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节教育 成就未来

作者: 李小平 刘俊峰

志节教育   成就未来0

谢叠山(1226—1289),名枋得,号叠山,字君直,江西弋阳人,是与文天祥同时期的爱国诗人,以其“志节耿耿”而著称。2014年,江西省弋阳县谢叠山小学正式成立。学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做一个有民族志节的人”为办学目标,以“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为校训,充分利用当地历史和文化资源,将志节教育引入德育工作,以谢叠山的爱国事迹为载体,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挖掘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德育工作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方志敏烈士出生在弋阳,曾就读于弋阳叠山书院,少年时代就被谢叠山的爱国情怀所打动。这一事例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弋阳的传承不绝。学校深入挖掘当地文化中的红色资源,精心打造了“君直少年”“君直教师”评选等德育活动,形成了红色德育和志节教育双向发力、互相促进的德育工作格局。

一是树立“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志节新人”理念。学校全方位推进红色教育阵地建设,利用叠山书院、方志敏烈士纪念馆、方志敏干部学院、汪东兴故居、邵式平故居等红色资源,建立了志节教育基地,开展多种红色活动,实现了红色德育、文明校园建设、志节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是对照叠山先生的“志节”品格,深入开展勤廉学校建设,营造廉洁从教的氛围,努力实现“政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的廉洁自律办学目标。学校打出“传统文化+志节教育+清廉元素”的组合拳,在师生中倡导着装朴素、拒绝奢侈、远离浪费的绿色生活方式,并带动更多的人恪守廉洁初心、保持清廉本色。

二、加强协同,提升育人实效

学校不断推进校家社协同共育,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以“叠山文化+志节教育”为基础,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和社区资源,主动携手红色教育基地、社群公共团体、公益慈善组织,不断筑牢与家庭、社区、社会的共育机制,优化学生品德成长的社会土壤和精神氛围。

学校将“叠山文化+精准帮学”的志节教育品牌与“班课主任+春风化雨”的班级创建行动有机结合,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以及“君直教师”“君直少年”评选活动,助力师生健康成长;学校研发了《谢叠山诗词选》《志节教育之三字经》《谢叠山故事》等校本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树立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同时,学校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志节教育内容,为学生讲好志节故事、讲解法律法规,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守法的种子。

学校探索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发挥在教育引导、关爱保护青少年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学校创办了家长学校,旨在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引导家长切实履行教育责任,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校还开展了“万师访万家”活动,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让志节教育深入家庭。此外,学校注重隔代家庭教育指导,通过邀请教育名家、退休教师进校园、进班级,传授隔代教育知识。

学校创新开展党员驻班工作,实行“驻班党员+科任教师”结对育人机制,织密关爱学生的协同联动网络;学校还开展了“弋心向党,弋心为民,微问教”教育满意度测评工作,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办学、学生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效果。

三、营造氛围,涵养行为习惯

学校注重校风、学风建设,坚持以良好的校风、学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功营造出人人心上有“志”愿、个个身上有“节”度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将开学第一周定为志节教育学习周。在此期间,德育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为学生讲述以“叠山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故事,宣讲《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纪校规。各班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班纪班规,引导学生学习和遵守。学校鼓励各班之间互学互比、同学之间互学互帮,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和勤奋的学习态度,明确“志节教育”的内涵。

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以身作则,将志节教育和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以“志节”之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职员工从仪表、着装、言行举止等小事出发,身体力行地传播文明礼仪意识,示范良好的行为规范。

学校采取沉浸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德育主题活动,让志节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例如,学校举办了以弘扬“叠山精神”为主题的戏剧表演、书画展览、剪纸板报等特色活动,注重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还举办了“结对子微家访”“走读生微电台”“名著导读微家书”“好家风微传”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当好“微家教”,激励学生做好“微勇士”,共学“志节”意趣,共享“志节”情怀。

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注重利用名师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号召青年教师既要向名师学教书,更要向他们学育人。为完善师德师风监督考核机制,学校在校门口设立了校长信箱,向家长和社会敞开师德师风考评的大门。学校坚持从严治教的原则,以“师德不端正、事业难解困”的鲜明导向处理一切和师德师风有关的问题。

此外,学校以志节教育促进少先队建设,推动队员工作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为实现“入队即入心”的目标,少先队大队部一方面定期召开少先队会议,举办优秀少先队员经验交流会,引导队员严格要求自我,协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展工作;另一方面,组织队员利用空余时间走进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提升队员的思想境界和实践能力。

四、开展活动,激扬青春活力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促进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经过长期摸索,学校逐渐形成了四大系列德育活动。

一是常规教育活动。学校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规范而隆重,国旗下的讲话内容感人而丰富。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由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确定主题,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合适的班会形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是体育艺术活动。学校每年举办“君直教师”“君直少年”评选活动,通过班级申报、年级竞选、学校考评、家委考察等程序确保评选的公平公正,并对结果进行公示。此外,学校成立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社团,包括国画社、书法社、民乐团和球类、棋类等社团,激发了学生的青春活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三是在节日、纪念日期间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包括“3·15”学雷锋行动、烈士纪念日活动、中秋手抄报活动、国庆征文比赛等。这些活动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动态与静态、展示和欣赏的无缝衔接,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四是校园足球活动。学校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形成了“走进班级,走进课堂,走进活动”的足球特色,营造出“人人能踢球,班班有球队,周周有球赛”的足球氛围,提炼出“把课开起来、把球踢起来、把赛办起来”的校园足球发展模式。学校以足球教育为起点,并将其拓宽到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旨在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意志,实现志节教育的育人目标。

总之,学校不断强化“德育为本、志节为基”的办学思路,着力推进德育评价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第二届江西省文明校园、江西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志之所趋,无远弗届;节之所向,无秽可粘。身处新时代,学校全体师生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戮力同心、团结奋斗,奋力谱写志节教育新篇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