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须坚持一体化逻辑

作者: 李君枭

摘要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坚持一体化逻辑,是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一体化的价值意蕴、逻辑结构和基本策略,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与国家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一体化建设;思政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纳入国家教材体系,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应时之举,是发挥新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举措。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之路。由此,《读本》教学必须坚持一体化逻辑。

一、深刻理解《读本》的一体化价值意蕴

《读本》聚焦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强化青年学生价值体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一)《读本》契合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从一体化课程目标角度看,《读本》学习是一个从情感启蒙到政治认同的建构过程,不是毫无理论依据的灌输,不是“从图片到文字”“从文件到书本”的简单复制。《读本》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学生实际,层次分明地设置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实现由小学启蒙道德情感到初中打牢思想基础再到高中培养学科素养的有序进阶,一以贯之强化学生争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从一体化课程设置来看,《读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主线,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由学科知识达成到学科素养培育。因此,《读本》一体化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的题中之义。《读本》旨在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情感共鸣外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自身价值和国家命运的有机统一。

(二)《读本》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1]思政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读本》作为育人载体,不单单传递纯粹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蕴含着思想价值,可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价值养成中塑造能力、锤炼品格、涵养力量。《读本》凝聚了当代青年价值共识,《读本》教学可以增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育人合力,引导青年学生领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独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正确的价值理解。

(三)《读本》激发可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驱动力

《读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需要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和强烈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这就必须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的引导和教育功能。“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青年学生要学好《读本》,在《读本》中感真知、悟真谛,在实践中长本领、增才干,使《读本》成为自身思想和行动的理论武器。青年学生唯有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和人格魅力的科学理论,才能激发自身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内驱力和行动力,才能真正担负起党和国家的要求和重托。

二、精准把握《读本》的一体化逻辑结构

《读本》内容并不是随意呈现,而是有机整合,涵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同学段的《读本》都以“立德树人”任务为基本架构,从思想主线、知识主题、呈现方式三个维度一体化设计内容。

(一)理论逻辑:“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思想主线一体化设计

初中《读本》围绕“十个明确”布局,引导初中生清楚“我们处于哪里”,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立足新时代,学生领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先进理论的支撑下、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才能实现梦想,形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较为清晰完整的认知。高中《读本》围绕“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铺开,帮助学生把此前形成的思想认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处于哪里”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思考“我们为什么做”,把学习获得的情感体验、知识素养、道德责任转化为理论自觉和实践指南,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奠定基础。

课程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其内容和形式都应该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3]初高中《读本》以“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贯穿之。“十个明确”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十四个坚持”引导学生改造世界,构成了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路线图”和“方法论”,为学生成长成才校准航向、提供指导。

(二)知识逻辑:“党的领导”“人民中心”“中国梦”知识主题一体化设计

《读本》遵循科学化、系统化、梯度化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一体化理解新思想,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思维水平的螺旋上升。纵览中学《读本》发现,“党的领导”“人民中心”“中国梦”三个核心主题一以贯之,构成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

关于“党的领导”,初中《读本》从党的性质和目标出发,引导学生在思想认知上理解党领导的意义,在实践行动上坚定对党的信仰。高中《读本》围绕怎样坚持党的领导路径展开,从理论高度指明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阐释了“四个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全面看待党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自觉践行“两个维护”。

关于“人民中心”,初中《读本》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树立人民观念,从现实中理解人民至上,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高中《读本》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从哲学角度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引导学生投身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关于“中国梦”,初中《读本》帮助学生厘清中国梦和个人梦之间的关系,明白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书写者,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学《读本》从“中国梦的本质”到“国家如何实现中国梦”梯度化进阶设计,引导学生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高度,深刻理解梦想的实现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持之以恒的拼搏奋斗。

(三)编写逻辑:“直线式”和“螺旋式”呈现方式一体化设计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4]《读本》的设计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思维方式、情感需求为遵循,选取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图片,选用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语言,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初中《读本》采用大量科学知识图、政治常识图呈现,采用生活化话语来叙述。其编排和布局更加强调政治引领,选取人民英雄纪念碑、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图片以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表、路线图等,既能满足学生真实、美观的心理需求,又能启迪学生智慧、筑牢学生思想。高中《读本》从图片呈现方式来看,增加了简明干练、逻辑性强的示意图、经典著作图,力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知,构建起学生的学科逻辑和实践逻辑。从话语方式来看,高中《读本》从初中阶段生活化的话语方式转变为概念化的话语方式。高中《读本》教学在初中阶段体验教育的基础上,上升到以素养教育为目标,以学科课程活动为形式,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积极探索《读本》的一体化教学策略

实现《读本》最大的教育价值,灵活的教学策略是关键。立足于时代背景和学科特点,为更好地提升中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教师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工作,真正发挥《读本》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

(一)依据理论逻辑,分层定位教学目标,强化学科素养导向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教师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直接关乎教学成效的提高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初中《读本》的教学目标是高中《读本》教学目标的基础,高中《读本》的教学目标是初中《读本》教学目标的深化。例如,初中《读本》第1讲第1框“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的教学目标为: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厘清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明白中国梦的实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高中《读本》第2讲第1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教学目标为:明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增强政治认同;懂得实现伟大梦想,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读本》两个学段教学目标都是着眼于教学逻辑和学生实际,既有阶梯性的递进,又有重叠性的衔接。

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夯实理论功底,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才能有效衔接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增进新思想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二)遵循知识逻辑,多元开展学科活动,厚植学科知识底蕴

《读本》作为育人载体,具有典型的抽象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等特征。除了导语、正文、资料卡片、延伸阅读等栏目,“习语金句”是《读本》的画龙点睛之笔。思政教学组可围绕《读本》内容,将教学活动分为“习语”书法和“金句”诵读两个部分,立足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不同主题,书写“习语”或朗诵“金句”。教学内容的深化离不开教学形式的创新,例如,关于“梦想”的主题,朗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振聋发聩,所代表和昭示的是精神面貌,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照亮学生的追梦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6]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已成为构筑教师历史视野和学生学科活动的重要资源。一方面,教师需有宽阔的历史视野,才能跟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脉络,从而培育政治认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高中思政教学组可以引导学生成立 “四史”宣讲团,结合《读本》内容开展专题研讨,透过学生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诠释新时代青年学生应担负的使命。此外,还可以在宣讲过程中将《读本》和“四史”结合起来开展知识竞赛,既发挥党史学习的重要作用,又推进《读本》学习的扎实落实。

(三)按照心理逻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塑造学科活力课堂

高中《读本》以素养培育为目标,教师可以运用议题式、辨析式、分享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创设学科活动课堂,创建第二课堂。比如,高中《读本》第2讲第1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学,教师可以“习语”诵读引出本课主题,结合孙中山的梦想,展示身边人的梦想,让学生开展“习语”诵读、观看视频、分享故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读本》的育人实效,必须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活动体验,开多元课堂,促进学生养爱国之情、立强国之志和践报国之行的统一。

《读本》教学是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措施。如何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开展好《读本》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在教学中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韩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路线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11):4-5.

[4]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0.

[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6]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