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雅校园 奠基幸福人生

作者: 郑亚华 潘雅文 邵育飞

创建和雅校园    奠基幸福人生0

江西省弋阳县私立育才学校创办于1999年,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全寄宿民办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始终遵循“精细化管理、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学校办学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找准方向,

让学校文化“立”起来

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根植于师生心底的精神养料和价值追求。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培养方向、三风一训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自建校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

建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秉持“以人为本养正气,用情办学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关爱留守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学校以“为学生一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目标,用爱心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忠心、恭心、孝心和信心,坚持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以“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家园、学园、乐园、花园”为办学愿景,努力将校园建设成为师生的温馨家园、成才学园、活动乐园和美丽花园。学校以“培育品行儒雅、学识卓雅、举止优雅的国之英才”为育人目标,重视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导和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情感和责任心。通过上述工作,学校找准了校园文化的定位,建立了德育工作的基础,确立了鲜明的文化“底色”。

二、精心设计,让育人环境“靓”起来

学校十分重视育人环境的创设,秉持“和美幽雅、熏染浸润”的环境建设宗旨,力求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学校在多次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和雅”的理念。一方面,学校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精心维护校园内的植被和树木。学校在校园内建成了“陶园”,作为学生晨读、休闲、锻炼的场所,同时也是学生接受环保教育的场所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注重人文环境的打造。学校根据校园布局,先后建成“学海明珠”“家国天下”“竹林听涛”“禾雀竞飞”“丹霞映翠”“亭雅荷香”“陶园悦性”“春华秋实”“香径折桂”等校园“九景”,每处景点均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寓意。

学校建设了“三横三纵”主干道,在每条主干道周边设立了花圃和绿化带,打造出绿树掩映、鲜花盛开的自然景观,与校园内的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努力实现“时时处处有教育,一事一物皆课程”的育人目标。学校将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家园、学园、乐园、花园。校园内处处弥漫着花香、书香和墨香,为师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文化氛围和自由气息的良好学习环境。

三、注重习养,让学生行为“雅”起来

学校中有近九成的学生是寄宿生,因此学生在校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学校根据实际,从点滴入手,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一是重视行为规范学习。学校通过入学教育第一课,指导学生学习《育才学校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以生动的事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二是集中开展养成教育。学校从遵纪守法、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要求入手,通过入学教育、班会队会团会、班风班貌评比、文艺活动、趣味运动会等方式,集中开展学生的养成教育。

三是抓牢行为规范教育。学校从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礼仪习惯。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学校以“三餐两觉”为切入点,要求学生遵守排队取餐、文明用餐、节约粮食、保持卫生、按时午休等规范,促进学生养成文明守序的意识和习惯。

四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学校大多数学生为寄宿生,对学生而言,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十分重要,且在学生未来发展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学校指导学生学习洗衣、洗澡、整理物品、个人理财等生活技能,通过内务整理竞赛、自我管理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提升。

五是培养自主行动能力。在管理过程中,学校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建立了一套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机制,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良好局面。例如,学生的一日行为规范由值日学生监督管理,学校的卫生和纪律工作由学生志愿者负责,家长会、文艺晚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活动都由学生独立策划和主持……这些举措不仅为学校节约了人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行动能力。

四、强化合作,让家校合作“动”起来

学校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学生。他们由于长期与家长分离,难以获得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感情缺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着重开展留守学生的周末集中管理工作。学校德育处通过组织体育比赛、红色电影放映、留校教师爱心辅导作业、食堂为学生提供专人服务等措施,缓解学生心中的孤独感。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留守学生之家”,由班主任和代理家长共同负责,将留守学生组织起来,一起收看电视节目、阅读经典书籍,开展书画、演讲、绘画、舞蹈、体育竞赛等活动,帮助留守学生找到“家”的感觉,享受“家”的温暖。学校留守学生关爱工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均对学校留守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过专题报道。

时代的变化为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留守学生工作的方法和路径,深入开展家校合作,建立了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为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教师利用微信传播高效、便捷、及时的特点,每天在班级微信平台上发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家长呈现孩子的点滴进步,为留守学生和家长的情感互动创造机会;家长也在微信平台上上传了在外工作和生活的场景,让学生了解到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此举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促进了双方的互相理解,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推动家校合作取得新进展。学校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或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开展了家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万师访万家等活动。此外,学校还将家长会开到学生家长的务工地。这些举措让家校关系更加密切,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坚守真爱,让师生内心“暖”起来

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学校寄宿。学校给予了学生全面、细致的关心和爱护。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当学生生病或受伤时,班主任和德育处教师会及时启用应急预案,将学生送去就医,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家长或监护人;学校每月对班级进行德育积分考评,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通过关爱谈心活动鼓励和帮助暂时处于落后的学生;学校高度重视师生的安全守护工作,实行无缝对接的管理制度,对班级日检、集会、就餐、就寝、大型活动等进行严格管理,通过校园“无死角”监控系统、寝室点名“刷脸系统”、门卫“四个一系统”,全面保障师生安全。

学校和全体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最终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回报。学校中考成绩和各类素质测评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同时在运动会、体育比赛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谨遵“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让学生感受春风、沐浴阳光、和谐共进、健康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