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与培养要求
作者: 冉亚辉 李冰瑶 包翠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明确新时代德育的重要使命,切实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本期话题聚焦“时代新人培养与德育使命研究”,深入探讨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及新时代学校德育的使命等核心问题。
摘 要 时代新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其基本标准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基本形象是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是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定方向指引,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德育要高质量培养时代新人,在工作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德育工作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学校德育;新时代;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 冉亚辉,重庆师范大学中国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冰瑶,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包翠秋,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书记、副教授
“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其正式提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来界定“时代新人”,这是对时代新人最重要的定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这些重要论述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核心要求与方向指引。
一、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
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简称,可以从时代责任、基本标准、基本形象等维度把握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
(一)时代责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从“时代新人”这一词语的构成上看,“时代”即指时代前列、时代先锋,“新人”则强调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两者连在一起,字面上的意思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是时代新人的时代责任,也是时代新人最重要的内涵所在。其目标指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在追求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把个人抱负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成就理想,完成使命,这是时代新人的责任与担当。
(二)基本标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构成时代新人的基本标准。有理想,强调时代新人远大的理想信仰,重点要求时代新人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仰;有本领,强调时代新人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时代新人具备抗挫受压、抵御风险、不断创新的卓越才能;有担当,强调时代新人的责任意识,期待时代新人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者是对时代新人在理想、素养和责任意识上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重点培育的核心素养。
(三)基本形象: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4]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是新时代对青年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愿景,构成时代新人的基本形象。奋进者的重点特质在于奋斗。奋进者拥有崇高的信仰,始终朝着理想信念、目标信仰努力迈进。不懈拼搏与勇于奋斗构成奋进者持之以恒的精神追求。开拓者的重要特质在于创新。开拓者常指在新的领域采取创新性行动,开辟道路、开创新事物的人。开拓者有着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等方面的精神属性。创新是第一动力,新时代需要具备强大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量的开拓者,着眼科学创新,推动技术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助力。奉献者的重要标签在于无怨无悔的付出。奉献者指的是不求回报、不计得失、全身心付出的人。新时代的奉献者要有为党、为祖国、为人民事业服务的深切情怀和奉献精神。[5]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是时代新人的基本形象。
二、时代新人培养的核心要求
培养时代新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基础,以赓续红色基因为着力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注重时代新人的综合素养,推进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强调价值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6]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思想伦理基石,是国家、社会和个体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决定个体培养方向正确与否的道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赋予时代新人明确的政治内涵和新颖的时代特色,在价值领域激励时代新人怀揣家国情怀、承担社会责任、锤炼意志品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7]在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以此引导青少年明事理、辨是非、知美丑、懂荣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课程教学,系统进入教材体系,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的教育体系,积极宣传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青少年提升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牢系精神纽带,赓续红色基因
培养时代新人高度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注重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中的关键就是传承红色基因。“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引导时代新人坚定传承革命英雄主义、坚定革命理想、锤炼革命意志、保持斗争精神,是青少年教育中的重点工作。
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内核,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红色基因涵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严格自觉的革命纪律等。学校德育要把红色基因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全过程,激励新时代青年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进姿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成为赓续红色基因的新时代重要力量。[9]学校教育要重点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教育,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并通过观看红色电影、传唱红色歌曲、演讲红色故事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高质量传承红色基因。
(三)延续文化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时代新人的本义即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担当大任”与“民族复兴”使时代新人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时代新人有其内在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中国梦的实践者。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文化基础。“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0]文化基因指的是社会或民族长期存在的某种文化特性和特征,是决定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符号的重要构成。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基本文化特征,也是中国人的基本文化标识。
中华文化基因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命脉,根植文化基因,培养时代新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中华文化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对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度。维系中华民族团结、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就源于中华文化,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命脉,是需要时代传承和发扬的精神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每一代人都要在上一代人的事业基础上继续前进,这种前进建立在对历史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如果缺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难以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时代新人的培养就缺失了文化基础。为此,学校德育要高质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中华文化基因,牢固树立青少年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四)坚定方向指引,注重“六个下功夫”
时代新人要承担重任,需要有优良的综合素养。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坚定方向指引,注重“六个下功夫”: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11]
“六个下功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要求,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行动指南。在坚定理想信念上,重点是教育青少年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关键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在加强品德修养上,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增长知识见识上,重点是积累知识、提升思维和开阔视野;在培养奋斗精神上,重心是锤炼意志品质、培养进取精神,历练心理素质;在增强综合素质上,要注重培养综合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培育文明素养。
(五)实现全面发展,践行五育并举
学校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质量的时代新人就是立德树人的指向目标。时代新人的培养,要坚定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既是时代新人培养的要求和准则,又体现了新时代育人目标的新特点。
五育并举强调在品德、才能、体格、审美、劳动等方面均衡发展,是树立科学育人观念、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五育并举不是把学校教育简单条块化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而是把五育视为协调一致的系统化的存在。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均密切相关。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具备结构化和体系化的方法论,所有学段和教育内容都要系统性和结构性地推进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
三、新时代德育旨在高质量培养时代新人
新时代德育要高质量培养时代新人,需要提升德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重点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新时代德育工作创新性发展。
(一)因事而化: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
事理是德育的基础,依托事理推进德育教学、凭借故事提升德育质量,是德育工作的应有之义。学校德育要遵循育人基本规律,讲好中国故事,把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故事;要注意以身边的人和事为着眼点,以小见大,用榜样的力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实现思想引领和事理育人。
因事而化,强调学校德育要按照事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高质量育人。首先,学校德育要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和关键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好德育中事理的结构性安排和设计。其次,学校德育要注重以事化理,重点是把事情和故事化为通俗易懂的德育道理。德育不是为了讲故事,讲故事的目的是使道理变得更加形象化和艺术化。事情是具体的,要把事情转化为内在的事理,这是学校德育的关键性转化工作,以此实现德育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既做到事理相通,又达到育人目的。最后,因事而化的目的在于以理化人。事情是凭据,以理化人才是目的。学校德育既要善于讲故事,更要善于以理化人,使学生在故事中感知内涵、丰富感想、深化感悟,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高质量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