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课程:初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校本探索

作者: 庞仿英

梦想课程:初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校本探索0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把“理想信念教育”置于德育五项内容之首。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由此可见,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然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梦想小镇。近年来,学校针对初中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整合学科教学、活动与环境建设,系统性地建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梦想课程体系,为学生量身打造了一条理想信念教育之路。该课程体系以梦想为依托,渐进性地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促使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误区

把理想信念比喻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充分说明了它的基础性和奠基性的特点以及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先导地位。这粒“扣子”扣得好不好,往往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然而,近年来,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却被不断地侵蚀与消解,致使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虚化或玄化的倾向。具体来说,现阶段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类认识与行动上的误区。

(一)忽视学生需求:曲高和寡

人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马克思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理想信念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求,主要表现为对尊严、荣誉、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通常具有社会性、利他性、自觉性等特点。虽然外部力量可以对其施加一定的影响,但本质上它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的选择,是自主建构的,因此必然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地“轰炸”,可以说,现在的初中生变得越来越独立且富有主见。然而,学校在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时,却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也不会从这种需求出发去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的学校甚至直接照搬思政教材,不作校本化或者生本化的改造,因而显得曲高和寡、应者寥寥。虽然理想信念教育进了课堂、进了教材,但却始终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不重视过程性:急功近利

理想信念的生成是一个动态发展和逐步进化的过程。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的道德认知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经常会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相应地,理想信念有时也会出现动摇甚至全然颠覆。因此,不断的、持续的、反复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过程性特点决定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它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将理想信念教育视为教学任务,规定了具体的课时数,一旦教学任务完成,便认为理想信念教育也完成了。殊不知,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是“破了题”而已。此外,对学生认知与信仰的改变也不能期望过高,这种直指理想信念目标的教育稍显急功近利,有时会使青春期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毕竟没有“信”这一基础,任何理想信念恐怕都是奢谈。

(三)脱离生活实际:隔靴搔痒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各种经验与文化交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他者”,如特别重要的人或特别重大的事件,往往会对一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只有回到主体的生活世界,才能完成完整意义上的建构。

《指南》中提到的理想信念,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无一不是高度理论化的知识成果与价值体系。然而,有些学校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不注重从生产生活的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道德基础出发,而是从理论到理论,结果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教学注定是隔靴搔痒、蜻蜓点水式的,缺乏生命活力。

二、梦想课程的系统建构

理想信念的形成遵循这样一个基本过程:首先,主体根据自身需求形成对理想信念的初步认知;其次,主体通过内在发展和外部干预,推动对理想信念的情感信任和意志提升,并形成一种稳固的信仰人格;最后,这一信仰外显为行为实践,反过来巩固和强化已经确立的理想信念。这个过程大致包含了需要认同、伦理内化、心理整合以及行为实践等四方面机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情”“意”“行”。

正因为“知”“情”“意”“行”各环节都存在着一个随主体发展而逐渐加深和升华的过程,所以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明显的生成性特征,即总是从“知”起步,最后落脚于“行”;而且从“知”到“行”的过渡过程还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往往需要主体不断地进行理性与非理性、相信与怀疑的斗争或冲突,最后才能实现“知”“情”“意”的统一,这才算是真正确立了属于自己的理想信念。

根据这一认识,学校有效整合了学科、活动与环境等资源,系统性地建构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梦想课程体系(见表1)。不难看出,从“筑梦”“追梦”到“圆梦”的课程编制,尤其是核心课程,有着鲜明的层次性。譬如:七年级侧重教育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并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八年级强调学生要逐步夯实对理想信念的“情”与“意”,即要建立相对稳定的认知和追求;九年级则强调“行”,鼓励学生从自身的理想信念出发,创造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将理想信念付诸于切切实实的行动。

梦想课程的生成性特点还表现在它们都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接轨。丰富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动态生成的多样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共产主义理想可能过于宏大和抽象,而“学习梦”“职业梦”“人生梦”则更具现实性,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在设计“写给十年后的我”活动时,教师把“小我”放在“大我”之前,由此及彼、由具体到抽象地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样的畅想中,学生可以充分地体验课程、生成课程,获得超越知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当然,理想信念的确立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它应当是一个不断渐进、逐步深入、持续浸润的过程。梦想课程始终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影响,开设了很多让学生“唱主角”的课程,如梦想主题班会课、法治辩论赛、征文演讲比赛、国防教育团建、文明督察员等。以法治辩论赛为例,学生们围绕司法与人情、道德与腐败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和临场应变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清廉社会”建设、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的体悟。如此循环往复、循循善诱,有助于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生成道德认知、形塑道德尺度,并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真正树立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三、梦想课程的实施策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面对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较为宏大的理想信念时,教师可以采用隐蔽教育意图的策略,淡化教师作为教育者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以及学生作为被教育者的从属性,从而减少或避免学生因“要我学”而产生的心理对抗,让他们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以生成性来统领与设计梦想课程,就是为了将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内隐于教育过程中,借助移情效应等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储备,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说,无痕化是梦想课程的最大特色,也是破解当下初中理想信念教育各种误区的有效办法。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采用以下三大策略。

(一)教育目标:“形散神不散”

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科组都必须对照梦想课程的目标,梳理出适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素材,并结合学生的思想状态及需求,制定每个学段的教育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试点、反思和改进,最后进行推广。例如,在语文学科中,教师会遴选出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朱自清的《背影》等,通过分析与体会这些人世间最朴素、最美好的情感,给学生讲深、讲透历史上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

通过梦想课程体系的建构,学校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各学科与活动中。所谓“形散”,就是尽量减少灌输式、集中式、被动式的理论教学,代之以启发式、散点式和自主式的情境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现教育目标;而“神不散”则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与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全面渗透,从而增强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教学碎片化。由此拉近了德育目标与学生道德基础之间的距离,让理想信念教育看上去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二)教育内容:“整合不重合”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德育教学的主阵地,但教材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为此,学校把“中国人中国梦”“多彩的职业”“走向未来”等内容相似或相近的教学板块进行了整合,方便学生由近及远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未来。杭州火车西站是仓前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学校以此为主题开展梦想班会课,一方面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新时代中国在科技、交通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也启发他们主动作为,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

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确保这项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这种创新性的整合与无意义的重合不同,它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三)教育方法:“渗透不说透”

魅力班级建设也是梦想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文化,也可以起到启智励志的作用。学校邀请了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来校讲座,同时聘请专家、学者或IT界的风云人物担任学生的“梦想导师”,帮助学生构建人生梦想。另外,梦想盛典、志愿者活动、文明督察员等活动也都具有非常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可以对所有参与者起到心理同化效应。

不得不说,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永远都应该留给受教育者本人,因为从“知”到“情”再到“意”的升华是主体自觉自为的建构过程,而教育起到的只是激发和加速的作用。所以,梦想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倚重情境的创设,采取的是渗透但不说透的办法,即留有余地、点到为止,旨在帮助学生唤醒道德自觉,从他律转向自律,并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践行理性信念的活动中去。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也是学校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主要内涵。通过构建梦想课程体系,学校初步实现了全员、全过程与全方位的理想信念教育。这种无痕化的教学方式也吸引了学生踊跃参与,并报以积极的、正向的反馈。梦想课程的深入开展还促进了平等性、交互性师生关系的真正建立。在梦想导师的指导下,一大批具有乡土情怀、学识底蕴、众创意识的追梦少年脱颖而出。他们志存高远、努力学习、勇于奉献,成为了学校一道闪亮的风景线。

【庞仿英,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乔 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