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法治教育路径探析
作者: 张云波在教学中教师应坚守儿童立场,顺应儿童需求,开展探究性、开放性、思辨性、实践性的深度教学,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意识,养成法治习惯,涵养法治精神,从而实现法治素养的提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向儿童深入浅出地传授法治知识,有效地培育法治观念,牢固地根植法治意识,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儿童是学习需求的发出者,教师只有在了解儿童法治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使法治教育内容被儿童认同和内化,从而有效促进其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形成。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就强调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从儿童出发,基于儿童需求的教学设计,尊重儿童感悟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让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法治教育尤其需要这样的教育理念。笔者在教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中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一课时,基于儿童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探究中发现,内化法治知识
探究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通过自主发现得出的结论,将会深刻地镌刻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法治知识的传授,要尽量避免灌输、告诉、照本宣科等旧的教育方式,而应多设计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让儿童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内化。
例如,怎样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呢?笔者呈现了不同法律的第一条,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宪法是这些法律制定的根本,从而自主地在脑海中建构“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这一知识重点。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在思考与绘制的过程中又将抽象的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一概念牢牢地扎根在了学生的心中。
法治教育中采用探究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儿童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在发展能力的同时,更能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这是传授式教学难以达到的。
二、在冲突中推动,孕育法治情感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在矛盾冲突中,情节得以发展,立意得以彰显,人物性格得以体现。矛盾冲突也是法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制造矛盾冲突,能很好地激发儿童的自我反思,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孕育其法治情感。
在认识了宪法的重要地位后,学生对宪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笔者做了一个现场调查——你是否读过宪法?结果显示:班级中完整读过宪法的有0人,没有读过宪法的有46人,读过宪法但没读完的有2人。这一结果犹如当头棒喝让学生清醒:这么重要的宪法,大家竟然几乎都不了解。宪法的重要与现实的忽视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怎样解决这对矛盾冲突呢?学生自主提出要去阅读宪法。而教师在这里也舍得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宪法章节。在阅读宪法的过程中,学生对宪法内容有了大致的印象和了解,通过交流,大家认识到宪法规定了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性质,规定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样的宪法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宪法,是值得大家拥护的宪法。此时此刻,学生对宪法的认识由陌生到熟悉,情感由尊重到热爱,一切水到渠成。
法治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生活与法条的冲突,以及不同观念的冲突,运用好这些矛盾冲突,可以促进儿童了解法律知识,领会法律精神,感受法律在生活中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矛盾冲突,使儿童的思想情感突破原点,对儿童学习法律、运用法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在生活中提炼,感受法治意义
教学要“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事例……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和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法治教育若是失去生活背景,则容易成为晦涩难懂的条文、表里不一的口号,因此,法治教育一定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以鲜活的生活案例帮助儿童了解和领会法治内涵。
宪法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它关照到了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笔者把目光聚焦到从2020年初至今的抗疫经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宪法条文相联系。例如宪法规定公民有物质帮助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人没有食物的时候,政府就派人将物资送上了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新冠肺炎期间,人们应该按照相关规定,主动上报相关行程,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宪法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着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们实实在在的“保护伞”;国家依照宪法治理国家,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时候,学生对宪法的认识,不再是书本里没有温度的文字,而是生活中的帮助、呵护和规则。这段生活经历的回顾对学生认识宪法、感受宪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活对于儿童品质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法治教育不能是生硬的条例讲述,而必须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感受法律的魅力,以此牢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意识。
四、在对比中思辨,明晰法治内涵
对比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有助于儿童抽丝剥茧揭开事物表象这层面纱,发现其潜藏的本质。法治教育中引入对比教学,更能使学生明晰法治内涵,感受法治精神。
笔者呈现了中美抗疫的对比资料,如疫苗供应情况的对比、病患治疗情况的对比、抗疫成效的对比等。面对资料,学生在惊讶、感叹的同时,心中不免产生疑问:同样面对疫情,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笔者适时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辨,学生们各抒己见,渐渐由表象谈到文化、谈到制度,大家发现归根结底是两个国家的制度不同、宪法不同,导致国策的不同。此时笔者追问:面对我国的宪法,你又想说什么?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学生为生活在中国,为拥有“一切为人民”的宪法而感到自豪,并主动提出要学习宪法,弘扬宪法。通过这一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我国宪法的认同感。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法治教育中采用对比教学,可以避免各类法条的混淆,使概念更清晰;可以感受法治社会之美好,使情感更深厚;可以鉴别行为之对错,使善恶美丑更鲜明。
五、在践行中落实,深化法治精神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句格言:“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告诉我们,行动、实践往往比说更重要。法治只有落实到行动中,才是真正被儿童接受和运用。
笔者以问题“2021年的国家宪法日即将到来,我们学校正准备策划一次宪法日活动,你们有什么金点子呢?”为背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策划即将到来的国家宪法日的活动。然后,笔者积极推动,在宪法日这一天将学生的活动创意落实到了行动中。这一教学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告诉学生宣传宪法,学习宪法,绝不是课堂上的寥寥数语,而必然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真正实践。其次,实践活动中宪法以多种样态、多个视角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参观、讲堂等活动,对宪法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宪法精神有了更深的领会,这些是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所不能达到的。通过实践活动的落实,学生与宪法走得更近更深了。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只有经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儿童才会真正认识世界,才会真正接纳和内化事物的精神与内涵。法治教育尤其要注重创设契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性活动,关注活动的落实与成效,使儿童在活动中提升法治素养,深化法治精神。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要“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提升儿童法治素养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应坚守儿童立场,顺应儿童需求,开展探究性、开放性、思辨性、实践性的深度教学,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意识,养成法治习惯,涵养法治精神,从而实现法治素养的提升。
【张云波,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