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榜样教育的时代意蕴

作者: 陈文华 张广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榜样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的对象。榜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力量。回望中华民族奋斗历程,榜样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催生新的榜样,这种驰而不息的榜样力量,推动中华民族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本期话题聚焦“新时代榜样教育研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 传统榜样教育是对中国古代先民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与归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传统时期,榜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并非凌空,而是根植于中国数千年历史的伦理关系,有其深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逻辑。传统榜样教育意蕴深厚,筑牢了新时代榜样教育的思想基础;确立了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发展方向;铺就了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传承创新意义。在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注重传统榜样教育功能,坚持人民立场,重视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创新教育方式,采取灵活多元的榜样教育手段;坚定文化自信,构建立体多维的榜样教育系统,推动新时代榜样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传统榜样教育;生成逻辑;时代意蕴;当代转化

作者简介 陈文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广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1]传统榜样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探讨传统榜样教育的生成逻辑,提炼其时代价值,探寻其当代转化,有助于为新时代榜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推动传统榜样教育在德育体系建设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追根溯源:传统榜样教育的生成逻辑

传统榜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并非凌空,而是根植于中国数千年历史的伦理关系,发展于政治统治、纲常伦理和道德意识之中,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纲常伦理:传统榜样教育的理论逻辑

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伦理道德,并视之为俗世的至高信仰。伦理纲常成为万事不变之道,是传统社会制度设计的基本取向,也是传统榜样教育生成的理论逻辑。纲常伦理作为传统榜样教育生成的理论逻辑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纲常伦理构成了传统榜样教育的整体价值自觉。传统榜样教育非常注重对人性的把握,与人的自然情感相贴合,让伦常成为人人遵循的价值准则,为传统榜样教育提供了最基本和最全面的规定性内涵。在传统社会中,纲常伦理以“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为目标。“三纲”经由汉朝董仲舒的阐发与演绎,发展成为传统中国的普遍信仰,也成为榜样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基本逻辑。另一方面,纲常伦理形成了传统榜样教育的整体价值规范。朱熹提出,“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董子所谓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盖谓此也。”[2]天下国之安定在于体恤民情,体恤民情最为基础在于君心正,君心正的衡量标准之一是纲常伦理,群臣对君心正的认可,也是以纲常伦理为参照。可见,中国传统时期,自外而内榜样的确立与自内而外对榜样的评价均以纲常伦理贯穿其中。传统榜样教育遵从人内在的德性自觉,以强烈的伦理道德规范属性,形成了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

“伦理道德决定了人们的日常思想与行为方式,传统中国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主要内容均为道德内容所充斥。”[3]纲常伦理作为传统榜样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基本遵循,是人们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在俗世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它既包括内在的伦理性与实践性,又在德行层面展现人的本质属性,显示了传统榜样教育的整体价值追求,构成了传统榜样教育的理论根基。

(二)修齐治平:传统榜样教育的价值逻辑

传统榜样教育是统治阶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榜样教育对象进行思想、道德、文化、伦理等意识形态规范的活动,主要目的是维护政治统治,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传统榜样教育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完备的内在价值逻辑体系。

中国传统社会榜样教育重视修身,倡导“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修身是传统榜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思想修行实现教育的价值,达到育人的目的。一方面,通过引导民众在思想精神层面向符合统治阶层利益的榜样群体学习实现体安、心安和神安,即整体性的人安,人安才能社会安、国安。另一方面,通过法教、刑教,让民众形成精神自觉和行为规范,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中追求思想道德的进一步提升。传统榜样教育中的齐家,不仅是实现生物层面的种族延续,还追求功能结构层面的社会稳定。传统榜样教育对齐家的价值追求以家为发端,成为个体构筑家族的基础和宗族精神凝聚的根基,建构起代际传递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联系,进而形成了家、家族和宗族三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层次,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伦理道德教育系统。

从个体修身到宗族繁盛再拓展至国家治理,传统榜样教育将普通人的一生进行了递进式的价值规定,为古代先民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实践规范和指导。从修身到齐家,推衍至治国,是传统榜样教育世界中世俗群体所必须承担的高阶责任和拓展的价值追求。统治阶层对治国的理想格局始终有着不懈追求,试图通过榜样教育等意识形态教育来塑造多元一体、兼容并包、君臣共治的政治格局,以延续政治传统千年万载的不息生命力。“平天下”是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至高责任与使命。传统榜样教育对“平天下”的追求,具有显著的文明教化和价值认同的指向,是一种教化之道,同时具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和文明内涵。张载曾精妙性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5],显示出对“平天下”大责任观的追求,规定了人的最高道德使命和生命责任感,是超越个体、家庭和国家的天下责任,是传统榜样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

(三)以德施教:传统榜样教育的实践逻辑

传统榜样教育尊崇德治,这并非单一的道德教育,而是体现了精妙治国治民之策的高级形态教育。传统榜样教育通过确定相应的道德规范内容来施教,在具体施教中离不开实践方法与实践载体。

从实践方法看,传统榜样教育借助上施下效、执经达变和移风易俗的方式得以实现。一是上施下效。居于上位的权威者是榜样教育者,居于下位者是榜样教育对象,其上施下效的教育方式以上位者的德行感染或影响下位者,体现了“上→下”的层级权威示范特点,并形成了制度性的教育机制。二是执经达变。执经达变是将经典诠释和灵活贯通相结合,并在教育场域演绎与再现。其包括学校榜样教育的途径,如地方官学、书院、蒙学等;此外,也包括非学校榜样教育途径,如乡约乡规、家训家规、法律条文、司法实践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三是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注重发挥外部环境对人品性的熏陶塑造作用。传统时期,乡贤作为民间榜样教育的推行者与践行人,依托其自身良好的知识才干和道德品行,以礼乐文化正人心,进而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风俗论述以及对民众日常生活进行礼仪规范的教化是古代至为重要的政治实践。”[6]

从实践载体看,传统榜样教育以官学和私学、宗族和家庭为载体。具言之,一是以官学和私学为载体。太学作为官学,是以传授、研习儒家经典为主的传统官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榜样教育的最佳载体。汉以后太学具有了文化规范、意识形态教育和人才选拔的“三合一”功能,成为“天下教化之宫”[7]。历代太学坚持“君子不学,不成其德”的教学任务,实现了学识和德行的有效融合。此外,传统社会重视发挥书院、私塾等私学的功能,主要是因为它产生的作用“早已超越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范围”[8]。而在乡村开展榜样教育的多是乡儒名士,他们大多受世人敬仰,负责传达纲常伦理。值得注意的是,乡儒名士等所创立的私学与乡学,终究与国家考试取才制度相对接,以官方意识形态为主导,具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是统治阶层开展榜样教育的重要载体。二是以宗族和家庭为载体。传统时期,宗族多会把家国情怀、忠孝仁义等政治伦理情感融入家规家训之中,而榜样故事与事迹的加入可达到“柔性”教育的效果。传统榜样教育借助宗族和家庭内部意识形态的灌输与传达,实现了宗族伦理和政治伦理高度趋同,促进了道德观念、文化理念和国家情感的有机渗透。

二、重塑价值:传统榜样教育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9]传统榜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承载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对中国古代先民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新时代,传统榜样教育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筑牢了新时代榜样教育的思想基础,确立了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发展方向,铺就了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筑牢了新时代榜样教育的思想基础

传统榜样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是新时代榜样教育重要的思想源泉。传统榜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道德伦理的不懈追求,以榜样教育引领社会风气,推动了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延续数千年。传统榜样教育在和的观念、人本思想和实践品格等方面筑牢了新时代榜样教育的思想基础,促进了社会主流价值的有效整合与引领。

第一,“和”的理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0]《中庸》主张通过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和生命精神的高扬,实现人间秩序的和谐。中华民族素以和为贵,这一精神特质在历史演进中得以延续。道德教育在继承与发扬斗争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和”的理念,以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榜样教育中和谐理念与元素的现代性转化,有助于助推和谐社会的建设,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11]的目标。

第二,人本思想。人本思想是传统榜样教育的重要内容,《尚书》以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开启了中华民族对民本思想孜孜以求的新篇章,老子提出“圣人无长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孟子更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都论证了传统民本思想。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民心所向才能长治久安。传统榜样教育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保证了以人为本价值的发挥,实现了教育和人本思想的结合;同时,也保障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激发了道德教育的活力和生机。

第三,实践品格。实践品格一直是传统榜样教育务实精神的重要体现,古代先哲主张通过躬身践行道德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塑造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的实践智慧。在新时代,榜样教育坚持道德实践,注重实践品格,有助于培养具有强烈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确立了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12]榜样教育作为德育的有力举措,具有凝聚精神力量的功能。在培养人的问题上,传统榜样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新时代德育提供了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明确了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发展方向。

传统榜样教育绵延数千年,其所承载与彰显的家国情怀、责任当担、修德向善的美好品质超越时空而流传后世,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传统榜样教育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以教育的方式被延续和传承。新时代榜样教育继承与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确保了传统榜样教育中的精粹与精华能够在现代社会继续得到弘扬与发展,而且保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为新时代榜样教育提供了有益启迪,指明了榜样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榜样教育始终坚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并融入人民群众的人伦日常与现实实践,为榜样教育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社会根基,确保了榜样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