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索学校文化育人的 百年进路及基本逻辑

作者: 李建国 刘明明

摘 要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以此作为学校育人的实践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作为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育人的内容,构建起完备的学校文化育人体系。坚持学校文化育人的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性,坚持文化育人内容的时代创新性,坚持文化育人方式的与时俱进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学校文化育人始终贯穿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基于中国学校教育所处的历史境遇,不断探求育人理念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平衡育人目标专业化与广博化的张力,弥合育人文化主导与多元的鸿沟,呈现出鲜明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育人;基本逻辑

作者简介 李建国,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明明,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助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领导学校教育工作的实践导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是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作为育人的质料,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因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秉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制定相应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学校教育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育人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学校文化育人的历史演进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文化育人实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虽然学校教育中文化育人的内容、方式以及目标不尽相同,但都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使学校教育工作在具体的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

(一)延安时期:初探文化育人体系,以培养“革命者”为育人目标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教育初步探索文化育人体系,以革命文化育人,培养满足革命战争需要的革命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动员、组织各方力量积极抗战,中共中央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还要有文化的军队”[1],提出了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教育主张,培养大批满足战争需要、具备正确政治理念的革命人才。同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抗日纲领”,明确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2]1938年10月,毛泽东再次强调:“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3]所以,为了适应特定阶段的斗争局面,中国共产党主要以批判的方式吸收传统文化。正如毛泽东所说,孔子思想“对当前革命运动来说,它是属于第二位的东西”[4]。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将“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作为这一时期党的重要教育方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运用革命文化进行学校文化教育,使学校进入战时革命文化育人状态。

这一时期,学校的育人内容、育人目标、育人措施围绕着革命展开,学校教育是整个革命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爱国军事政治知识和各种技能基本都是为了革命和战争服务,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设文化育人体系,以培养“建设者”为育人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批判性继承原则,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用什么类型的文化育人、培育什么样的人,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学校教育工作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5]1956年,在完成三大改造后,我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建设的新任务。1957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这一社会主义的教育政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学校人才培育的目标,对新中国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在这一时期,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文化育人体系的顺利构建,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之道,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中的主导性地位,中共中央倡导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正如周恩来所说:“现在新文化已占住了阵地,我们就有必要回过头来肯定历史文化中一些积极的东西。”[7]

这一时期,学校育人的文化体系、目标与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工作紧密结合,为建国初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大批建设人才。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逐渐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人才的综合化培养。后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诸如“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大跃进”运动的挫折和弯路,大量无害的传统文化被视为“毒草”,遭到批评和破坏,为“文革”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埋下了隐患。

(三)“文革”时期:破坏文化育人体系,学校教育遭受挫折

“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遭到曲解,文化育人体系遭到破坏,传统文化基本被全盘否定,“革命文化”在学校文化育人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教育政策制定层面,坚持“左”的错误思潮,认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在学校育人的文化选择层面,极力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以“红色文化”作为育人的唯一内容,单方面强调“红色文化”的革命本质以及唯一特性,强调育人的文化越纯越好。教育政策的偏颇导致学校在育人实践层面发生偏差,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阶级斗争性,单纯地把育人事业作为阶级斗争的附属品。

(四)改革开放时期:重构文化育人体系,以培养“四有新人”为育人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果断转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上,开启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同时,党中央在思想文化层面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种思想路线在学校教育工作上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学校教育,重建学校文化教育体系,注重对国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育,提高人民大众的思想文化水平。汲取“文革”教训,适应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主动探寻。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学校教育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8]的“四有新人”。这些观点论断对新时期学校育人工作进行了明确定位,在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历次党代会文件中被不断完善和丰富。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我们要“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9]。除此之外,报告指出我们要用革命文化培育“四有”劳动人才。198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二届六中全会制定相关文化政策,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出批判性继承历史传统的必要性,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由“破”向“立”的态度转变,同时强调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这为学校以传统文化进行育人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南。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重申我们要以培育“四有公民”作为我国学校的育人目标,强调“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0]。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11],“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12],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四有新人”。

这一时期,中国学校教育重新探索文化育人体系,对待传统文化从之前的否定转变为批判性继承,同时提出了育人新要求,注重对学生整体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

(五)新世纪前后:扩充文化育人体系,强调对青年学生“德智体美”的培养

20世纪末,我国持续扩大开放领域,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的涌入引发了一定程度上的“西化”思潮,而此时中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学校育人体系尚未完善。当时国人关于“人文精神危机”的大讨论指向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缺失的问题。除此之外,学校教育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培育了大批熟练操作应用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这一举措也使重科学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重专业化教育轻综合化教育的人才培养弊端渐渐显现。在这一形势下,不断丰富文化育人体系的内容,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重要的教育举措。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13]。在文化建设层面,号召“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4],不断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培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开始提倡我们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报告指出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强调学校教育要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共同发展,提出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有助于对国民文化自信心的培育。在教育目标层面,中国共产党再次明确了育人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人成为学校教育的落脚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学校育人目标的人本性。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5],强调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相关决定具体指出,我们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17],这进一步丰富了文化育人的内容。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学校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指导,进一步扩展文化育人体系,运用民族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强调对青年学生德智体美的培养。

(六)新时代:定型文化育人体系,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进入新时代,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大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文化育人内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和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8]。201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同年,十九大报告把文化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21],更好地推进学校文化育人实践。同时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使命,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培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在新时代首次明确学校的育人工作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做了进一步阐述,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已成为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议题,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育人的关键支撑。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进行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23]。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文化育人体系基本定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