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德育的不变与变
作者: 冯建军 吉永桃百年来,我们高举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大旗,艰辛探索,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年探索,百年立德树人路。这一百年,立德树人事业在逆境中开拓进取,在前进中锐意创新。其中,有成就,也有不足。回顾可以更好地前行。回首立德树人百年历程,梳理发展脉络,总结重要成就,检视基本经验,反思重要教训,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现实,完善立德树人机制,让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摘 要 百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德育,始终坚守中国德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及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不变的一面;变的一面是,德育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清晰化,在展现时代风貌的同时内容渐趋体系化,在由孤立走向整全的过程中有序推进科学化,在学习借鉴与自主开拓的交织中实现理论建构的本土化。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中国德育走上了人本化、科学化、现代化与本土化之路。
关键词 中国德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永桃,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伦理本位的中国,纵使社会变迁,人们追寻美德的脚步从未停歇,德育历来被置于重要地位。百年来,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德育,注重发挥德育提高认识、凝聚力量的作用。回顾德育百年历程,在揭示德育的不变与变中,可以进一步把握德育发展的历史逻辑,促进德育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完善中国特色德育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及社会主义方向的
确立与坚守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懈探索和实践检验而寻得的理论瑰宝。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百年来,中国德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开展工作,教育人民群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担负着批判封建道德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任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面对新旧道德、新旧文化之间的激烈斗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开始基于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考虑中国的教育问题,反思传统文化和道德,回应德育思想的激荡,从事德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萌生和形成的新民主主义德育思想成为德育思想发展的主流,对反对旧道德,建立新的无产阶级道德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党初期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就明确提出成立工人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工人的思想武装,提高思想觉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和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德育思想繁荣发展。初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德育的基本目标。1949年9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教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得以确立。195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学、师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表述中再次明确。“文革”时期,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培养无产阶级政治意识成为学校德育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养成,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是德育的基本方向。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对“文革”时期的错误理念进行了纠偏。1979年9月,教育部印发《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强化了德育过程中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培育。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在德育中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的理念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时期。
进入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了德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党对德育事业的领导在反复强调中得到强化,促进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国德育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实践,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二、德育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中
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清晰化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追求,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德育的基本目标。百年来,德育在曲折发展中逐渐由强调促进社会发展走向实现政治功能与以人为本并重,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追求在德育的演进中逐渐彰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德育始终坚持为中国革命战争服务的基本取向,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特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政府把文化教育纳入了革命轨道,强调“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列宁小学致力于培养“识得字,耕得田,又会革命”的劳动者。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使教育适应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提出了“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的抗战教育政策。解放区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民族觉悟的、文化的、身体健康的抗战建国的劳动者。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一切教育为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服务。陕甘宁边区在1946年颁布的《战时教育方案》中强调培养学生的“革命观点、群众观点、坚决勇敢及拥军尚武的精神”。这一时期的德育思想革命色彩浓厚,但始终服务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深层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强调德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理念。初期,德育以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调动学生投身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使命,强调改造学生的思想。周恩来在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中国的教育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新政治、新经济,必须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必须适应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强调教育服务于政治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指出教育必须服务于劳动人民。“文革”时期,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目标将教育极端化,“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成为席卷全国的口号。“政治”作为一种强力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德育完全沦为“政治教育”。“政治化”使德育变为机械的“政治”说教,忽视人的发展需要,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淹没在服务于阶级斗争与“政治教化”的追求中。
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左”的理论,打破了束缚人们行动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被否定,德育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德育实现了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向,德育思想中开始关注个性发展。鲁洁先生指出:“从个性发展的要求看,当前学校的德育现状还亟待改善。学校德育改革的深化,应以造就和谐、健康的个性为最终目标。”[3]1990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党的十六大将“为人民服务”加入教育方针来表述,“为人民服务”成为教育的重要导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育研究中,关于德育规范性与超越性本质、自然功能与享用功能等问题的学术争鸣,也表明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德育思想中的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立德树人的理念开始系统化地进入教育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的讲话中多次指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9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时间表,“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新时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表达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使命的坚守,是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4]。立德树人理念的强化与落实,使德育从满足社会的需要转向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与服务社会发展并重,开启了德育以人为本的新局面。
三、德育在展现时代风貌的同时
内容渐趋体系化
道德之于个人、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道德是人的本体性存在方式,也使群体的共同生活成为可能。“人无德不立”,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德育借助特定的内容实现“学以成人”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追求德性中学做人。考察百年来德育的演进,德育内容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德育是在革命和政治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德育源起于政治的需要,首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需要,后来逐渐关注人的道德发展。德育内容在不断调整中得到充实,涵盖了人的德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丰富、完善的德育内容体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德育内容重在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革命理想与信心。1923年11月,党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提出了《教育宣传问题决案》,明确了“集体主义”的教育内容。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必须采取适当办法,实施以民族解放、民主政治为中心内容的普及教育。”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5]这一时期,德育内容的确立与落实,有效地服务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需求,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助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具体表现为“五爱”教育、雷锋精神教育和劳动教育等。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视为全体国民的公德。1952年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都强调了学校德育中“五爱”的培养。1957年,毛泽东提出“又红又专”的要求,强调政治和业务的对立统一,强化了人才培养中的政治教育。1963年2月,团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毛泽东、周恩来也为雷锋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典型表现,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文革”期间,教育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政治教育”成为德育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德育内容确立的基点。1980年,邓小平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重申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的论断,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广泛重视与关注,其内涵的阐明为德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新的“五爱”教育成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开始构建以爱国教育与理想教育为核心的规范的德育内容体系。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通过,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德育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