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作者: 徐洁 朱彩霞 李畅摘 要 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不仅是教育理论创生的内在要求,而且是中小学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来看,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价值意义与构建策略等的研究,由此推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整全性发展。但是,相关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为概念辨析不清、内容清浅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脱节等问题。为此,亟须对已有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以厘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意涵与研究内容,并通过创新理论来引导其实践应用,进而使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能够真正促进中小学校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学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 徐洁,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朱彩霞,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本科生;李畅,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源起
从国外研究来看,美国学者沃勒(W.Waller)于1932年在其《教育社会学》中首次提出“校园文化”(School Culture),被视为最早的学校文化雏形。而后,撒拉逊(G.Sarason,1971)和教育文化家内姆琴与弗洛登(F.Nemser,Floden,1986)在关于教育问题的文章中使用“文化”一词来指代在学校等教育环境中的没有区别的整体特征,[1]此时的学校文化概念还悬浮于空中,缺乏明确的内容性与指向性。而之后的研究则使得学校中的文化概念更加可视化、具象化,让学校文化建设得以在日后的教育改革话语中成为有力的构造部分。基于人类学家克里福特·爵兹(C.Geertz)的文化观,[2]逐渐衍生细化出了不同的学校文化观。例如,美国学者麦柯顿(Mccurtain)、布鲁威尔(Brouwer)、考勒曼(Coleman)等人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剖析学校文化的价值,从学校文化的社会性功能出发,指明了学校文化与学校自身的价值理念、行为风格、教育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来调整教育内容、塑造师生行为。而后,随着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的逐渐兴起,奎恩(Quinn)和麦戈夫(McGrath)根据文化的特征将学校文化划分为分级型文化、契约型文化、发展型文化和理性文化。[3]从1979年布鲁威尔(Brookover)提出的学校效能八因素[4],到塞尔乔瓦尼(Sergiovanni,1991)提出应对学习效果、教师归属感、学生公民意识等不同标准给予关注,格里菲思(Griffith,2003)呼吁平等地看待多维度的学校效能,关于学校文化效能的研究呈现出逐渐复杂化与模糊化的趋势。[5]
在我国,明确提出学校文化的概念,并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早期的学者以“校园文化”指代“学校文化”,1990年高占祥在《论校园文化》中初步界定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他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通过在校园环境中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校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6]在学校文化结构要素方面,刘纪元在1992年出版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一书中从结构层次出发,认为学校文化涉及物质、精神、个体、管理四个层面。[7]李学农在《学校文化论》中从组成类型的角度出发,将学校文化分为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8]从期刊文献看,1990年之前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文献年均仅1~3篇,但从2000年开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锐增,其中仅2015年就有1,220篇相关文献。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顾明远、石中英等对学校文化的内涵、结构、类型、意义等进行了分析;二是胡文龙、朱炜等对国外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阐述;三是马云鹏、苏鸿、宿大伟等从教学改革的视角探讨了学校文化与教育变革的交互联系。
综上所述,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既是教育理论改革的要求,又是学校建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研究发展态势来看,学校文化的定义从宽泛、模糊到清晰、规范,学校文化的分类从富有争议到明确构成学说,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效能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进展
早在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就率先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并将校园文化融入学校育人体系,拉开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序幕。[9]自此以后,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开始不断推进与发展。从研究过程来看,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体量不断扩大、视角日益丰富;从研究内容来看,逐步考虑研究的启发性与实际操作性,进一步为学校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内容、价值与构建策略四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尽管国内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较多,但当前研究中还缺乏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基本概念的一致性界定。已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把握。一是强调学校文化的重构与更新,重视根据教学实践的需求不断创新学校文化。石中英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不断重构与完善的过程,他强调,只有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而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10]二是依据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对其进行阐述。张东娇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由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学校文化建设实践和工具三个知识模块构成,是一种优化配置学校文化要素、驱动学校整体改进的管理理念与操作框架。[11]该概念从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出发,强调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与导向性。不同学者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基本概念界定的侧重虽然不同,但不管从何种视角来界定,我们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在彰显学校自身文化内涵、有效实现育人目标、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它以校园环境为依托,由全体师生基于教学实践自觉地创造、积累、共享而形成。[12]物质文化通过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对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念、身心品格和学习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及集体里面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更在于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的作用。”[13]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努力营造饱含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念的环境,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种物质实体都在育人,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自觉主动地约束与规范自身言行。
二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学校精神文化彰显着学校群体的精神面貌,通常被认为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在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教育实践的积累和沉淀之中,反复选择、提炼社会文化发展而来的一种教育文化,这种文化为全体师生所认同与遵循。[14]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价值理念,主要表现为学校全体成员对于学校建设的共同价值追求,它能够引领全校师生反思并规范自身的行为,推动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学校精神,它通过校徽、校歌等形式得以表现,引导全校师生共同维护、发展学校的文化;三是学校形象,它反映着学校的文明程度和师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15]学校精神文化时时弥漫于校园之中,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塑造独特的学校形象,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对于凸显办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是协调学校内部要素、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载体。学校制度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文本规范,是刚性的,主要依靠强制;而学校制度文化内含于学校规章制度、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之中,是柔性的,更多地需要依靠个体的内在自觉。[16]建设学校制度必须坚持刚柔并济的原则,既要依靠健全的学校体制约束人的行为,又要体现尊重、信任和关爱,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强化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民主和谐、团结合作的学校氛围,推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正如夸美纽斯所言:“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因为制度才是一切的灵魂。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和发展,并达到完善的程度。”[17]一所学校制度文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和改革的程度,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只有不断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才能让全体师生在民主平等、自由舒心的环境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意义的衡量标准不一,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毋庸置疑。[18]顾明远从学校文化特征、建设过程等方面切入,阐释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五大价值。部分研究者在关于学校文化建设必要性的讨论中,发展出学校自身独特文化内涵展示的视角、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扶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等多个价值取向。同时,刘菲菲在其著作中重点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的政策价值:一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二是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助力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三是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长远要求,帮助深挖并巩固学校办学特色;四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建设。[19]不管是从哪个视角切入进行分析,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都是得到理论分析及实证认定的。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操作策略上,研究者主要提出了总体操作与具体内容两个层次的构建手段。对总体操作的探讨聚焦于对学校中的不同群体——领导、教师、学生等——承担的任务进行阐述。对具体内容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20]二是增强精神文化内涵,兼具传统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感召力;[21]三是突出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全方位实施制度管理的新格局;[22]四是强调个体文化发展,尊重学生个性、结合学校个性。[23]此外,还有研究者关注学校文化建设不同的适用性行动举措,强调了学校文化建设早期重点突破显性文化,中期聚焦学校文化轴心,后期传播整体氛围。[24]
三、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反思
(一)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文化建设概念辨析不清
首先,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中缺乏对其基本内涵与核心概念的一致性表达。国外研究呈现出从学校气氛(school climate)到学校文化(school culture)的演变过程,而国内的已有研究仍存在“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混用的情况。目前关于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概念辨析仍是阐明学校文化建设内涵的最大突破口。其次,关于学校文化建设所涉及的复杂因素缺乏离析。在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常见关系包括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与校园的关系、与学校本身和社会的关系等,对以上关键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考量意义深远。最后,学校文化建设的概念应用呈泛随意化倾向。出于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潮流追赶”,一些学校领导随意、泛泛地套用学校文化建设概念,使得学校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出现问题。
2.研究内容的平庸化与单一化
尽管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呈井喷式增长,但在理论研究部分,浅尝辄止占多,深度挖掘占少;论断类似占多,新颖独创占少。在实际举措方面,精致描绘学校文化标识的多,简朴贴近校园生活的少;照搬模仿学校文化的多,创新提炼自身学校文化的少。溯本求源,其原因一方面可归咎为研究者受限于研究时长,对学校文化内容把握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体现出实践探索对理论研究的简单套用,缺乏从自身出发的适用条件分析。
3.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性弱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理念并存、多重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的格局,弱化对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现实指导性。这导致了学校文化建设在环节、内容把握上的失衡,具体可体现为“五重五轻”(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等倾向。[25]
(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1.厘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意涵
在准确把握学校文化建设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内容。首先,要厘清“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两个基本概念。“校园”是对学校组织成员活动范围的一种统称,“校园文化”一般是指在校园空间范围内所开展的一些活动以及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追求等。[26]而“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以学校的价值观念为核心,是由学校生活中的观念体系、制度安排等构成的有机体。学校文化是一种深层次内涵与特质的全部概括,而校园文化只是一种浅层次的部分表述。加深对二者区别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其次,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研究者综合考量。从宏观上看,要处理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从微观上看,要加强主体间学校文化价值认同,提升领导者认知,动员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