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师生关系的“基因”:“懂得”与“宽容”

作者: 孙兆航

师生关系是一种多方多面的动态体系,不只规则及约束,更有期待与浪漫。优化师生关系不仅要把情感态度摆在第一位,优先捍卫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内察、善调自我思维与行动,于种种看见中看见更多的“没看见”——看见文化变为更有文化的人,看见完整成为更具完整的人。

师生关系,既是常忆常有味的老话,也是越研越有力的新题。时过多年,教育虽已跨入新时代,但现实事例依然表明:“怎样提升思想认识”“如何优化师生关系”仍是全体教育人的“必修课”“常修课”。

师生关系的温暖及美好,

源于那一时老师的“懂得”与“护佑”

上世纪70年代中,我在村小读完三年级,需再到公社驻地就读。一位下乡知青教我们,她在一行教师中,青春靓丽,溢着朝气;温柔大方,显着雅气;用心教学,透着才气。我们一伙村娃,见少识浅,对突然来到的漂亮聪慧的小老师,有点好奇,有些崇拜。

那个年代,公社教育组每年都举办各校学生文艺汇演。一天,老师叫我到办公室,说要组织部分同学编排节目参演。不知何故,我当即就说自己不愿参加,接着无论她咋劝说,我都不语。那时她像邻家姐姐一样柔声细语问因、劝导,随后还递我一书,记忆中似是《再寄小读者》,里面的故事让我看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劝我回去再考虑一下。之间,老师还开导了些什么,现在还真想不起来,唯一铭记:那刻,她既不气,也没急,没有诸如“不听话”的数落与埋怨,也无“不懂事”的上纲及嫌弃,更没“不参加就算啦”的回避或放弃。当时我想,她必批评一番;然而,她没训我,还以己善良化尬为彩,这,出我意料。

其实,怎样让孩童“听话”?如何教学生“懂事”?在劝导那会,已有答案;在送书那瞬,已化我心,只是回身走时我没好意思说出。

更没想到,随后她去了我家一趟。当时,颇多情感涌我心头,说不清是意外、惊喜还是担心,抑或是顾忌中更有高兴。进家后她就随意坐一矮凳上,边帮我母亲往土炉添柴边拉家常,没说那事,也没“告状”,更没有“借家长力量劝导”。就那么自然地聊着,聊天伴着噼里啪啦的燃柴声,闪着智性光芒,透着共情力。我偎依在旁,似懂非懂,却于忐忑中暖着。

师心光芒,学子芬芳。这一幕,是看得见的风景,更有瞧不见的力量。之后,懵懵懂懂的我越是仰慕老师,整天盼她上课,成绩也愈来愈好。期间,她还常常借我名著,虽不能全部读懂,却一次次“遇见”《西游记》《青春之歌》……一回回“听说”高尔基、鲁迅……如此,因她,即便我被穷苦及自卑所扰,却因遇见美好、获佑受益而脱困成长。多年后,我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之后成为一名教师。现回想,一件易使很多教师不悦的囧事,却完美地拐了个弯,成了生长的节点,化作一段温暖的故事,更显着教师丰盈的灵魂。这是怎样的一段美好邂逅成就的幸福成长?究竟源自老师的教学力量还是那师生圣洁情感的牵引?现思,自己那一刻的拙现,可能是那个年代农娃的一点自卑、一丝执拗,甚至是一种忸怩,这往往恰是孩童不愿诉说的痛处或盲点。因之,教师面对类似状况,持一双善察的眼与一颗善感的心,用师“热”融化生“冷”,才是化开一个个“堵点”的万能钥匙。

之后岁月,我学着老师的样子,耐心导学,尽力助生,慢慢成长为市优秀班主任、省优秀教师。这时我才更加明白,许是那会儿的劝导、那天的家访、那次的不弃,为贫家农娃打开了一扇窗口,描画了一幅图景,独辟了一条径路。

回头看看,那位良师,那般理事,犹如一面镜子,让曾经的迷茫被照得透明可见,令以往的疑惑有了清晰答案。当今,面对人们屡现的“现在孩子咋不好管”“师生关系怎不如从前”等疑问,常引我思:师生关系创设当需教师与学生、乃至学校和家长共建,但核心是教师先展一种良好形象,让易情感化的孩童渐渐接受并喜欢;是教师先予一种积极导示,让易情绪化的学子被引着跟师走。这种“先展”,既是外显的精气神,言谈举止、穿衣打扮,更有内里爱生的态度、敬业的精神、令生佩服的学识;这些“先予”,既是教师一次次的指引与化导、一回回的守护与温润,也是一遍遍的呼唤与期待。

当今,教育教学最大问题不仅在于教师素养的高低,更在于能否更专业地护佑孩子,尤其是护佑弱势孩子、学困孩子,尊重其人格,唤醒内驱力。这是教师立身优教之基,也是之所以成为优秀教师,学生倾慕、追随的根本所在。

现省思,一名代课老师,如此执守这种充满人性的真善美,不仅谱就一段佳话,亦成学生一世温馨记忆。因寻常琐事,致别样景效。唯有深深懂得,才能“啪嗒”一声打开心锁,这应是优化师生关系需要传承的一种“基因”。

师生关系的力量与生机,

就是来自那一刻老师的“宽容”与“导引”

多年来,我区每学期都搞一次班主任专题轮训,其中一个模块是学后交流。一次,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展示时描述了自己经历的一事,引我警思。

她讲,自己一心想把班级管好,为此日常特别努力,也非常注重与生打成一片,自觉和他们相处得不错。然某天课上,一生突喊其名,引她很不高兴,于是便停课严批了该生,说了有些老师在气头上可能常讲的话;还谈到那刻课堂气氛瞬时安静,自觉这是执教来下半节课上得最顺的一次。

在紧接的呈现中,这位教师好似深有感触地再道:回到办公室,余气未尽与同事聊起,有老师讲,对这等学生就不能太好脾气,就该如此;还有的指点了一些所谓的应对办法。随后,这位教师对己之前持守师生关系的一些积极想法和做法屡生疑惑,之后便慢慢收紧了与生来往的“尺码”。

当时我坐在那,环想现实,类似事例还真不是个案,有时还有比这更显“尺度之最”的师生冲突。不过,如此处理,效果就一定好吗?我还在想,这位教师在此时这样呈示,一定是当作了一则范例。殊不知,这般处理恰致“一地鸡毛”:教学停顿形成了“断档”,师生互疑加深了“缝隙”。更有,教师发怒,虽情有可原,但如此处置,似乎不该,更有不当,现场犹可借机化成别样美景与动人效果的机会。

课堂,既有传道成美,也常出疑惑意外。学生各样,性情各异,只有理解他们的“小动作”,包容其“小顽劣”,才有更具深刻性的因材施教,才有更真实的学研发生与真正成长。教学,不仅蕴育着师、生、课三者关系的有效链接与表达,更有化为真、善、美三种温暖的深度生成与传递。我们在追求成绩的同时,绝不意味着师生关系无关要紧;或期冀学生不惹是非、教学不生波扰;抑或遇到波折主观臆断、唐突应对。

继而我更想问:一批了之,学生暂时静了,但从心底真的安静了?表面课堂纪律恢复了,但在情感深处学生真的平复了?对老师真的心生敬重了?事实谁都明白,当事学生、全班同学及教师,心绪并未平定,心惑并未消解;只是暂时被掩盖了,或是被推后了。看来,发火压制不是管理本来的姿态,也不是师生关系应有的本义;弄不好,隐患或趋多致大。

思量再三,我觉得该抓住这个与师深度碰撞的偶发契机,与之联动、深透回应,助推教师捅破限其履责发展的那层“窗户纸”,克服某些教师及管理者在师生关系建设方面存有的“雾里看花”等尬状。于是就以“生叫师名‘也可有’,如何‘应答’效最好”为题与师作了一番碰撞。从思想认识方面,给老师点破:这是一次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展示教育智慧的必答试题;也是一项怎样看待及优化师生关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恒久课题;更是涉及教师秉持何种执教理念、个人如何持续发展的一个时代之问。教师如一事一时失态、失策、失言,易致学生于师失信、对学失趣、就长失志,恐致学生滋生消极适应及心理防卫,恐将学生情感和认知转向一种未知之地,进而可能抬升师生关系优化成本,导致学生越多的冷漠与抵触,甚至一蹶不振。简言之,一次失当,许致学生良久存疑、长久受害;教师长时抱憾、常难修复。

于解决办法方面,给老师点明:可试从“现场咋对待”“事后咋补理”“今后类似事咋应对”三个层面思酌。如此双方亦正亦谐的荡击,醉翁之意则是告诫老师,“冷静”比“冲动”氛围好;“引导”比“痛批”效果好。把准“度”,既是长期修炼生成的策略与智慧,更是长久历练化成的修养与魅力。

由是,师生关系是一种多方多面的动态体系,不只规则及约束,更有期待与浪漫。优化师生关系不仅要把情感态度摆在第一位,优先捍卫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内察、善调自我思维与行动,于种种看见中看见更多的“没看见”——看见文化变为更有文化的人,看见完整成为更具完整的人。

由此,我就想,工作遇惑、教学遇困是常态;学生调皮、惹祸是常事,可往往有人怨烦,乃至厌弃,以致躲过略过。然则,恰这才是化朽为奇、炼能聚情的良机。进而,真正的教育与名师,善把“荒野”化为“景观”,顺将“野性”引向“远方”。循之,所有勇面问题与困难的修行,都是一种优美的打开方式,都致师生视野开阔、心灵开放、生命增值,都使生活越来越坚实、幸福。因此,最显美丽的师生关系,是以善意回应学生,用爱心温暖彼此;最有力量的师生关系,是师立前方生追随,师护左右生安顺,师慰后觉生奔前。

良药甜口,忠言顺耳,是另种智慧与魅力;继之,以心暖之更暖,以文化之更化,这应是优化师生关系需要传承的另一“基因”。

现今,我以积累良久的思考,拥情试写这俩亦暖亦忧的故事,之一,行动中似无多少新意,然经岁月冲刷仍是满满温美与丰获,且以独特印记继续活着;之二,理处中用了不少老师常使的“硬招”,却致师生现场皆尬,常以“创伤障碍”闪着警示。两事版本尽管不同,倒似逝去年代与现实教育交汇留下的幅幅剪影,也如跨越几十年的一次隔空相约,更是藏在我们心中事关“师生关系何往”的碰撞对话,值得一思再思。之间,宛若比对,更趋一体,旨在有守有变、变中升华。由此,上述追述与描画,不仅是回眸中致敬,也乃观照中深思,更为期待中洞见与续作。

【孙兆航,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