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贯通”思政育人改革下的学校路径探索

作者: 郑晓云

“双贯通”思政育人改革下的学校路径探索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把思政课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深入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认真贯彻《济南市“双贯通”精品思政课改革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历下区“同心润德”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学校立项的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深耕思政教学改革,以课堂改革为立足点,以学段贯通为支撑点,以实践活动为着力点,以思维发展为创新点,在“双贯通”思政课改革理念指导下,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思政育人新模式。

一、因时而进,深入贯彻纵向到底的学段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各学段从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守正创新、协同发展。学校联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济南第七中学、山东省济南甸柳第一中学,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联合教研共同体,围绕一个教学主题,深入开展研究,积极探索思政课改革的实践道路,树立整体性思维,上下贯通、接力培养、形成合力。目前,联合教研共同体围绕“党史教育”“走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三个教学主题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二十余次,举办教学成果展示现场会三场,提供展示课十余节,面向全省进行了直播。下面就以“党史教育”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目标一体,红色基因进思政教材

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需要统筹规划、分段实施、有效衔接、逐步达成的过程。而面对不同学段的培养对象,更需要树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将目标分化为具体要求融入教学实践。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鲜活地融入思政课堂,多次开展大中小学段联合教研,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尤其是邀请了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敬斌教授,围绕国家政策、文件解读、思政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等方面,从全局角度为教研共同体成员解读了如何将党史教育渗透于各个学段的思政课,并实现相应的育人价值,为教研共同体寻找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主线,实现党史学习的学段贯通,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的总体目标为立德树人、坚定信仰、增强“四个自信”。联合教研组围绕党史教育这一总目标,结合不同学段的学习特点将总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小学生要通过党史学习建立爱国爱党的朴素情感;中学生则要从爱国爱党的情感上升到具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意识;到了大学则需要从思想上政治认同转移到行动上自觉进步,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达成了阶梯递进的育人任务。

(二)内容互通,螺旋上升入脑入心

确立了学段贯通的课程目标价值体系,再进行教材内容的梳理,对于确保各学段的合理布局和有效衔接,突出思政课的层次性、阶段性和整体性,具有一体化推进的实践意义。联合教研共同体对各学段思政教材的党史学习内容进行了统一梳理。小学阶段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感性认知能力强,重在开展启蒙教育;中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养;到了大学阶段则重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增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总之,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其教学内容一定要是一个纵向贯通、螺旋上升、保持合理梯度的整体框架,这样才能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不同学段的特点,循序渐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资源共享,合力打造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堂

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建设还需要实现“理论+实践”的教学一体化。围绕党史学习主题,大中小学各学段围绕其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资源,打通不同学段、不同课程之间的堵点,推倒不同学校的“围墙”,把思政小课堂融入学段协同育人的大课堂,合力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例如,小学少先队员的入队仪式、中学共青团员的入团仪式和大学生的入党宣誓仪式可放在一起开展,通过“三旗传递赓续精神血脉,爱党爱国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对学生进行仪式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另外,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学生还走进了中小学校的思政课堂,为他们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通过不断深化的各学段合作学习,有效发挥了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使思政课程在学段贯通的一体化建设下,产生了相向而行的内在动力,爆发出协同育人的巨大能量。

二、因势而化,积极推进横向到边的实践教学

纵向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和横向贯通的“理论+实践”思政课堂改革,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纵横交错的思政育人网络。学校在思政课堂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德育实践活动与社会道德教育资源相融合,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构建出以“乐学”为基础、以“思维”为工具、以“行动实践”为道德成长体验的乐思行教学策略,形成纵向进阶、横向融合、多项探究的立体化思政教育主题课程群,通过“三融合+三统一”的实践路径,让思政课改革从学科育人、实践育人走向综合育人,构建开放共融的“大思政”格局。

(一)从思政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思政融合,打造“三融合”的育人新范式

学校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并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全学科教学,通过对教育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思政课程与学科课程融合

思政课程与学科课程交互融合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的两种途径的归一。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学科课程则是立德树人的“责任田”。两者的交互融合是将通向“责任田”的“主渠道”打通,实现畅通“主渠道”、种好“责任田”的协同互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科设计中,将知识要素与社会热点融合,提升思政教育的新度。具有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热点问题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将其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思政育人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例如,2020年春季延时开学期间,语文、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就结合当时社会热点,以思政课程为价值引领,开展了以“口罩引发的思考”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口罩博览会”“口罩报告厅”“口罩‘罩亮’春天”“口罩辩论会”“观口罩新闻  谈道德反思”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同时,全面分析、看待问题,并作用于生活中的道德实践。

学科教学中,将话语表达与思政元素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温度。例如,语文课上,学生学习《开国大典》一文,教师带领学生重新回忆《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学习内容,引领学生通过回忆思政课上以前学过的内容,把自己置身于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屈辱就这样化为虚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生加深理解了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教师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学科素养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协调同步、相得益彰。

学科拓展中,将地域文化与家国情怀融合,强化教育的厚度。2021年秋天,济南沉睡了五年的月牙泉复涌,学校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以“寻泉、咏泉、绘泉”等形式开展“乐行君子访明名泉”主题活动。多学科融合推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展学科素养,提升审美涵养,感受家国情怀。

2.思政课程与德育活动融合

在学校大德育观和大思政观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积极拓展思政教育阵地,总结探索出“践行—思辨—乐悟”行动德育模式,通过积极构建“行动学院”德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程与德育活动的融合,架构起了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从内化到行动的教育教学闭环空间。行动德育课程以思政课程中的教育主题为依托,以学段衔接、螺旋上升为原则,通过五育并举的大德育体系,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思政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思政课程的育人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本质的内在关联。在思政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担当意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渗透。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奋勇抗争的英雄主义气概,学校将课堂教学搬上了舞台,把红岩精神与传统艺术京剧相结合,带领师生共同创编京剧情景剧《红岩》。学生不仅被江姐等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更是爱上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用经典讲故事、以文化传美德,既弘扬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激发了他们传承经典文化和艺术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二)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形成“三统一”的教学新样板

1.思政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学校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结合济南市教育局梳理总结的10个实践教学主题,开发实践拓展课程,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实践中,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体现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而实现生命的完整生长。例如,在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唯改革才有出路”这一专题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学校实践基地——济南齐泉家庭博物馆,通过参观崔兆森老先生收藏的一件件生活老物件,直观地展示改革开放的变化。该课例入选2021年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高中思想政治省级工作坊同步在线直播活动,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2.思政教学与思维发展相统一

为解决小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学习只是简单获得知识,缺乏辩证式判断和多元化道德体验的弊端,学校将思政教学与思维发展相统一,在小学思政教学中开展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学校通过“思维发展课”这一课程新形态,为小学生在思政学习中提供了一个综合性思维发展平台。“思维发展课”的内涵是“大主题+跨学科+项目化+审辩式”。“思维发展课”以核心问题为出发点,围绕生活实际,设计高品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道德践行中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儿童道德思维的发展和道德建构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一课时,教师围绕教材中涉及的中医内容开发了学习项目,让学生从中医名家故事、寻找身边的中草药、日常保健话中医、中西医大比较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以“中西医疗法哪个好”为主题举行了线上辩论赛,提升了学生审辩式思维品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科学传统。

3.思政教学与家校共育相统一

随着人们对家校共育的日益重视,家校共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学校多年来注重通过家校合作来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丰富思政教学的方式。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乐育笃行家长学校”的家长自发组织开展了红色研学活动,家长带领学生追忆峥嵘岁月,寻访泉城红色印记;家校合作组建“红领巾党史宣讲团”,录制线上微课,荣登“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媒体平台;采访“我家的党员”,让先锋事迹在家庭中生根、发芽、开花,让红色基因植根于优秀家风当中。

【郑晓云,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