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德视域下集体主义培育的路径探索
作者: 项惠忠
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20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 “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集体劳动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展现了集体的育人功能,更是培养小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强调“身”的培养,集体主义教育注重“心”的升华。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集体劳动,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办好一所“基地学校”,萌发集体主义精神之芽
劳动教育是一个涉及范围广的概念,就其实施的空间场域来说,可分为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在当前的劳动教育大背景下,学校劳动占据着主要地位。劳动教育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的,需要建立专门的课程体系来引导实施,而学校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即学校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主阵地。
为了强化劳动教育观念,深度推动生长课堂的发展,打造独特的劳动教学实践路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家园、热爱家乡的情感,加强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责任感,浙江省兰溪市实验小学充分挖掘资源,利用楼顶平台为学生建设了劳动实践基地——芳草地。
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遵循层级递进的原则,学校将芳草地劳动实践基地划分为兴趣田和责任田两大板块。
(一)深耕兴趣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理念在劳动教育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既能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实践的效率,还能激发学生产生更大的劳动热情。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学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集体讨论,确定最具吸引力的社团活动,并由此开设了麦秸坊艺术社团。制作麦秸工艺品需要以麦子作为原材料。在种植麦子的过程中,学生们各有分工,有的负责搜集所需的种植知识、有的负责置办种植工具、还有的属于机动组,哪里需要往哪里“钻”。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将探讨协作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种植麦子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又通过与同学的协作初步领悟了集体主义的内涵。
(二)守好责任田
基于对劳动的兴趣,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收获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学校抓住时机,以增强劳动责任意识为目的,为每个班级开辟了班级责任田,将劳动责任分配到每个班级,让每个班级都获得属于自己的劳动阵地。
通过班级责任田的模式,每个班级在各自承包的土地上进行开垦。学生们就具体的开垦和种植任务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如有的负责清理杂草、有的负责锄地松土、有的负责种植完成后的环境清理等。尽管在开垦的过程中偶有小插曲,比如泥土飞溅、碰上害虫、工具损坏、误碰同学等,但学生们都秉持着团队合作精神,做到了包容与互助。在一句句言语的沟通中,在一次次包容协作中,集体主义已然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打造一个“活动班级”,浇灌集体主义精神之花
打造一个爱劳动、爱集体的班集体离不开各项班级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依托各项班级活动,在班级内进一步深化、渗透集体主义。每周一次的劳动课程以及班队活动课给任课教师、班主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课程中,教师基于课标、教材以及本班的学情,因地制宜地设计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个人能力合理安排了相应的活动。
(一)在互相成全中体悟劳动的共生价值
班集体不是班主任的班集体,而是大家的班集体。每一位学生在为同班同学服务的同时,也享受着其他学生的服务,只有互相成全,才能让班级这个“大家”变得干净整齐、舒适自在。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让教室保持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劳动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舞台,让学生展示自我,获得集体认同,成为学生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的重要支撑。
每个班级都成立了一支义工队,教师利用劳动课,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值日表的设计。学校根据各班的需求设置不同的岗位,通过岗位竞聘、就职演说、工作述职、学期考评等环节,实现班班设岗位、人人讲奉献、个个获成长。
在此过程中,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不同的活动环节、体验不一样的劳动过程。通过参与值日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还能增强对集体责任的认知。这种实践不仅帮助学生获得满满的劳动成就感,还在间接中促进了班级内集体主义氛围的形成。
(二)在角色模拟中体悟劳动的长远价值
针对高年级学生善表达、共情强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以让他们担当班队课的主角,鼓励他们分享各自的集体劳动故事。通过让全体同学轮流上台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或在学校中发生的一些具有价值或有趣味性的集体劳动故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集体劳动的认同感,加深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的认知。
学校较为系统地设计了“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立下目标、做出选择、参与体验。医生、护士、科学家、宇航员、园艺师、教师、厨师、警察、消防员……不管是哪一行、哪一业,只要从小肯立志,长大能坚持,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取得成就、做出贡献,并最终赢得大家的尊重。
就像一位学生所说,“当我们逃避劳动、拒绝付出时,短期内可能会感到舒适,但当我们步入社会后,就会发现劳动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缺乏劳动能力会给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勤于练习劳动技能,并懂得为集体付出,以便更好地融入大集体。
三、营造一种“家庭氛围”,夯实集体主义精神之根
对于学生而言,其接受教育的场域不仅限于学校,家庭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对知识过度重视而忽视技能的问题。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影响,家长往往不愿意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且对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劳动也缺乏支持。有些家长甚至过度溺爱孩子,包揽了所有事务。由于部分家长的消极态度,学校安排的劳动实践活动也渐渐变得形式化,严重削弱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一)家庭给孩子上好劳动教育的第一课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有责任给学生上好“劳动第一课”,引导他们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每一代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明白劳动的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之处,并通过劳动实现自身存在的意义、满足自身需求、体现自身价值、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收获生活的幸福,让自身得到全面发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二)家长是树立良好家风的第一责任人
《周易·坤·文言》中提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见家风对人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家长应积极营造尊重劳动的良好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热爱劳动的家庭环境中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和良好品德,从而养成自觉劳动的良好习惯,并从中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成就。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品德教育,它能帮助学生塑造美好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学会为人处世。在良好的家风中接受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并树立正确的劳动发展观。
此外,学校还通过举办“劳动家庭日”等活动,引导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道德品质。在“劳动家庭日”活动中,先由家长或学生主持家庭劳动会议,达成家务劳动分工的共识;接着,由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所分配的劳动任务。在此期间,家长需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劳动技能;最后,家长和学生一同记录劳动过程和成果,并定期举行家庭成员间的互评会,分享自身对劳动的理解和感受。
一系列的家校联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加深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还能提升亲子间的情感关系,为学生构建更加优质的成长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联筑一座“社会桥梁”,升华集体主义精神之魂
(一)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劳动实践平台
每年的寒暑假,兰溪市都涌动着一片“志愿红”。学校充分利用节假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情况精心制定出来的。
低段学生主要在家长陪同下,就近选择自己所在社区或街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分拣废弃物、垃圾分类、养护绿化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够意识到这是我们共同的社区,进而增强了劳动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中高段学生主要参与关爱老人和扶贫助困等活动。他们在家长和教师的支持和陪同下,共同前往敬老院等地,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通过参与关爱弱势群体的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志愿活动的意义,并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
(二)榜样进校园,宣传典型人物事迹
好人是一面旗帜,好人是一个标杆,典型模范与身边的好人好事都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兰溪这片红色资源丰富的土地上,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学校不定期地邀请当地的劳动模范来校开展讲座,讲述他们是如何为集体作出贡献的,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劳动模范们可贵的集体主义精神。讲述好人故事、传播新时代好人精神、传递新时代文明新风,相信在这样的文化渗透下,集体主义精神会永远围绕在学生心间。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劳动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依托学校资源条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培养积极健康的劳动态度、习惯和观念,并习得基本的劳动技能”。近年来,学校一直积极践行以劳育德视域下学生集体主义的培养,并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一个三方统筹、互相补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劳动的教育同心圆。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让学生劳有所指——选择职业爱好、劳有所长——学习劳动技能、劳有所得——增加实践体验、劳有所乐——培育集体精神。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劳动教育必将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孕育一株株以劳动为底色的集体主义幼芽,让这些幼芽在润物细无声的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
【项惠忠,浙江省兰溪市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实习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