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玉”当下,筑梦未来
作者: 徐伟龙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理应包含高质量德育体系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市余杭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不断在区域德育体系建设上做文章。余杭区教育局坚持五育融合的教育定位,聚焦良渚“玉”文化,引导广大学校创新开展以“润玉”为品牌的德育实践,形成了“润玉”德育体系,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世界观;教育要养成学生的温润心性,使学生获得待人接物的终身能力。基于这一教育目标,杭州市余杭区以“玉”文化为核心,秉持“匠心琢玉、厚德成器”的育人理念,营造“琢玉成器、修身如玉、玉汝于成”的育人文化,开展以“润玉”为品牌的德育实践,推进红色教育、生命教育、生涯教育、生活教育扎实开展。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目前余杭区已完整构建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区域德育体系,形成了系统化的工作经验,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育人效果。
一、五育引领,探索“润玉”
德育工程
受良渚“玉”文化的影响,余杭区的德育工程以“润玉”为名,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坚韧和温润的人”。具体来说,坚韧的学生意志坚定、有远大理想、敢于应对一切挑战,始终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学习和生活;温润的学生知书懂礼、勤学好问,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遇事不急不躁,具备解决问题的智慧。而“润玉”中的“润”字代表“润物细无声”,旨在通过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如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依托良渚文明,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校训,秉承“育现代君子,办卓越高中”的宗旨,遵循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与杭州师范大学签订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协议,坚持用好阵地资源,在思政联合、党建联建、实践联动的互动中协同发展,力求构建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教育生态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润玉”架构,搭建“1+3”德育体系
基于“玉”的坚毅和温润的特性,余杭区构建出“1+3”德育体系,即以红色教育为引领,让生命、生涯、生活教育三足鼎立,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养料。
(一)红色教育
红色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开展党史教育,通过课上听党史、课下讲党史等环节,让学生熟悉党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二是开展榜样教育,以革命先烈和红色人物事迹为例证,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开展红色研学,积极利用红色研学基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帮助学生养成坚毅的意志品格。以革命先驱章太炎先生命名的太炎小学为例,学校提出“承太炎,以立人”的办学理念,打造了一个中心(立德树人)、两个着力点(古镇文化、太炎文化)、三条路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以及四大学院(崇德院、尚志院、博学院、砺行院)的“1234”德育品牌。
(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他人的关系和自然的关系,因此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交往教育和自然教育三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涵盖如何管理情绪、如何认识自己等内容;社会交往教育主要涵盖教会学生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与老师、家长、同学的关系等内容;自然教育涉及认识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等内容。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多样,既包括校内的讲座、团辅活动等,也包括校外的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如余杭中学把生命的“需要”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坚持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在校园文化特色创建过程中,学校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坚持“正能量的注入”的思路,开设了“生命·正能量”学校生命教育课的课程。学校也荣膺“全国生命教育百佳学校”。
(三)生涯教育
不知道学习的意义、缺乏学习动机是导致今天学生学习和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开展生涯教育。与某些将生涯教育窄化为职业规划教育的做法不同,余杭区生涯教育强调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应该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例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未来科技城学校提出“大师德育”的理念,其行动框架包括“创建德育载体”“编写大师德育课程”“构建‘四力’德育”等部分,强调师生与智者为伍、与大师同行。学校安排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分别经历“认识大师”“学习大师”和“走向大师”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生涯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之路,有序走上自我发展之路。
(四)生活教育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即便升入好的学校、进入好的单位,也难堪大用。针对这一问题,区内各校通过开展“光盘行动”、强化细化卫生评价标准、设立任务与奖励制度、实施特色假期作业等方式来推进生活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品行端正、德才兼备的温润君子。例如,和睦小学在课程思政领域不只停留在对教材中红色篇章的整合与学习,而是联合家庭与村社,形成三域融合的育人合力。学校依托“和美农场”,聘请村民代表作为农艺指导师,带领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农艺指导师与学生交流革命时代的农耕生活,学生将党史教育中的所学所感运用到自身的劳动实践中,内化为个人的优良品质。
三、多维推进,落实“以德育人”目标
在“润玉”德育的开展过程中,余杭区教育局指导各校根据校情生情实际,充分挖掘已有的德育资源,不断创新德育工作载体,寻找育人有效路径,努力达成“以德育人”的工作目标。
(一)依托地域文化,激活校园育人功能
“润玉”德育工程鼓励学校充分发掘周边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引入学校,形成独特的德育“宝藏”。这些文化资源的引入,不仅能有效推进德育开展、促进文化传承,还能帮助学生建立与世界的关联,增进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例如,瓶窑二小结合学校航空小镇区块特色,确立了“中国心”“航天梦”“国际化”的发展定位。学校积极创建“科学+”的品牌文化,以“打造精品学校、践行美好教育”为目标,聚焦科创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学校办学仅两年时间,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评为“全国航空特色学校”。
(二)依托科学理论,打造多维德育模式
1.以故事促成长
传统的德育方式是直接讲道理,令听者感到枯燥乏味,效果也不理想。与此相反,讲故事是在德育实践中得到检验的一种方法,它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主人翁,进而提升其好奇心和兴趣,增进其对道理的认识和体悟。在这样的背景下,余杭区多所学校积极探索“以故事促成长”的德育模式。例如,余杭区云会小学以“办有故事的学校,做有温度的教育,成就精彩的童年”为办学愿景,将故事育人与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学生活动深度融合,全方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育人活动,故事育人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张“名片”。
2.同伴互助
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发展、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学习深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人会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改变自身行为。在此理论指引下,一些学校将同伴互助作为推进德育工作的模式。例如,蕙兰未来科技城学校实行生生相导制,利用每天晚餐后半小时开展生生相导活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解答疑惑,以此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情境。
3.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正在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实践,并带来多种新的学习方式,如项目式学习、服务学习、基于游戏的学习等。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可以成为未来行动的向导。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余杭区倡导学校从“体验促进理解”的角度,改进德育活动。如杭师大附属仓前中学聚焦学科、活动与环境等的整合,系统建构了一套“梦想课程”体系。该课程重在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从而走出了一条适合初中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之路。
(三)坚持家校共育,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与智育不同,德育更要求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与家庭作为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如何推进良性的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此,余杭区将“沟通”作为关键词,从家内沟通、家家沟通、家校沟通、家校社沟通四个层次,实现不同主体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共同理解。在各校共育实践的基础上,余杭区教育局创新推出“阳光成长陪跑营”工程,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着力打造“三个体系、四支队伍、六大分营”的运行机制,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经验。
总之,余杭区“润玉”德育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区域德育实践。在“润玉”德育实施过程中,余杭区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以科学理论为依据,注重构建家校协同共育机制,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紧密沟通、形成共识并共同行动,为全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少年以及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余杭样本和余杭智慧。
【徐伟龙,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