管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道路,为深化思政课一体化进程奠定理论基础,也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质量思政课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进行工作部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也印发一系列通知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首要条件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合理分配不同学段教学目标。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导致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整体设计不够、内容分散等问题凸显;而且,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思政课教学与立德树人存在“两张皮”现象,降低了思政课育人的效果,未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4]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有利于打造跨学段思政课共同体,提高思政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成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作为培养青少年德育素质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大中小学德育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教材设计不符合各学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唯分数论”等问题,尤其在初、高中阶段,思政课被片面地看作普通课程,将分数的高低作为德育的评价结果,缺乏人文性,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动作用,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以各学段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编写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材内容,制定大中小学连贯的教学方案,有利于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德育因素,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储备力量。
二、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
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经过发展,在内容上、课本名称上都更加贴切教学的思想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标准差异性未落实,教学目标承接性断裂
1.不同学段课程标准一体化存在“堵点”
在我国,思政课课程标准对于思政课教材的修订、编写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连贯性能为“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擘画蓝图。当前,中、小学思政课都具有规模化、模块化的课程标准,例如,2017年,小学学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出台;2012年,初中学段《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2017年,高中学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最新版课标出台,并在十年前就已经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2003年版)》,为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修订、编写提供了依据。理论上,大学思政课教材规划虽然有建设方案,但实际上,由于缺乏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思政课课程标准,造成大学思政课教材改革缺少确立依据,无法做到与中、小学学段思政课课程标准有效衔接,这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堵点”。
2.不同学段教学目标过于笼统
一方面,由于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教学目标要求缺乏统一规定,各学段教师只能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做出大致的教学设计,使得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缺乏精准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概述凝练度高,且相邻学段教学目标几乎一致,难以保障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例如,初、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都要求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初、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不同,教师只能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不同学段的教学设计,难以把握不同学段教材衔接的科学性。
(二)教材内容重复,话语体系缺乏活力
1.内容存在低效重复现象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老问题”。重复部分分为必要重复和低效重复。必要重复是指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在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等重大主题时存在的交叉部分,这也是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衔接的契合点。低效重复是指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存在实质内容相似和语义简单重复。这里所说的重复是指低效重复。从纵向看,不同学段之间思政课教材实质内容重复较多。例如,高中课本必修三《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大学思政课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较多原文重复部分。这种“低效重复”不仅不能让学生明白深层次的原理性问题,且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亦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导致背诵和运用本末倒置。从横向看,同一学段不同思政课教材之间语义简单重复较多。尤其是在大学阶段,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现象较为突出。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应部分存在论证材料的简单重复。总的来说,思政课教材跨学段间存在一些壁垒,未形成有机整体。
2.内容修订缺乏时代性与人文性
在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具有政治导向,需与时俱进。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修订牵涉面较大,需要一定的周期,有时时事热点未能及时融入教材,同一时事热点跨学段承续性也不足,未能从静态的思政课教材内容中展现不同学段间动态的递进关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主渠道,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体现人文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未分别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整合,以至于“知识倒挂”问题存在于各学段中。例如,小学生感性思维活跃,本应该以启蒙式教育为主,但课本中有关知识点的插图较少;中学生理性思维有所发展,本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德育,但课本中纯理论知识偏多;高校学生认知能力逐渐走向成熟,本应该多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方式教育学生,但教材内容很少附有时事热点的链接。
3.教材话语体系缺乏活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6]思政课教材话语以学生认知发展特征为出发点,整合与思政课有关的理论材料,实现“进教材、进头脑”。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存在话语体系认识不明确、教材话语体系缺乏活力、未贴合不同学段学生生活实际等问题,使得教材话语孤立存在于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中。其一,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话语定位不明确,将各学段思政课教材话语与理论话语等同起来,忽略思政课教材话语的有效性。例如,高中思政课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和大学思政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和原理过于理论化,没有运用生活案例融入知识点,学生未能“知其所以然”。其二,思政课教材话语未体现由浅入深的渐进性。跨学段间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表述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语言,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同学段之间话语体系未体现逐阶递升。总之,思政课教材话语创新性和张力不足,束缚了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发展。
(三)教材建设存在壁垒,学段分割严重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材建设的重点是解决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效率,打破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建设壁垒,要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管理者、编写者、教育者、研究者的联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思政课教材相关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教材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但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还面临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协同管理机制。当前,党中央出台多个文件将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推向高潮,但具体到各省份、各学校单位却出现松懈怠慢的现象,影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效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需要不同学段相关部门和组织相互配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在各学段有相对应的领导组织进行管理,但缺乏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统一起来的组织领导机构,使得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晰、协同管理成效不显著。另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的管理者、编写者、教育者、研究者之间自成体系,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队伍“各自为战”的局面凸显。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编、审、用、研的标准和程序不明确,究其根本是不同学段教材管理缺乏沟通交流,使得教材的统筹规划和相互衔接难以实现。
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突破路径
为使思政课教材政治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需探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抓住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这个“牛鼻子”。
(一)完善思政课课程标准体系,建构一体化学段目标
1.学段承接,要素承续
课程标准是优化课程内容、确立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联通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是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从完整性角度看,中、小学都有具体的思政课课程标准,但高校没有成体系的思政课课程标准,这限制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因此,要实现课程标准的衔接有序,亟须补齐高校思政课课程标准,做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有据可依。从整合性角度看,基于各学段思政课教材课程标准修订步调不一的现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编制要树立整体性思维,强化大局意识,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特点承接并耦合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法治”相关知识时,思政课教师要明确在小学阶段,以启蒙学生的法治意识为主;中学阶段,以运用法治思维判断是非为主;大学阶段,以培养学生懂法守法用法的实践能力为主,打破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标准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