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2022年第4期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第4期

半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国德育》(MoralEducationChina,MEC)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融思想性、学术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体。近年来,《中国德育》秉持“大德育、主题化、低重心、高品质”的办刊方针,紧扣德育研究和工作的关键点和热难点,以报告事实、交流思想和分享做法为重点,迅速成为了德育思想和经验共享的主流平台。常设栏目有时事政策、特别策划、思想前沿、区域报道、第一现场、明德讲堂、感动人物、教育评论和专家答疑等。目前,《中国德育》正全面提升刊物质量,积极推进数字化进程,全力打造品牌论坛,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形成“纸质媒体+网络平台+品牌论坛+创新基地+图书策划”的全媒体格局。

目录

卷首语 | 法治是青少年最为重要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生活最为主要的精神引领要求,是人们的社会行为活动准则。国家确定了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列于其中。虽然还有其他的价值观要求,但是依据笔者的看法,法治是青少年最为重要的价值观。这是因

观察 | 新时代公民道德自觉的培育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自觉是社会进步的标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阶段,道德自觉成为人类崇尚美好生活的巨大精神动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

观察 |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四重维度

随着时代发展,青少年在学业、生活习惯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青少年生命病理问题如自伤自杀、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情绪障碍等,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核心就在于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阶段

探索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少先队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摘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它指导着少先队组织的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凸显了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性这一本质属性。坚持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方向,完成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使命,需要在

话题 青少年法治教育 | 法治教育的意义重构与精神超越

摘要:以共同的善为导向,法治便具有了道德的正义性。法治教育要使正义兑现于现实,而不只是停留在正义的概念上,或囿于法治宣传。于是我们尊重儿童在其中的创造力,因为每个儿童都拥有他人所无法拥有的一些个人知识

话题 青少年法治教育 | 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社会人

摘要:中小学法治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法治强国的基石。随着民主社会的推进,德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不断发展,重在培养中小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而培育出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有效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讲堂 | 伦理视角下的法治教育解析

大家好,感谢主办方的邀请,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些我对法治教育的想法。法治教育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比如法学视角的理解、法哲学视角的理解,不同的视角会对法治教育产生不同的要求与构想。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伦

样本 | 推进“双贯通” 激活思政课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思政课改革全面启动。面对中央推动的重大教育改革,济南作为一个区域,如何找准发力点,把思政课改革做实做

样本 | 基于核心素养的“双贯通”思政课改革实践

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给予青少年正确的价值引导,思政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实验中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和情境化教学研究,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

样本 | “双贯通”思政育人改革下的学校路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把思政课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随着

第一线 | “双贯通”视域下“行走的思政课”实践

系统是由要素相互连接构成的。一节“行走的思政课”,作为一个教学系统,由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要素有机联系构成,因此,思政教师要不断优化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行走的思政课”的“系

第一线 | 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法治教育路径探析

在教学中教师应坚守儿童立场,顺应儿童需求,开展探究性、开放性、思辨性、实践性的深度教学,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意识,养成法治习惯,涵养法治精神,从而实现法治素养的提升。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