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勇敢品格的学习进阶及活动建议
作者: 黄敏娟 鄢超云
摘 要 勇敢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路径中的基础品格,厘清其发展阶段,有利于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培养脉络。借鉴学习进阶的理念,可以将儿童勇敢品格学习进阶阐释为儿童朝关键性发展目标前进时所遵循的典型发展路径。从恐惧对象的难易程度、行动的独立程度、行动的理性程度以及目的的道德程度四个维度,儿童的勇敢品格分别呈现出三个阶段的潜在发展序列。依据这些阶梯的内涵分析,以目的的道德性维度为例,设置了各阶段发展目标,以及每个阶段的活动设计思路,以期能支持儿童锻造勇敢品格。
关键词 儿童;勇敢品格;学习进阶;
作者简介 黄敏娟,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学前教育教研员;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要求直指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教育全过程时的现实问题,即应该依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制定的目标序列体系尚未成形,从而导致学习内容的序列不清晰,甚至出现内容重复、断层或倒置的现象。[1]因此,厘清循序渐进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脉络,是当前教育者应该共同承担的重要任务。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而勇敢作为特有的枢德,像枢轴与铰链承载着各种美德[3],作为坚强或坚定,支持了所有的美德,是各种美德的条件[4]。可以说,勇敢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路径中的基础品格,也是核心价值观发展阶段中的必要阶梯。因此,本文试图探析勇敢这一品格的具体发展阶段,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体系这座“塔”提供些许“沙”,期待终有一日聚沙成塔。
一、儿童勇敢品格学习进阶的内涵阐释
勇敢品格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地养成。循序渐进主要指学习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逐步提高,它揭示了学习有渐进性与阶段性的规律。[5]学习进阶则正是强调学习是一种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6],所以,我们期望探寻的正是儿童勇敢品格的学习进阶问题。
(一)学习进阶的缘起与内涵
“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s,简称LPs)这一概念于21世纪初首先在科学教育领域提出,用以表征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路径,解释学习的内在连续性。[7]由于其强大的解释力,学习进阶已被迁移应用到多个教育领域。
在已有研究中,对其的定义有过程说、本质说、方法说、假设说。[8]这些观点虽略有不同,但其核心要义都认为,学习进阶是学习者关于某一知识或能力等在一段时间内依序进阶、逐渐深入的过程,表现为典型的发展序列,呈现出明显的阶段化特点。旨在揭示学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9]其基本形态可以概括为进阶起点、进阶目标和中间节点。[10]
(二)儿童勇敢品格学习进阶的内涵
基于上述对学习进阶的认识,借鉴已有研究的定义[11],我们将儿童勇敢品格学习进阶的内涵概括为:儿童朝勇敢品格的关键性发展目标前进时所遵循的典型发展路径,按照恐惧对象的难易程度、行动的独立程度、行动的理性程度以及目的的道德程度四个维度,分别表现为三个阶段的潜在发展序列。“进阶起点”是儿童勇敢品格的低水平阶段;“进阶终点”是儿童勇敢品格的高水平阶段,即社会期望儿童达到的关键性发展目标的阶段;“中间节点”是儿童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所历经的中间阶段。进阶起点、中间节点、进阶终点均为儿童勇敢品格发展的“阶”,而“进阶”是指儿童从一个水平上升到另一水平的动态过程。
二、儿童勇敢品格学习进阶的
多维度发展序列设想
学习进阶认为学习者的发展变化绝非是简单的线性、单维度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12]儿童勇敢品格的学习进阶正体现出这样的特征。研究者指出,勇敢主要由恐惧(危险)、行动、目的三个要素所组成。[13]恐惧是勇敢的生发因素,因为有了恐惧,才有了可能克服恐惧的勇敢之意。行动是勇敢的核心因素,必须有克服恐惧的相应行动或行为才可能算是勇敢。目的是勇敢的重要因素,只有出于高尚目的的行为才能构成真正的勇敢。[14]事实上,勇敢的这些构成要素即呈现出儿童勇敢品格的多个发展线索,我们也正是基于这些维度,试图全面探析儿童勇敢品格的学习进阶。
(一)恐惧对象的难易程度:困难—挫折—失败
恐惧对象的难易程度主要是指儿童面对的让他感到害怕的情境,在一般情况下对人的挑战性强度。在日常生活中,困难和挫折、挫折和失败常常被混用,因为它们都大致指人在某种动机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的阻碍或干扰。其实这几者是有区别的,它们对于目的实现的妨碍程度不同。困难并不一定妨碍目的的实现,挫折在一定程度或一定阶段妨碍了目的的实现,但仍然有实现的希望,而失败则是将妨碍目的的实现变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这些差异对于个人恐惧的挑战程度是有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勇敢品格呈现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见图1)
阶段1:勇于面对困难。在这个阶段,儿童遇到陌生的、较为复杂的、容易失败的事情,虽然有所畏惧,但能够大胆地去尝试。不过,当尝试受阻或失败后,立即退缩不前,并表现为难以接受。例如,儿童第一次上幼儿园很害怕,但还是鼓起勇气大胆地去做。
阶段2:勇于面对挫折。在这个阶段,儿童尝试行动,一时没有实现自己预期的目的,但却并不轻言放弃,继续反复尝试,直到任务完成。如果任务最终没能成功,则无法接受。例如,儿童想要从斜坡下方将一个大轮胎推上去,试了10次都不成功,但依然尝试第11次,最终获得了成功。
阶段3:勇于面对失败。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较为平静地接受已成既定事实无法改变的失败,并能调节由此带来的消极情绪,迅速振作起来迎接新的任务。例如,儿童参加几年一次的评选活动,活动前作了大量准备,结果却失败了,虽然对此结果有些许失望和沮丧,但能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迅速调整好情绪,积极投身于新的任务。
(二)行动的独立程度:需要帮助—需要鼓励—独立应对
行动的独立程度,主要是指儿童在付诸行动以克服恐惧的过程中,对于他人的依赖程度,尤其是对成人的依赖。从某种程度上讲,越是依赖他人来克服恐惧,勇敢的水平相对越低。整体而言,儿童勇敢品格在此维度上呈现出以下三个阶段。(见图2)
阶段1:需要成人帮助。在这个阶段,当儿童面临让其畏惧的情境时,有所迟疑或退缩,不敢独自面对,必须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够付诸行动试着克服恐惧。例如,儿童对走平衡木感到很害怕,不敢去尝试,成人仅仅在旁边加油呐喊没有作用,虚扶着他一起朝前走,他便有勇气尝试。
阶段2:需要成人鼓励。在这个阶段,当儿童面临让其畏惧的情境时,有些跃跃欲试,但没有勇气迈出尝试的步伐,而在成人的鼓励下,能大胆迈出这一步。例如,儿童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这个时候教师给予他一个期待的眼神或者一点鼓励的话语,儿童就大胆地举起了手。
阶段3:能够独立应对。在这个阶段,当儿童面临让其畏惧的情境时,即使没有成人的鼓励或支持,仍然能够有坚定的信念,自己想办法克服恐惧,坚持做自己知道是正确的事情。例如,儿童怕水,但是他认为游泳是值得学习的技能,于是不断给自己打气,并付诸行动去学习游泳,战胜自己对水的恐惧。
(三)行动的理性程度:血气之勇—有知之勇—有智之勇
行动的理性程度,主要是指儿童在行动的过程中,是否以理智作为前提。真正的勇敢不完全等于无所畏惧。因为,不畏惧的情况也分很多种,婴儿对着毒蛇无所畏惧,是因为婴儿对这种危险没有认知,所谓“无知者无所畏”,这不属于真正的勇敢。苏格拉底曾生动阐释了知在勇当中的必要性,他认为真正勇敢的人认识事物的危险和恐怖之后,依然从容应对的人。[15]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勇敢品格呈现出以下三个阶段。(见图3)
阶段1:血气之勇。在这个阶段,儿童对所面临的情境或对象没有太多的认知,往往出于瞬间的情感冲动来行动,行动具有勇敢的部分特征,同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鲁莽性。例如,儿童在对滑冰缺乏认识和经验,也没有对滑冰的风险进行预估和判断的情况下,穿上护具直接冲进去横冲直撞开始滑,摔跤后开始退缩。
阶段2:有知之勇。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勇敢行为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他们认识到什么事物是危险的和可怕的,但仍然能够不退缩,这与无知者的无畏具有本质的区别。例如,儿童知道站在一定的高度有摔伤的危险,并评估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在此基础上尽自己的努力克服恐惧尝试站上去。
阶段3:有智之勇。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勇敢不仅有关于环境或自身能力的知识,还有应对恐惧情境的多样策略,表现出一定的智慧。例如,当儿童面临攻击时,既不盲目地逃走,也不盲目地冲进危险,而是保持镇静,仔细冷静地研究情况,然后果断作出究竟抵抗进攻还是防御退却的决定,[16]并有相应的具体应对策略。
(四)目的的道德程度:自然德性的勇—道德德性的勇—道德勇气的勇
勇敢是一个具有多重意蕴的词汇。在人类早期,战争频繁且作战工具简陋,勇敢的含义更多指向身体的彪悍与胆大,还未表现出道德的意义,是一种中性的勇。[17]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开始深思“德”在勇当中的必要性,众多的学者通过比较真勇和假勇后指出,具有道德目的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勇敢。[18]“二战”之后,关于道德勇气的研究又成为一个亮点,强调其行为目的直接指向“捍卫道德”。[19]有学者用自然德性的勇、道德德性的勇、道德勇气的勇概括了这三层含义[20],并指出这三个层次的“勇”贯穿于人生的不同阶段[21]。可以说,儿童勇敢品格的发展在这一维度上正是呈现出这样三个发展阶段。(见图4)
阶段1:自然德性的勇。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勇敢更多表现的是勇的“不惧”特征,其行为本身并不具有道德价值。例如,儿童能够克服对打针或黑暗等的恐惧,这些行为的目的与道德无关。
阶段2:道德德性的勇。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理解能力,除了身体的勇武以外,还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追求,敢于为了崇高的目的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儿童克服恐惧爬上梯子,以取下因为下雨可能要被淋湿的班级书籍,其行为就是具有道德意义的。
阶段3:道德勇气的勇。这个阶段的儿童有了较高的道德理解能力,能够形成坚韧的道德意志,为了捍卫道德价值而付诸行动,直面困难和危险。例如,在一个作弊成风的班级里,一个儿童坚守诚信,绝不抄袭,冒着被同伴嘲讽甚至围攻的危险,就是道德勇气的体现。[22]
三、儿童勇敢品格学习进阶的活动建议——以目的的道德程度为例
儿童勇敢品格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交错的过程,教育者应该结合多个维度、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要素,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有效促进儿童勇敢品格的不断进阶。以目的的道德程度维度为例,我们依据上述“阶梯”分析,设置了各阶段发展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
(一)自然德性的勇发展阶段:克服恐惧
这个阶段的核心发展目标在于克服恐惧,具体目标包括:知道勇敢就是能够面对自己的恐惧;学会分辨和表达自己的恐惧;学习和练习各种应对恐惧的技巧来增强自己的勇气。针对本阶段的发展目标,教育者可以围绕以下思路开展系列活动。
说说心中恐惧。要克服恐惧,首先必须对恐惧本身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恐惧的谈论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关于恐惧,应该鼓励儿童说出自己害怕的对象以及害怕时的内心感受,可以对这些对象进行分类,有助于成人了解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个体儿童恐惧的具体内容,也有助于儿童分辨恐惧并发泄消极的情绪;另一方面关于表达,儿童“说”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语言的交流,也可以是绘画等作品的表征,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多样的表达机会,例如,开展调查活动“我们班的同学害怕什么”、谈话活动“我害怕的时候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