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贯通”,探索思政课改革的“济南模式”

作者: 赵庭 赵广忠

实施“双贯通”,探索思政课改革的“济南模式” 	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济南市教育局秉持大思政育人格局,立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首倡思政课“双贯通”改革,坚决破除思政课“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致力打通不同学段和学科间的割裂状况以及学校与社会间的壁垒,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性,探索出思政课改革的“济南模式”。

中国德育:王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采访。济南市“双贯通”思政课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它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何关系呢?

王紘:您好!作为一名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教育局局长,我最关心的就是课的问题和人的问题。长久以来,我走进过很多学校的课堂,看到了很多一线思政教师在课堂改革方面作出的努力,也切实感受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思政课“抬头率”不高现象确实在很多学校存在,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观念落后、方法单一、站位不高,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教学轻教育的现象,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思政课育人实效远达不到我们的预期。

我常常感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许多割裂、内耗,在师生与社会之间存在脱节,思政课有许多痛点和堵点迫切需要我们去打通。其中,长期以来横亘在不同学段之间的认知鸿沟就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方式和实际学情的准确把握,很容易让思政课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教学设计偏离所在学段学生的真实关切,削弱学生的体验感和求知欲。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出了全国推进思政课改革建设的动员令。济南市教育局反思思政课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创新实施“双贯通”精品思政课改革建设工程,希望通过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让不同学段之间紧密衔接、有机协作,建立起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贯通,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改革创新热情,使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得到切实增强,进而探索出区域推进思政课改革的全国样板。

中国德育:“双贯通”思政课改革具体是指哪些方面的贯通?其中的难点有哪些?

王紘:所谓“双贯通”,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贯通。首先,纵向贯通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思政课的开设必须要把大中小学每个阶段都铺陈好,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地贴合人的成长,从而达成“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良好育人效果。横向贯通是指“理论+实践”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就是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感、体验感、亲和力,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发展中接受教育,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推进“双贯通”思政课改革之前,我们作了大量的调研,邀请了思政学科专家、学校负责人、一线教师代表进行座谈,了解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些困难和他们的真实诉求。概括起来讲,这项改革主要面临三大难点。一是如何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变成一种常态、深入为一种研究,而不是停留于几次活动和碎片化的感性经验上;二是如何寻找到真正有益于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和学生终身成长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形态,而不是把实践教学简单地与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叠加;三是如何调动学校和一线教师参与思政课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产生投身思政课改革的原生动力,而不是对行政命令的被动应付。

中国德育:针对“双贯通”思政课改革中的难点,你们是如何破解的?

王紘: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的这些难点,济南市坚持“1+3”行动路径,重点突破、多点推进。“1”即坚持服务导向。市教育局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创设条件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后顾之忧,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和专家资源,为“双贯通”思政课改革的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和支持。“3”即坚持“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教师培养”多点发力,针对改革中的难点各个击破。

为了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常态,我们努力建设融“学习—分享—备课—研讨”为一体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联合教研的长效机制,组织专家从国家统编思政课教材中提炼出生命教育、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依法治国等10个适合开展贯通式研究的主题,举办教学现场会,邀请专家与一线教师开展深入研讨。通过定期的联合教研,让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日常教学中将一体化落实到课堂中去。

为了让实践教学取得实效,我们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梳理确立传承红色基因、建设法治中国等八大教学主题,主动对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向72个单位发出《关于申请支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公函,组织人员走遍济南,历时三个月考察、论证,评估确定了100个基地,同步开发了济南市思政课实践教学线上预约平台,为各区县和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保障。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为了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双贯通”思政课改革的实践中来,我们启动思政强师工程,推进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坚持“理论引导”和“行动研究”并行,通过专家讲座、名师献课、经验分享等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认识;开展“行走的教研”,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实践锻炼,让思政课教师在直观体验中感受到实践教学的魅力,进而转化为开展课堂改革的动力。

中国德育:如果让您来总结“双贯通”思政课改革工作,您认为最重要的创新点是什么?

王紘:我认为济南市“双贯通”思政课改革工作的主要创新点概括起来就是“三全”:全国首提、全盘规划、全面覆盖。

济南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双贯通”思政课改革,抓住了思政课改革的问题所在,形成了“核心项目驱动、多方协同参与、专家跟进指导、成果研创共享”的思政课改革新思路,实现了改革内容与改革方式的创新,创造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思政课改革典型经验,得到了教育部及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专家的充分认可,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达112篇。

同时,我们把“双贯通”思政课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作了整体性规划和实施策略的研究,凝聚全市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创新、完善了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严格按照“时间表”“路线图”,针对改革的重难点,有计划地各个击破,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建立了长效机制和精品课程资源库,推动区域、校际和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汇聚起推动思政课改革的最大合力,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思政课改革的济南探索之路。

通过两年的实践,济南市“双贯通”思政课改革已覆盖全市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在全国率先建立8大类100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绘就了济南市思政课实践教学版图。建立实践教学线上平台,为全市1,092所学校开通3,276个预约账号,10,991名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各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常态化,114万名大中小学生从中真实受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学校形式多样的思政综合改革蓬勃展开,思政育人全面扎实落地。

中国德育:目前,“双贯通”思政课改革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效果? 下一步工作有何计划?

王紘:目前,济南市教育局出台了《济南市“双贯通”精品思政课改革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济南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指导建议》《关于深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了20余次专题研究会、工作推进会,组织专家名师从国家最新统编思政课教材中梳理提炼10大教学主题,组织开展10场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现场会,在线观看人数144万人次。举行思政课改革圆桌论坛,对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问诊把脉。在全市确定了100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同步开发线上预约平台,评选产生了首批50余项实践教学案例成果。济南市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发布会暨现场实践教学活动被《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深入报道,在线观摩人数共计75万人次。成立了全市“立德树人双领军团队”,形成了“双贯通”改革的“灯塔团队”。2020年济南市10个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山东省评审立项,占全省中小学立项项目的近五分之一;济南市7名思政课教师荣获2020年度“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和“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均居全省之首。在首届山东省思政课教学比赛中,我市2名教师包揽高中组前两名。

前不久,我们又聚焦常态化运行机制建设,成立了济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合教研和协同创新中心,接下来还将继续探索推进思政课学科领军团队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坚持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课程建设质量,完善课程资源库,逐步探索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思政课改革区域经验,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办好思政课的强大合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