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榜样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现实进路

作者: 蓝晓霞 潘广燕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要  我国榜样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担负不同的历史责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榜样教育形成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是榜样教育的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对榜样教育进行了继承发展。新时代,榜样教育引领个人全面发展,凝聚民族复兴伟力,涵养精神文明新风尚。面对新挑战新机遇,榜样教育要回应时代呼声,科学选树榜样;顺应时代发展,多渠道宣传榜样;结合时代特色,创新教育方式。

关键词  榜样教育;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复兴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这是把榜样引领放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摆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突出位置加以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剖析榜样教育的时代价值,探讨榜样教育的现实进路,既是教育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重要命题,也是立足本职、担当作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奋进力量的必答题。

一、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时代发展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榜样教育能够通过榜样人物这一具象的价值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榜样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担负不同的历史责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价值。

(一)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榜样教育形成的文化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愈显坚韧、挑战重重却愈发坚定的力量源泉。回望漫漫历史长河,榜样的力量如同熠熠星光,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折不挠、砥砺奋进。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涌现出了众多明君、贤臣、名士、孝子等榜样人物,体现了特定时代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对精神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的榜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主要体现在朴素的教育理念中,融入统治阶级的道德教化中。我国古代在榜样人物的选树上,多围绕“仁”“义”“德”“孝”“礼”等价值范畴,人物形象趋向崇高完美。从创立儒家思想被世人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到发出“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之问的爱国诗人屈原,再到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代通儒”顾炎武,众多仁人志士共同谱写了古代中国的辉煌灿烂,他们的精神传承至今,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历久弥新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在方式上,我国古代榜样教育强调教育者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关于身教,《论语》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遂令不从”。《孟子》中提道:“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从家庭单位分析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道德经》中的论述为“行不言之教”。以上思想均强调教育者要严格要求自身,身体力行向受教育者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标准的道德规范,对教育者提出了要求,为后世为人师者素质规范奠定了基础。

(二)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是榜样教育的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为榜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4]榜样教育以具体的人为学习对象,深入研究人的本质、揭示榜样核心内涵是开展榜样教育活动的前提。人是社会的人,榜样教育依托榜样发挥作用,首先要回答选树什么样的榜样,其具有什么样的优良品质,能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其次,关于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还互相影响。[2]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力,人与人的相互影响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接触来实现。这种交往与接触并不一定是真实客观的联系,思想、精神上的交流沟通也能对一个人产生影响。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榜样教育的作用才得以有效发挥。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榜样教育以具有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的榜样人物为示范,潜移默化地引导受教育者向榜样学习,在思想和行为上向榜样看齐。这一过程无疑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过程。

(三)继承创新:中国共产党对榜样教育的时代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榜样的力量,在百年奋斗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发挥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的主体始终是人民,主要方式是选树典型先进人物,目的是争当模范、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引领风尚。

在革命战争时期,榜样选树突出革命性,众多战斗英雄壮烈事迹激励了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誓死捍卫民族独立,争取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榜样教育突出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各行各业争先创优,铁人王进喜、人民公仆焦裕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众多榜样故事广为流传,极大鼓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重整山河、改天换地的昂扬斗志。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文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榜样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榜样类型也更加多样。众多道德榜样、改革先锋、知识分子楷模等为充分调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榜样的力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最美奋斗者”黄文秀激励着无数基层工作者实现全面脱贫的时代奇迹;“60年深藏功与名”,牢记初心使命、默默奉献的“无言英雄”张富清成为无数共产党员的“正衣镜”;秉持报国理想、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地球物理学研究、用毕生成就填补国家研究空白的黄大年,成为新时代青年立报国志、做报国行的“引路人”。新时代背景下,在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我国榜样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多元,榜样的力量在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更加凸显。

二、新时代榜样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各种矛盾与风险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榜样力量的激励引领。全面阐释新时代榜样教育的重要价值,对坚持榜样教育的正确方向、准确把握榜样教育的科学规律、充分发挥榜样的巨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榜样教育引领个人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3]榜样教育能够将抽象的道德品质、精神品格,通过榜样这一具象的人物,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为人们提供对照、模仿、学习的标准,指明努力的方向。

榜样精神烛照前行,引导受教育者立德铸魂。榜样人物体现了特定时代的价值理念,背后承载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榜样自身在思想觉悟高度、道德规范标准和责任担当意识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和理想性,榜样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社会层面的认可和推崇。通过榜样教育,受教育者能够逐步领悟榜样精神,进一步激发情感共鸣,在思想上向榜样靠近,逐步将榜样精神内化,改造个人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拥护者和忠诚践行者。

榜样事迹竖旗立杆,指引受教育者优化选择。榜样人物在各自的领域具有较大知名度,其行为选择和行动规划能够给受教育者提供可借鉴性。受教育者通过榜样学习,能够在面临抉择时根据榜样人物的现实事迹进行综合考量,把好人生关卡,选对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评价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时强调:“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4]受教育者通过了解榜样事迹、感悟榜样精神,能够在认同榜样的基础上崇敬榜样,进而在行动上学习榜样,不断优化自身选择,修正人生轨迹。

(二)榜样教育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榜样人物形象承载着时代精神意蕴和社会价值取向,榜样精神是凝聚使命担当、引领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的灯塔。榜样教育能够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

榜样教育助推中国发展。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凝聚国家发展力量的重要方式,能够充分激发人们爱国报国的热情,调动人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大愿景,把典型示范作为重要途径,将榜样的力量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扎根山野、改写大山女孩命运的“擎灯人”张桂梅,再到让中国领先全球20年的“天眼之父”南仁东。他们或是科技领军人物,或是默默奉献的基层“螺丝钉”,为人们生动展示了爱国、报国的多种途径。在这些榜样模范人物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自觉将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有机融合在一起,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汇聚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榜样教育传续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沉淀的榜样精神是我们民族自尊、自强、自信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榜样教育具有深刻的价值导向性,通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力保证了文化文明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榜样教育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共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弘扬,榜样精神同时也是中国精神的生动展现。从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到女排精神、抗疫精神,榜样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扩容深化,榜样教育也在吸收众多榜样精神过程中给予中国人民更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和行动感召力。通过榜样教育,众多精神文化以具象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用榜样精神熏陶人民群众,逐渐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价值理念,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榜样教育涵养精神文明新风尚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5]。精神的成长、文化的发展、风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化和行为引导。榜样的示范引领、价值导向等功能对涵养精神文明新风尚具有重要作用。

榜样教育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榜样人物在各自领域具有突出成绩和卓越贡献,他们的处事规则和价值观念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蕴含着强大的思想感染力和行动感召力。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榜样人物,我们能看到戍边战士“清澈的爱只为祖国”的爱国之情、抗疫英雄“舍我其谁”的奉献之魂、劳动模范爱岗敬业的履职之道。榜样人物的存在,让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了现实的对照和学习的范例,用榜样精神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民心、引人向善。

榜样教育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标志。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一方面,榜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具体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7]加强道德建设要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榜样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方法,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另一方面,榜样教育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创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功勋荣誉表彰工作,特别注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制定实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构建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体系,颁发“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评选“时代楷模”,以国之名、致敬功勋,建章立制、铭刻荣光。历史和现实证明,榜样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方法,表彰英雄、礼赞榜样,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崇德向善、明礼知耻的精神文明新风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