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探索
作者: 梁艳华摘 要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三全育人”视阈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践中仍然面临着育人主体资源不对称不协调、育人时间衔接不连续不贯通、育人空间场域不全面不平衡等现实困境。破解这些问题,应统筹好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实现育人主体全员化参与;贯穿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育人时间全过程衔接;布局学校家庭社会场域,实现育人空间全方位融通。
关键词 “三全育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梁艳华,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1]。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与“三全育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共生性。“‘三全育人’中的‘全’强调的是在人员、时间、空间、内容上无懈怠、无空档、无死角、无遗漏,协同合作、同心同向,形成一体化合力。”[2] “三全育人”是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方面融合一体化协同育人的理念。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协同形成整体优化的育人合力,达到“1+1+1>3”的效果。“三全育人”是理念、是指导思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策略、是实施载体,两者是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三全育人”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主体、时间、空间之间的相互协同机制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因此,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审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更有助于破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困境,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三全育人”视阈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已成为教育热点,但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主体资源不对称不协调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只有充分发挥合力,才能有效进行资源的整合。
从全员育人的要素统筹来看,部分主体参与不够、发力不足。学校在协同育人中承担着主导作用,但是学校在全员参与育人的过程中,经常演变为只有德育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参与其中,而其他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对学校育人的参与度较低,甚至空缺。家庭、家长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所学校、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承担着第一主体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素养的现象依然不少,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关注关心相对缺乏。同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能力条件等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从全员育人的组织运行来看,存在主体耦合不协同、资源分配不共享的问题。现实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往往沟通不顺畅、合作不流畅。学校与家庭之间缺少及时沟通、缺乏共同关注,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延迟发现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将协同育人纳入必要的考评、考核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中,缺少统一的资源调配、资源协调与资源共享, 各自为政。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时间衔接不连续不贯通
“三全育人”视阈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旨归。协同育人需要贯穿于学生的入学、毕业、节假日、寒暑假等不同时段中,需要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需要贯穿于学生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中。
协同育人时间衔接不力。在学校教育中,当前绝大部分学校的工作时域范围通常是学生入学至毕业离校,在寒暑假、节假日等学生在家时间,学校认为教育就是家长的事了。而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对子女关心教育不多,甚至出现节假日是孩子的“手机日” “电视日”等情况,殊不知家庭教育正是在时常、在日常发挥潜移默化的道德启蒙作用的。社会教育关注点集中在关键时间点、重大节假日,日常的服务功能发挥较少,没有建立起全过程的育人质量监测机制。
协同育人链条不够完整。学校教育主要关注学生当前时段的学习和发展,尚未从生命周期视角、终身教育视角系统谋划育人工作。一些家长往往抱着“教育是学校的事”的想法,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没事了。而社会教育在开放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方面往往陷入想参与又不够主动、想介入又不够有力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境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没有建立全过程对接协同的育人链条,这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对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建立就容易造成脱节断层。
(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空间场域不全面不平衡
全方位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理念中蕴含的载体方法要素,涉及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等多个维度,不同的维度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均处于不同层次、面临不同问题、依循不同逻辑。[3]
在育人手段维度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重“看得见”的显性教育,轻“看不见”的隐性教育。学校更注重课内教育、注重升学情况,忽略课外活动、忽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现实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社会更注重线下教育成效,但是在线上网络环境育人阵地方面还缺乏监管,还需要着重净化育人环境。三者的育人手段“不相为谋”,没有全方位、全场域协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育人机制维度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存在缺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各职能部门之间只有相互协同,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产生“1+1+1>3”的育人效果。然而在实际育人过程中,学校教育存在校内各部门各行其道的现象,而家庭教育过于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实践应用,社会教育没有充分发挥育人服务功能。三者未能达成有机联动,育人内容单一,育人形式重复,育人场域分离,无法产生良好的教育合力实效。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协同是系统通过协调和合作实现自组织的过程。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其落脚点同样在于要探究家校社之间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实现协同育人。”[4]在“三全育人”的理论指导与方向指引下,应努力探索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统筹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实现协同育人主体全员化参与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主体的全员化参与,需要全面统筹,才能破解主体资源不对称不协调问题。
梳理全员育人各要素,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主体“全发力”。应根据“三全育人”中“全员”的内容含义与构成要素,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挖掘协同育人主体,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发力的局面。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育人中来,形成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学校育人队伍。家庭要切实履行教育责任,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向上向善的家庭文化,促进孩子成长成才。家长自身也要加强家庭教育知识学习,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社会要有效服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给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向学校提供必要的资源和适合的环境。只有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全员育人要素,才能实现育人主体“全发力”。
构建全员育人组织机制,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主体“全互动”。这需要破解学校教育“一家独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头缺失”的局面。社会教育要切实发挥服务功能,主动加强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统一调配资源,促进各领域、各类型、各层次的育人主体多向联动。学校教育要将协同育人纳入整体发展规划、纳入学生培养体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指标,联动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到学生成长中来,形成育人主体沟通顺畅、合作流畅的局面。
(二)贯穿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协同育人时间全过程衔接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全过程衔接就是协同育人贯穿学生成长成才、贯穿学校终身教育全过程。
实施全过程育人质量监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全覆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需要系统把握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实现横向协同育人对象和纵向协同育人时域的“全衔接”。横向协同育人对象上,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要树立大中小一体化理念,全面重视各个学段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社会教育还要平衡农村与城镇的教育资源,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学生群体。纵向协同育人时域上,学校、家庭、社会要将协同育人融入学生在校学习、非在校学习时间全周期、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工作时域要延伸至学生毕业后,家庭教育要杜绝节假日、寒暑假的“手机日” “电视日”的现象,社会教育要建立全过程育人质量监测。三者要注重不同学业层次、不同学业背景学生群体的差异,有效实现协同育人的“全覆盖”。
建立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全链条”。微观上,建立学生个体发展的“全链条”。学校从生命周期视角对在校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毕业后的成长发展。家庭要陪伴个体的成长发展,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要为家庭、学校育人提供服务。三者共同协作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宏观上,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全链条”。三者之间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新时代新人这一共同目标,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全过程协同、无缝对接的“一条龙”育人链条。
(三)布局学校家庭社会场域,实现协同育人空间全方位融通
要布局好学校家庭社会各场域,重视育人手段的“志同道合”和加强育人机制的“强强联合”。
重视育人手段的“志同道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全场域”融合。学校家庭社会要把线下阵地与线上场域、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要采用一生一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注重学习成绩。社会除了注重线下育人环境的净化,也要注重网络场域的监管。三者在育人手段上要互通有无,让学生学在学校、学在家庭、学在元宇宙、学在网络空间、学在天地间,以“全场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育人机制的“强强联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全方位”融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需要三者的“强强联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产生“非加性效应”。家庭要主动支持学校教育,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学校要加强内部各部门的协同育人,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通,以专业视角和专业优势对家庭和社会开展育人方面的指导服务,使家庭和社会以主体责任的地位和支持服务的角色参与到协同育人的格局中来”[5]。社会要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加强支持力度,定期联合家庭、学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社会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三者有机联动,才能实现协同育人内容、育人形式、育人场域的全面平衡发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全方位”融通。
综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教育改革所趋,是社会进步所需,是人的全面发展所驱。在“三全育人”的视阈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需要全员主体参与、全过程时间衔接、全方位空间融合,才能产生联动的效果,才能构建适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教育生态体系,才能更好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丁丹.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探赜:机理、问题与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0(6):119-123.
[3]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4]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5):82-90.
[5]程豪,李家成.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33-42.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