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家校共育能力的“三亲”路径

作者: 戴秀芬 张晓丹 袁婷丽

新时代提升家校共育能力的“三亲”路径0

鉴于家校共育内容流于表面、家长动力不足、范例参考较少的现状,近年来,杭州市袁浦小学积极探索协同共育理念下“三亲”家庭教育能力培养的新路径,以改良教育生态。学校通过“个性化家访” “自助式培训” “过程性评价”三条路径激发、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家校共育,形成育人合力,强化共育成效,为家校共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亲进型”沟通

学校一直延续着 “百师进千家”的家访传统,让一线教师走进千家万户,通过“个性化家访”的方式找出家庭教育问题所在,并跟进指导家长对这些问题予以正视和修正,其具体执行基于“三个一”原则和方法。

一份个性化家访单。教师借助一份个性化家访单,以任务清单的形式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家庭,便于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学校指导教师通过前期的调研,掌握被访家庭的情况,了解被访家庭想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纾解家长关心的学生教育难题。

一套个性化成长档案。学校在个性化家访的基础上,跟进学生成长全过程,为家长提供专业化指导,同时制定《美善少年成长手册》,将学生的成长立体式呈现出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变化,走进学生的内心,在有需要时迅速有效地定制成长方案。

一本个性化家访手记。“一班一册”的《小金鲤家访手记》,记录着学生在家庭中的各种表现、家访情况以及特殊情况,方便任课老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况及其家庭状况。尤其是在学生出现情绪起伏、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生活困难等情况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家访手记寻找切口,找到问题的症结,以便及时开展疏导并实施长效指导。

二、“亲近型”指导

“亲近型”指导是学校开创的一种新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学校为了改进教育生态,通过草根专家进社区的形式进行调研,了解家长关于家校共育与亲子沟通方面的诉求,再组织骨干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它通过全程覆盖各年龄段的学生,全面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学习,全域联动家校社力量,有效改善了学校的家庭教育生态。

(一)学习内容全面自主

草根专家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专题分享,在家长课堂提前预告,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针对性学习。“亲近型”指导以分享有借鉴意义的案例为切入点,致力使学习内容更加自主灵活,有针对性、呈序列化。学校打破传统的“家长会”模式,不受场地限制、不受内容拘束、不受时间影响,更加直观有效地深入区域家庭内,让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落在了实处。

(二)学习对象全程覆盖

“亲近型”指导的参与对象为区域范围内的家长和即将入校的准家长,该方式对学习对象进行全面覆盖,家长辐射面变广,受众群体更加广泛,学习对象有序列、有梯度、有层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障家庭教育指导有效落实。

(三)草根专家全盘联动

1.家长讲师团,搭建亲子互动讲堂

亲子互动讲堂主要聚焦拓展服务,以家长自主报名的方式展开,家长可以选择生活技能、安全教育、职业认识、亲子交流等课程内容,丰富学校拓展性课程和家长学校课程。亲子大讲堂的开设,不仅能够让学校受益,设置更加丰富的拓展性课程,也能够让家长发挥所长,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安全等技能。

2.教师讲师团,创设亲子育儿讲堂

学校在亲子育儿讲堂中指向培养“基础辅助型”家长和“拓展延伸型”家长。基础辅助主要是指在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家长提供基础物质、情感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不同的生活学习辅助策略有助于家长定位自身在家庭辅助中的位置和能力,有效的方法指导也能够让家长在辅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参与感和获得感。除了基础辅助,学校还倡导每一位家长要为孩子拓展生活学习的机会,学校主要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进行亲子共学的实践、通过娱乐式的家庭活动进行知识的趣味拓展。

3.专家讲师团,暖心圆桌式沙龙

家长学校定期举行圆桌沙龙活动,与家长进行心贴心的恳谈。校级层面提前设定调查问卷、选定圆桌会谈主题、邀请专家或专家团队、形成圆桌沙龙模式;年级组层面由会长汇总“烦恼”清单、确定圆桌会谈主题、邀请专家、家长自主选择圆桌会谈内容并参与。这样的圆桌“会诊”使家长与孩子、教师、学校成为最佳合伙人,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为孩子成长赋能。

(四)学习效应全域联动

草根专家的分享联动学校、社区、家庭,保障了学习效应的全域联动。学习效应从学校出发,在社区中转,到家庭落定,再回馈到学校,形成了良性循环。学习效应呈闭环式循环、螺旋式上升态势,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与意义也因此有了保障。

三、“亲浸型”评价

学校积极开展“一点三圈”美丽家长评价,通过交互式、过程性评价形成家长成长的积极导向,激发家长成长的内驱力。

(一)中心点——架构评价组织

基于家校合作关系,以重新架构家委会人员组织和学校管理部门分工为“中心点”,学校通过完善评价组织,明确学校和家庭在评价体系中的站位和每位家长在体系中的职责,通过校长室、学生发展中心牵头进行校级核心家委会的架构。家长自主选择家委会职务、提出申请并创建团队,以最大化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增强家长对家校合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二)核心圈——核定评价项目

学校结合“美善少年评价体系”的运作经验,实施核定思美、习美、健美、创美四个层级和德智体美劳五个项目的“四层五项”式家校共育活动,从不同维度确立家长的辅助方向,建构起评价体系的核心圈,同时通过明确各项目的评价标准,巩固评价圈内核。家长围绕育人目标,积极开展美德传承、智慧分享活动,助力体育健体、美育熏陶、劳动教育,扎实推进家校协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支撑圈——明确评价标准

学校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到评价体系的各个环节,扩大家校共育的辐射面,并依据家长在思美、习美、健美、创美方面的参与积分,评选出相应的“四美家长”单项奖,“绽美家长”综合奖、班级团队奖和项目团队奖,以此激发家长争取获得不同奖项的动力,鼓励家长尝试不同项目的家校共育活动。此举极大地吸引和推动了每一位家长参与到家校共育中来,也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家长资源,助推家校共育形式更加丰富精彩。

(四)辐射圈——组织评价形式

评审人员由学校和家长两方面组成。校级评委主要由学生发展中心负责统筹,其他部门根据主负责部门的安排进行辅助,构成校方的核心评审人员。家长评审主要由家委会组织进行,进行层级式的数据统计、核验和评定工作,确保评定工作数据精准,评价工作全面细致。班级家委会通过对照“绽美家长”评价积分评定细则,对本班家长各层面的家校参与情况进行得分统计反馈,核定单项奖家长名单,评出与学校育人观念一致且具有榜样力量的十位“年度美丽家长”。家校共育方面的信息也会通过学校公众号和电子书的方式向外界广泛宣传,让公众对家校共育活动进行评价,从而督促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家校共育中来。

协同共育理念下“三亲”路径的探索,为家校共育的实践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亲进型”沟通充分触通了每一户家庭,实现了真实有效的“布点”;“亲近型”指导充分尊重家长家庭教育的需求,把专业的育儿分享辐射到更多的家庭,推进了全面多维的“连线”;“亲浸型”评价充分激发家长育儿成长的内驱力,达成了协同育人的“扩面”。未来,学校将牢记教育初心,依照家校成长的真实状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每一位学生全面成长创建更具深度、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生长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校园里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戴秀芬,浙江省杭州市袁浦小学德育副校长,中级教师;张晓丹,浙江省杭州市袁浦小学学生发展中心主任,中级教师;袁婷丽,浙江省杭州市袁浦小学大队辅导员,中级教师】

实习编辑︱迟倩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