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同学共做”,创建阳光家庭

作者: 陶洁 叶婷 谢晨宇

开展“同学共做”,创建阳光家庭0

杭州市政苑小学基于德育精品工程“红领巾梦想W城”开展育人系列活动,坚持开展“创建阳光家庭”亲情主题活动,以“三阶”为浸润支架, 构建基于素养的“同学共做”文化认同;以“三式”为行动链接,构建基于实践的“同学共做”项目体系;以“阳光家庭”创建为评价载体,搭建基于成长创造的“同学共做”项目评价。通过上述系列活动,让每个家庭充满阳光、传递温暖,有效促进家校的沟通和合作。

一、构建基于素养的

“同学共做”文化认同

让文化精神融入家校共育,就要促进学校文化与家庭教育文化相融合,以学校文化浸润、教育、引领家长,最终实现学校文化与家庭教育文化协同发展。

(一)设立阳光家庭资源补给站

在创建阳光家庭、开展“同学共做”系列活动时,为了使家庭教育文化和学校教育文化协同发展,家长需提升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为了助力家长关注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成长,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陪伴者和引领者,学校注重阳光家庭资源补给站资源建设。

社会公益资源补给。学校基于“一城三馆”课程,链接学校、家庭、场馆,指导亲子“同学共做”。一个场馆一个主题,学校联动高校及场馆,建立共建关系,依托专业团队开展指导,扩大家长和学生的知识面,给予家长专业的知识补给,更好地开展亲子“同学共做”实践活动。

网络在线资源补给。学校积极开辟线上“悦心坊”空间,引导家长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从不同角度提升家长的思考维度。学校定期开展在线直播亲子课程,在线上抛出话题,引导亲子互相探讨交流。班主任针对家长的发言进行及时点评,引导家长和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搭建阳光家庭能量充实坊

学校以赋能家长为目的,搭建多个能量坊,联动家校,推动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家长的成长,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提供引领与指导。

家长微课共享。学校邀请有特长和专业知识的家长为孩子们开展讲座,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学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的学习需求与分享意愿以及可提供的教育资源,确定每个月的讲座主题,并进行宣传推广。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主题申请并抢票进行现场聆听。家长微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小学堂里融入了大社会的各种知识,是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悦心沙龙分享。悦心沙龙由心理辅导站“悦心坊”牵头项目,定期召开主题沙龙活动,和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亲子“同学共做”经验分享。根据家长阶段性需求确定主题,家长在线报名进校参加活动,围绕主题开展讨论。通过家长沙龙让家校成为教育共同体,努力让家庭教育和学校保持一致,从而优化家庭教育,助力学生成长。

(三)创设阳光家庭育儿智慧库

家长参与阳光家庭“资源补给站”和“能量充实坊”项目活动后,积累了家庭教育经验和亲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学校将良好的家风案例集结起来,形成可操作性成果并进行推广,以惠及更多家长。学校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优秀成果推广和成功经验总结,为更多家长提供可借鉴的榜样。

“阳光成长”家书典藏。以一封家书的形式,与孩子探讨“读书的收获”“成长的意义”“爱的付出”等主题,倡导家长与孩子多多沟通。学校开展“聆听花开的声音——智慧家长一封家书”征集活动,由家长学校组织专家团队评出一、二、三等奖, 将获奖家书制作成精美的电子家书收录学校家属典藏库,定期推出家书典范促进智慧育儿经验交流。

“家学家风”视频集锦。学校结合育人理念打造家庭教育系列短片,邀请在家学、家风方面有特色的家庭,包括近年来的优秀毕业生家庭,从不同侧面向家长呈现对生活的热爱,诠释家庭教育的润物无声。好家学与好家风的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广泛传播,促进正能量在亲子“同学共做”中传播,奏响弘扬好家风的主旋律。

二、构建基于实践的“同学共做”项目体系

学校以“红领巾梦想W城”为引领,不断丰富亲子“同学共做”项目体系。学校联动学校、社区、网络等多方面资源,创建多元互通的自主实践体验项目,不断推动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家庭教育提供引领与指导。

(一)结合学科学习,进行“项目式”推进

学校利用“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开展亲子项目活动。各学科节日设立丰富多彩的个人和团队项目,亲子“同学共做”项目是最受孩子和父母关注的活动,推进了阳光家庭的创建。

同学共作。每个学科节日,学校都会根据当季学科节日主题,设立一个学习、观察、体验项目,抛出一个学习或实践的主题,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携手实践和创作。读书节活动中,亲子同学“三行诗”,欣赏优秀“三行诗”作品,倡议家长和孩子以“我用    爱你”为主题创作“三行诗”,以此表达亲子之间浓浓的爱。科技节中,开展“植此青绿,扮靓杭城迎亚运”活动,亲子共同学习培植技巧,共同记录,制作成精美的种植观察日记,在共同呵护植物成长的过程中品味共同收获的乐趣。

同学共秀。学科节日中,学校设立亲子才艺共秀项目专场。共秀场分为静态场和动态场,静态场亲子作品进行同场成果展示,动态场亲子现场同秀才艺。读书节中的亲子创作作品展示在班级展板上,科技节的观察日记等作品展示在学校展台区;校园广播台和公众号上,亲子同读一本书,同讲一个故事;艺术节中的亲子书画和摄影作品展示在艺术长廊;舞台上,家庭才艺秀引来阵阵喝彩,秀出亲子和谐度,秀出家庭魅力值。

同学共赛。与体育节结合的足球嘉年华项目活动,倡议爸爸和孩子同上绿茵赛场,进行友谊较量,为孩子的体育锻炼做好示范。爸爸们和孩子们牵手走上赛场,切磋球技,亮出绝活。比赛过后,家长们带走赛场垃圾,留下文明,用行动给孩子们做好榜样,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文明的“种子”。

(二)立足成长阶段,注重“体验式”延展

学校一直坚持“体验”对成长的重要作用,基于“红领巾梦想W城”的整体实施,积极创设“同学共做”的体验式课程活动,倡导家长与孩子携手参与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共同成长,感悟收获。

“同当一日同伴”体验记录。以孩子同伴角色,参与一日同学共做活动项目,成为W城“一日游客”,体验和他们童年不一样的校园。在这天,孩子和家长手牵手走进校园、走进班级,在教学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看到和小时候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更能够亲身参与,和孩子作为“学习同伴”一同参加课堂学习。家长以“同伴”的身份和孩子体验校园活动,从儿童视角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同做一年学生”品味收获。针对一年级学生家长开设为期一年的家长学校,每月以不同形式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小学生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这一年当中,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引导下逐渐适应校园生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家长们则在家长学校活动中作为新生开始深入学习,与孩子一起品味收获与成长。专家讲座引领理论知识提升,帮助家长与孩子树立大家庭的意识,养成“同学共做”的习惯。

“同走一段旅程”感悟幸福。学校以儿童的视角构建适合不同阶段学生成长的W城“幸福成长馆”系列活动。家长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活动,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旅程。一年级“红领巾代代传”入队同体验,家长作为老队员,为孩子亲手挂上红领巾,祝福他成为一名新队员;二年级“种植体验季”实践活动,家长和孩子同培育,感受生命的神奇;三年级“献给妈妈的歌”感恩表达主题教育,妈妈们在国际妇女节走进校园,同上队会,感受来自孩子们的爱与祝福;四年级“十岁成长季”实践活动,家长亲手写下一封信,表达对孩子成长的感悟;五年级“军事研学季”,邀请家长进校为孩子讲一讲身边榜样的故事,树立远大理想;六年级“毕业憧憬季”,家长与孩子一起走过毕业阶段,在隆重的毕业典礼上感悟成长的幸福。

(三)融入德育行动,开展“岗位式”实践

共做守护大使。学校开展“同学身边榜样,共做守护大使”活动,倡议亲子走访和学习身边榜样,从小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同做社会公益活动,守护美丽家乡。假期里,学生以个人或小队为单位,在家长的安全护航下,开展寻访榜样和学习榜样活动,在社区或居住地附近开展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多种形式的公益宣传劝导、实践体验活动。

共做宣讲大师。学校利用节假日开展亲子“共做宣讲大师”活动,引导亲子了解身边的人、事和家乡新变化,开展不同主题的宣讲。走进亚运年,学校开展主题为“我为美丽杭州代言”——同做宣讲大师微视频征集活动,通过亲子微视频宣讲的方式,向世界多维度展现美丽杭州,让世界了解中国。学生作为主持人出镜进行解说和介绍,家长做摄影师和客串,同为美丽杭州“代言”,助力家乡建设,喜迎亚运盛会。

共做爱心天使。学校利用传统节日和特色活动,开展“让爱传递”活动,丰富创建阳光家庭的内涵,从家人互相关爱到人人互相关爱,构建和谐家庭氛围,打造爱心校园。家长身体力行,用真情、用行动告诉孩子们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关爱、学会付出、学会回报,懂得孝敬、懂得体谅,做一位传递爱心和温暖的小天使!

三、构建基于成长创造的

“同学共做”项目评价

明细阳光家庭评价指标。每位进入学校的家长都会获得一份“阳光家庭”教育服务直通车,直通车上有创建阳光家庭倡议书及“同学共做”参考项目菜单。服务直通车附上《我的阳光家庭能量卡》,激发每户家庭积极参与到“同学共做伴成长”阳光家庭创建活动中。

助力阳光家庭评价过程。每个家庭通过收集阳光能量值,来参与阳光家庭创建。每次参与“同学共做”活动,都会得到相应的阳光能量值,并记录在《我的阳光家庭能量卡》上。在班级、校级平台展示并获赞多的项目,还会得到额外的能量值,助力评价过程。

激活阳光家庭评价动力。学校每年开展阳光家庭评选活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自主申报,评选出年度“明星阳光家庭”并颁发证书,并为获奖家长颁发定制证书 。同时,学校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借助“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络平台”“家长视频微课”等,积极宣传阳光家庭优秀事迹,激活和调动家长参与同学共做活动的热情,携手共促孩子成长。

学校多年来基于“三阶三式”架构开展亲子“同学共做”系列活动,既顺应了时代对传统家庭教育变革的要求,也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又促进了家长角色转变和教养方式优化。学校从提高家长素质、融洽亲子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营造“以学校为主、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三结合教育大环境,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让更多的阳光家庭“同学共做”伴成长。

【陶洁,浙江省杭州市政苑小学书记兼副校长,高级教师;叶婷,浙江省杭州市政苑小学校长兼副书记,高级教师;谢晨宇,浙江省杭州市政苑小学德育主任】

实习编辑︱迟倩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